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浮生重启录 > 第13章 会宁吹雪靖康耻

浮生重启录 第13章 会宁吹雪靖康耻

作者:信手闲书聊东西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02:51:18

秋八月的云中草原飘起初雪,完颜突合速的“灭宋铁壁”阵正沿着长城布防。

我站在得胜口的烽火台上,看着敌方二十万大军如黑云压境,却注意到他们的粮草车辙印比战阵更密——金世宗急于南下,却忘了草原的霜降,比汉人的刀剑更懂时机。

“大人,漠北的鞑靼部派来使者,”王忠义捧着染着霜花的羊皮卷,“他们愿借道黑戈壁,前提是咱们能帮他们夺回被金人抢走的‘苍狼图腾’。”

我摸着卷上的狼首纹,忽然想起前世在《蒙古秘史》里读过的记载:鞑靼与女真世仇,正是可利用的“铁壁”裂缝。

“耿大帅,”我转身指向沙盘上的黑戈壁,“劳您带三万弟兄伪装成鞑靼商队,护送‘苍狼图腾’回漠北——途中在狼居胥山埋下咱们改良的‘震天雷’,引金人追击。”

又将祖父的残印递给李秀才,“你持此印去辽东,联络渤海遗民,让他们在鸭绿江边佯攻,分散金人东路军。”

完颜突合速的探马果然在三日后发现“鞑靼商队”,他的“铁壁阵”分出五万骑兵追击,却不知耿京早已在狼居胥山布下天罗地网。

当第一声炮响炸开雪谷,震天雷的火光映红了金人军旗,我带着十万北府军,从居庸关直插云中腹地——那里屯着金人七成的战马。

“报!金军战马染了‘蹄疫’!”探马浑身是雪,眼中却燃着狂喜,“正是咱们半月前让牧民‘不小心’流传的马瘟,现在金人骑兵只能徒步迎战!”

我抚过帅案上的《马经》残页,这招“疲敌于马”,正是从祖父当年在济南清点马税时学的——金人重骑兵,最怕无马之困。

霜降前夜,北府军抵达会宁府百里外的白城子。

我站在结冰的胡卢河前,看着对岸金人的“黄龙旗”在风雪中飘摇,忽然解下“靖康”佩刀,刀刃插入冰层——冰面下,早有渤海遗民凿开的暗河,正将火油引向金人粮草大营。

“点火!”随着令旗挥落,三百支火箭同时升空,胡卢河的冰层下腾起蓝色火焰,顺着草垛迅速蔓延。

完颜突合速的怒吼混着马嘶传来,他终于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铁壁阵”,在汉人的“火攻”与“马瘟”面前,不过是层薄冰。

“突合速,你可知为何鞑靼人肯借道?”我拍马踏过燃烧的浮冰,钩镰枪挑开他的铁面甲,“因为他们的老族长,至今戴着我送的飞虎纹银镯——上面刻着‘共灭女真’。”

他瞪着我胸前的宋瓷碎片,那是从幽州城墙上取下的,此刻正映着会宁府的火光。

子夜时分,会宁府的城门突然洞开,涌出的不是金兵,而是举着火把的汉人百姓。

他们哭着拽住我们的马缰:“辛将军,徽钦二帝的梓宫,就在城内的乾元殿!”

我握紧“靖康”佩刀,刀鞘上的双龙纹突然发烫——那是与徽钦二帝随身玉佩同源的雕纹。

乾元殿的铜锁被神臂弓射断时,我看见殿内供奉着金人的“狼主”神像,神像脚下,正是覆盖着黄绫的两座梓宫。

李秀才颤抖着揭开黄绫,露出里面褪色的宋锦龙袍,袍角绣着的祥龙纹,与我手中佩刀的纹路严丝合缝。

“恭迎二帝归宋。”我带头跪下,身后十万弟兄同时叩首,铠甲撞击地面的声音,盖过了金人最后的号角。

完颜突合速的亲卫冲进来时,看见的是汉人士兵抬起梓宫的背影,每具梓宫上都插着飞虎军旗,旗角扫过金人神像的头颅,将其扫落在地。

黎明前,会宁府的“大金”匾额被摘下,换上了我亲手写的“靖宋”木匾。

耿京拎着金世宗的佩剑闯入殿中,剑鞘上刻着“收中原”三字——正是当年徽宗皇帝的笔迹。

“稼轩,金世宗带着残兵往混同江逃了,”他踢开狼主神像的断臂,“咱们追不追?”

我摸着梓宫上的龙纹,忽然想起前世在临安见过的《清明上河图》,画中百姓的笑脸,不该再被金人铁蹄碾碎。

“传令下去,”我抽出祖父的残印,按在新制的“宋皇诏曰”上,“分兵三路:一路护送二帝梓宫南下,一路追击金世宗,一路——”

目光扫过会宁府的宫殿群,“拆了金人的龙兴殿,用这些木料,给漠北的鞑靼人建马场。”

三日后,混同江畔传来捷报:完颜突合速被牛通的湖北义军生擒,金世宗的佩剑“收中原”被悬挂在会宁府城门。

我站在女真发源地的高岗上,看着北府军将士将“靖康”佩刀插入长白山巅,刀刃上凝结的霜花,恰似徽钦二帝当年未流的泪。

捷报传回临安那日,正是重阳。

宋孝宗亲率百官到城南迎接二帝梓宫,朱雀街的百姓举着飞虎旗,喊着“辛帅归”的呼声震天动地。

我解下染血的铠甲,里面穿着的,仍是那件绣着“尽忠报国”的旧衣——从济南到会宁,它见证了汉人铁血的重生。

李秀才捧着新印的《铁血报》跑来,头版画着飞虎旗插在金朝上京的插画,配文是我的新词《贺新郎·复会宁》:“抬望眼,黄龙已破,靖康耻雪。胡马北归无去路,万里江山重列……”

他眼中闪着泪光,因为知道,这个在历史中“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终于让词中的壮怀,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冬至前夜,我回到济南老宅的演武场。

祖父的幕僚已在石桌上摆好《武经总要》与残印,月光下,当年的少年长剑,此刻变成了鞘上刻满战功的“靖康”刀。

忽然听见墙外传来童谣,孩子们唱着新学的《破阵子》,调子正是当年梁山泊的渔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我摸着剑柄上的“杀贼”刻痕,忽然笑了。

前世在北固亭没能喊出的“杀贼”,在这一世的会宁府城头,早已化作千万汉人的怒吼。

当雪花落在“靖宋”匾额上,我知道,属于辛弃疾的传奇,不再是词中的遗憾,而是青史上,永不褪色的铁血篇章。(全文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