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浮生重启录 > 第3章 暗流入宫阙

浮生重启录 第3章 暗流入宫阙

作者:信手闲书聊东西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02:51:18

五更的梆子声敲碎残月时,我已在朝服外披上阿宁新制的蜀锦大氅。

领口绣着的瑞兽纹还带着丝线的硬挺,针脚细密得能看见她熬夜留下的蜡渍——昨夜她伏在灯下缝到子时,说“宫里风凉,大人穿这个暖和”。

氅衣内侧绣着极小的槐花,藏在瑞兽爪牙之间,是她独有的暗号,像她藏在心底的牵挂,从不说破,却无处不在。

未央宫的丹墀上结着薄霜,靴底踩过发出细碎的响。

景帝高坐在玄玉案后,冕旒垂下的玉珠遮住半张脸,却遮不住案头那叠朱批的削藩疏——前世正是这些朱红的“准”字,催得诸侯狗急跳墙。

此刻我注意到,景帝拇指根处有块淡青墨迹,是批阅奏疏时沾的,与袁盎昨日呈递的《请恤诸侯疏》用的同是松烟墨,而松烟墨,正是吴地贡品。

“御史大夫可知,孔门七十二贤之后,已有三十余人联名上疏?”

太常卿辕固生踏前半步,手中竹简在晨光里泛着冷光,衣袂间隐现吴地锦缎的光泽——那锦缎上的云雷纹,与吴王刘濞宫殿的砖雕一模一样。

他念诵时,袖口滑下寸许,露出腕间银镯,刻着匈奴文“长生天庇佑”,与细柳营密报中匈奴使者的饰物如出一辙。

“《春秋》云‘亲亲之道,刑不上大夫’,”他的声音混着殿中回音,“今诸侯皆高皇帝血脉,御史欲尽夺其地,是欲陷陛下于不仁乎?”

话落时,殿中儒家大臣纷纷颔首,我看见袁盎唇角闪过一丝冷笑,他袖口露出的吴锦,正与辕固生腰间玉珏的纹路暗合

——所谓“亲亲之辩”,不过是诸侯用儒生之笔,为谋反镀上礼法的金箔。

我按捺住指尖的颤抖,双手将新疏举过头顶:“陛下,臣昨日夜观天象,见荧惑守心,主急变。”

玉笏上的字迹被晨露洇湿,晕开的墨痕像极了阿宁缝在香囊上的纹路,“故将削藩策改为‘三步法’:先收盐铁之利,再夺诸侯治权,三载后方议封地。”

说到“盐铁”二字时,我瞥见袁盎眼皮微跳——他在吴地设有三处盐场,每年向匈奴输送万斛海盐,这是周亚夫暗桩前日冒死传回的密报。

景帝掀开疏文的瞬间,袁盎突然跨出班列,手中竹简敲得山响:“陛下!晁错忽改主张,分明是受了吴王利诱!”

他的目光扫过我腰间的香囊,唇角勾起冷笑——那香囊里装着的,是我昨夜特意混入的吴地艾草,气味与吴王宠妃所用香粉一模一样。

“臣昨日亲眼所见,其府中密会吴使!”

“袁大人可有证据?”我迎上他的视线,声音平稳得连自己都惊讶。

前世他诬我通敌时,我只会徒劳地喊冤,如今却能看见他袖中露出的半幅吴锦——边缘绣着匈奴狼头纹,与细柳营密报中“吴匈血盟”的图腾一模一样。

那狼头的眼睛处,用的是朱砂点染,与阿宁耳坠上的红点如出一辙,让我想起她昨夜替我整理香囊时,指尖染着的朱砂色,原来她早已察觉我的计划,默默替我准备了迷烟的药引。

袁盎上前半步,袖口的狼头纹在阳光下清晰可见:“陛下若不信,可搜晁府!”

他腰间的羊脂玉佩随着动作轻晃,我注意到玉佩背面有极浅的刻痕,是匈奴文“月氏”二字——月氏王庭与匈奴有仇,却与吴王暗通款曲,这是周亚夫用三封密信才换来的消息。

景帝沉吟片刻,目光落在我身上:“御史大夫可愿自证清白?”

他的声音里带着试探,像前世那杯鸩酒,表面平静,底下却藏着杀机。

我忽然想起父亲昨夜的话:“陛下虽信你,却更怕诸侯联兵。”

于是俯身叩首:“臣恳请陛下,派周亚夫将军同往晁府,若搜不出证据,便请治袁大人诬告之罪。”

殿中响起一片哗然,袁盎的脸色瞬间青白。

他知道,周亚夫的细柳营早就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晁府周围三步一哨,连老鼠都难钻进,何况吴使?

而我腰间的香囊,此刻正散发着艾草与朱砂混合的气息,这是阿宁特制的“引蛇出洞”香——当年在彭城驿馆,她曾用槐花混着艾草,引开刺客的猎犬。

退朝时,辕固生忽然凑近,低声道:“御史大夫可知,吴王已在广陵集结二十万大军?”

他的语气不再是朝堂上的义正词严,反而带着几分警告,“当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御史莫要步他后尘。”

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衣摆上的吴地锦缎在风中翻飞,露出里子的匈奴狼头——原来早在文帝时期,诸侯便已与匈奴勾结,所谓“亲亲”,不过是卖国的遮羞布。

而阿宁,这个被匈奴屠村的幸存者,却用一生来护我,护这汉家江山,她的血,比任何誓言都更滚烫。

回到府中,阿宁正在廊下晾晒槐花。

她见我回来,急忙迎上,手中还攥着半片吴地艾草:“大人,方才宗正寺的典籍吏来过,说袁盎的母族……”

她忽然顿住,目光落在我胸前的香囊上,那里有片极细的线头,是她缝补时留下的,“算了,等大人用了午膳再说。”

我抓住她的手,触到她掌心的朱砂印——她定是在我上朝时,偷偷去了库房,调配迷烟的药引。

“阿宁,你是不是早就知道,袁盎与匈奴有关?”我望着她耳后朱砂痣,想起昨夜在她闺房看见的半幅帛画,画着匈奴狼头与汉家城池,“你是不是……”

“大人,”她忽然抬头,眼中有泪光闪烁,“阿宁只知道,大人要护的,是汉家的天,汉家的地,汉家的百姓。”

她松开手,从袖中取出个小瓶,“这是新配的止血散,混着槐花蜜,敷在伤口上不疼。”

午后,周亚夫的亲卫送来密报:袁盎昨夜派人往广陵传递密信,信中写着“晁错改策,可提前举事”,随信还有半块匈奴狼头印。

我摸着密报上的朱砂批注,忽然明白,前世的我为何失败——不是因为削藩错了,而是因为我低估了敌人的狡诈,高估了朝堂的清明。

暮色中,阿宁替我摘下大氅,忽然指着领口的瑞兽纹:“大人看,这针脚像不像细柳营的军阵?”

她的指尖划过丝线,“周将军说,若遇危险,便扯断第三根丝线,自有暗卫接应。”

原来她连这个都想到了,在缝制大氅时,就与周亚夫布下了后手。

夜深人静,我展开新的削藩疏,在“收盐铁”一条下,添了句“吴地盐场,需派细柳营监工”。

笔尖悬在竹简上,想起阿宁在刑场倒下时的模样,想起父亲服毒前藏起的竹简,忽然明白,这一世的削藩,不再是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步步为营的博弈,用时间换空间,用耐心换生机。

窗外,槐树影摇曳,阿宁的脚步声又开始巡夜。

我摸着腰间的香囊,里面除了艾草,还有她新放的薄荷——能提神醒脑,让我在深夜批卷时不至于睡着。

这个傻姑娘,总是把关心藏在最细微处,就像她藏起自己的伤痕,藏起对身世的恐惧,却让每一道针脚,都成了护我周全的符。

这一夜,未央宫的灯火直到子时才灭。

我知道,景帝在权衡,在犹豫,在诸侯的压力与王朝的未来间摇摆。

而我,不再是前世那个急于求成的书生,我学会了等待,学会了用敌人的刀,刻自己的路,更学会了,在权谋的寒冬里,紧紧握住那双为我缝补伤口的手。

槐树的香气漫进书房,混着案头的墨香,忽然觉得,这漫漫长夜,不再是一人独行,而是有人与我并肩,用体温融化霜雪,用信念照亮前路。

哪怕前路依旧荆棘满布,但只要有阿宁在,有父亲的《诸侯论》在,有周亚夫的细柳营在,这削藩之路,便值得一走再走,哪怕,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铺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