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从知否到清平乐,华妃她杀疯了 > 第138章 赵昉计划

从知否到清平乐,华妃她杀疯了 第138章 赵昉计划

作者:涂官官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02:27:40

与爹爹和母妃那边的温馨场景截然不同的是,赵昉此刻正埋首于案牍之间,烛火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

这些日子以来,赵昉几乎没有一刻闲暇,连日的朝议、密奏、军报如雪片般堆积在他的案头,让他连喘息的时间都显得奢侈。

那个筹划已久的计划,如今终于开始一步步实行——朝廷即将对西夏用兵,而这一战,不仅关乎大宋的尊严,更牵动着西北万千百姓的命运。

自从李元昊公然称帝,自立为西夏国主,大宋的朝堂上便再无退让的余地。朝臣们虽平日争论不休,但在对西夏用兵一事上,却罕见地达成了一致。无论是主战的枢密院使,还是向来持重的文臣,此刻都明白,若再放任李元昊猖狂,大宋的国威将荡然无存。西北诸州的百姓饱受战火蹂躏,边关的将士们日夜枕戈待旦,若朝廷迟迟不作出决断,军心必然动摇。

赵昉深知,此战绝非仅仅为了惩戒一个叛臣,更是为了震慑四方。大宋立国以来,何曾容忍过如此挑衅?倘若对李元昊的僭越之举视若无睹,辽国、吐蕃,乃至西南诸蛮,岂不都会蠢蠢欲动?到那时,边境烽烟四起,朝廷的威信何在?边关的将士们又将如何看待汴京的天子?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守卫的不仅仅是一道城墙,更是大宋的尊严。若朝廷软弱退缩,谁还愿为这样的朝廷效死?

这些日子,赵昉几乎夜不能寐,他知道,此战必须胜,而且要胜得干脆利落,绝不能给西夏半点喘息之机。朝中虽有老成持重者主张徐徐图之,但赵昉明白,战机稍纵即逝,若拖延日久,西夏必定加固城防,甚至联合辽国,届时再想一举荡平,便难上加难。

更让他忧心的是,朝中仍有少数大臣心存侥幸,认为或许可以议和,甚至主张以岁币换取短暂的安宁。

每当听到这样的言论,赵昉心中便涌起一股怒意——大宋的尊严,岂能用金银来换取?当年澶渊之盟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若再对西夏退让,后世史书将如何评说?

难道要让天下人以为,大宋的江山,是靠纳贡来维系的吗?

然而,前两次对西夏的用兵都以惨败告终,好水川之战、三川口之战的阴霾至今仍笼罩在朝堂之上。这一次,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容不得半点闪失。

赵昉蘸了蘸墨,在纸上写下关键的一笔:换帅。

在他看来,韩琦必须换下来。韩琦为人不错,也算兢兢业业,不过,他虽忠心耿耿,但确实不适合继续统领西北战事。

经过反复权衡,赵昉认为这场战役最合适的人选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岳父——狄青。

想到这里,赵昉不由得站起身,走到悬挂的西北地图前。烛光下,他的影子投在那些蜿蜒的山川河流之上。他细细思量着狄青的过人之处:

首先,狄青的实战经验之丰富,朝中无人能及。这位将军在西北边境的延州、泾原等地与西夏作战已逾十年,参与的大小战役超过二十五次,每一战都身先士卒。《宋史》记载他「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赵昉曾亲眼见过岳父那副铜面具,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想象着西夏士兵见到这副模样时的胆寒。这种震慑力,在讲究文治的宋军中实属罕见。

其次,狄青用兵战术之灵活,正适合对付西夏的骑兵。赵昉翻阅过战报,宝元二年那场夜袭西夏粮道的战役堪称经典。狄青亲率轻骑,趁着月色突袭敌军后方,焚毁辎重无数,迫使西夏大军不得不撤围而去。这种出其不意的机动战术,正是宋军对抗西夏骑兵的关键所在。

第三,狄青治军之严格,在边关将士中有口皆碑。赵昉记得范仲淹说过去年巡视西北时,曾目睹狄青操练「蕃落骑兵」的场景。这支精锐吸纳了边境善战的党项、吐蕃等部族勇士,骑射功夫了得。他们在校场上奔驰如风,箭无虚发,其战斗力远超普通宋军。难怪范仲淹当年评价狄青「将略非凡,可当大任」。

赵昉回到案前,继续在纸上书写。

他需要将狄青与其他将领的优劣一一对比,以说服朝中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大臣:

韩琦虽为名将,但在好水川之战的决策失误导致数万宋军覆没,暴露出对西夏诱敌深入、设伏围歼的战术严重不适应。赵昉翻阅过战报,当时韩琦轻敌冒进,中了元昊的埋伏,致使宋军精锐损失殆尽。这样的教训,实在不能再重演。

至于另一位名将种世衡,虽以善用间谍着称,其「和尚原计」成功离间了元昊与野利氏的关系,但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的经验确实不足。赵昉记得父皇曾说过,种世衡更适合担任参谋之职,而非主帅。

相比之下,狄青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既具备范仲淹的谨慎作风——注重粮道安全、营地防御等后勤保障,又有韩琦所缺乏的战场应变能力。

赵昉想起之前去拜访自己的这位岳父——狄青在讲解兵法时说过:「为将者,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既要步步为营,又要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抓住战机。」这番话,正体现了他的用兵之道。

想到这里,赵昉握笔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了几分,羊毫笔锋在宣纸上划出更加遒劲有力的字迹。

窗外传来三更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宫苑中显得格外清晰,但赵昉的思绪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明。

他反复推敲着每一个论点,务必要让父皇明白,在满朝文武之中,唯有狄青既有统帅之才,又深谙西北军情,更难得的是他爱兵如子、体恤民情。

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不仅关乎大宋在边陲的威严,更牵动着西北三路数百万黎民百姓的身家性命。而狄青,这个从行伍中一步步走来的将军,正是能力挽狂澜的不二人选。

赵昉忽然停下笔,揉了揉因长时间执笔而发酸的手腕。他起身推开半扇雕花窗棂,让夜风拂过有些发烫的面颊。

远处的宫灯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如同他此刻翻涌的心绪。沉吟片刻,他又转身往鎏金烛台上添了一盏新烛。跳动的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殿内的云纹地砖上。

在这片摇曳的光影中,太子年轻的面容显得格外坚毅。他知道,这次举荐容不得半点闪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这不仅是对朝廷负责,更是对西北那些翘首以盼王师的百姓负责。

其实在他心底,何尝不想亲自披挂上阵?

多少次午夜梦回,他都梦见自己率领铁骑驰骋在西北的戈壁滩上。

每当翻阅边关急报,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战况,他的手指都会不自觉地攥紧。

可是——赵昉苦笑着摇摇头——爹爹是绝不会允许的。

作为储君,他的安危关系国本;作为父亲,官家又怎会舍得爱子亲赴险境?

这个念头只能在心底最深处悄悄盘旋,就像此刻殿外那轮被云层半掩的孤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