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综武:锦衣卫,摸尸就能变强 > 第140章 书院

双儿久居其侧,也已适应这样的饮食习惯。

见她们吃得津津有味,沈严不禁问:\"你们筹款的情况如何?\"

\"严哥哥,难道你要资助我们吗?\"仪琳笑着问。

\"我不帮谁帮?\"沈严豪迈地说:\"说吧,需要多少?\"

按沈严的设想,大明国库日益充实。

这样就能加大边疆投入。

一方面,投入后不仅能稳定边疆局势,还能促进南北商贸交流,推动经济发展。

从而让大明的商业更加繁荣。

此外,经济联系加强后,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也会更加依赖大明。

首要的是争取他们的支持。

其中,兴建基础设施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这几日,周芷若、仪琳、双儿三人一直在越州协助民众,对百姓需求十分了解。

\"严哥哥,书院的事情不妨推迟。

要是可行的话,还是先把山路修通吧。”

仪琳提出建议。

“确实,越州有许多稀奇的特产,可惜难以外运。

若能开辟通往中原的山路,必然能够带动发展。”周芷若附和道。

“一旦他们富裕起来,自然会更加亲近朝廷。”

“再者,即便此地发生战事,我们大军也能避免绕远路,至少可提前八日抵达。”

沈严未曾料到这两个女子竟有这般见解。

显然,这几日她们与越州百姓的交流使她们获益匪浅。

“好,修路势在必行。

我回京后会立刻召集越州官员商讨此事。”

沈严点头笑道。

不过,寺庙、书院等设施仍需建立。

他与朝廷并不缺钱。

随即,沈严立即召集越州官员商议。

得知武郡王欲大力改善越州城基础设施时,众官员无不兴奋。

若项目得以实施,不仅可从中牟利,完工后还能记为政绩。

见越州官员如此积极,沈严说道:

“本王虽有此意,但因南越战事,国库紧张,无法拨付太多银两,需依赖本地豪绅支持。”

“这对他们而言亦是良机,一旦商路畅通,便可源源不断将越州特产送往中原。”

官员们闻言陷入沉思。

尽管武郡王所述合理,但要豪绅捐款却非易事。

众人瞬间愁眉苦脸。

沈严让豪绅参与修建,自有深意。

他与朝廷均可负担这笔费用。

但若轻易给予,他们可能会认为理所应当。

只有让他们主动贡献,才会真心投入。

这便是人之常情。

“这样安排好了,商人们捐资的数额不同,将来可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沈严早前已与邬思道商议过此策。

商路一旦贯通,为加强南疆与中原的联系,本就计划对越州商人提供税收优惠。

如今正可借此契机,实现双赢。

越州官员听闻此言,顿时心动不已。

“诸位尽可放手去做,募款成绩我会纳入你们政绩考量。”沈严的话令众人干劲十足。

得知消息后,这些官员立刻联络人脉,积极劝募商人、富户出资。

沈严原未料到成果会如此显着。

然而仅一天时间,汇总数据便显示总额达数十万两。

“越州藏龙卧虎,财主真不少。”沈严感慨。

“不错,这样一来,工程便可尽早启动。”邬思道微笑。

“那就请先生拟一份招募民工公告。

这次不能再让百姓无偿劳作,不妨试行付费服役。”

“工钱细则一并列明,由我们直接传达,避免地方官府介入。”

邬思道闻严一愣,继而深感钦佩。

自古以来,官府征召民工皆为无偿劳役,百姓也习以为常。

未曾想这位王爷竟提出收费服役,堪称开创先例。

“是,王爷。

越州及各县百姓必定感恩您的仁慈。”邬思道恭敬说道。

果然,沈严昭发布的告示一出,整个越州及周边郡县的百姓皆为之震惊。

“什么?官府招劳役不仅供饭,还每天给十个铜板?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千真万确。

你没看见告示上的印玺是王爷的吗?他可是仅次于皇上的通天人物,还能有假?”

“啧啧,我们这位王爷真是厉害,花钱雇民工,我活了六十多年,头一回听说这样的好事。”

消息传来,众百姓起初都不信。

要知道以前官府征役都是强制性的,不仅无酬,连口粮都要自带。

如今却开始付费招募民工,简直闻所未闻。

给出的待遇也很优厚,难怪大家都难以置信,连官员也觉得匪夷所思。

“王爷是不是写错了?随便下个命令不就行了吗?何必花这么多钱?”

“就是,这笔开销谁来负担?”

然而,越州的百姓们却兴奋异常,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

很快,就有十万多人报名参加。

越州人口不多,但许多人即便每天只有十个铜板的报酬,依然争相参与。

毕竟这次劳役包吃,吸引力巨大。

很快,这十万民工就组织完毕。

至于要开辟的商路,越州的一些能人早已勘测清楚,准备充分。

只是历代官员因工程浩大、涉及广泛,始终无力推进。

在当前局势下,开辟商路的计划暂时被搁置。

然而,随着大明第二号人物亲自坐镇,并凭借其王令,无需向朝廷请示即可直接启动项目。

更重要的是,天下皆知武郡王财力雄厚,资金充裕。

不出所料,招募十万民工后,发放一个月工钱,这些劳工便迅速投入工作。

由于沈严的锦衣卫监管,民工的报酬无人敢克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大魔王主导的重大工程,不仅没有官员敢贪污,反而个个积极努力,视此为展示才华的绝佳机会。

谁能在这项工程中脱颖而出,获得大魔王的关注,前途自然一片光明。

沈严与邬思道处理越州政务期间,英国公张英也未闲着。

她派遣数千武林高手潜入南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展开破坏行动。

双方交锋频繁,互有损伤。

尽管从战斗力和人数上看,大明占据优势。

莫卧儿帝国方面,据吐蕃鸠摩智传来消息,他们无意增援南越。

这一消息无疑令人振奋。

在此背景下,张英指挥大军接连攻克数座城池,使南越老将韩耿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可以说,南越第三大城缅城已成孤岛。

按照张英的说法,韩耿最多还能坚守半月,之后城池便会不攻自破。

沈严每天都会收到前方捷报。”英国公的军事才能确实出众。”邬思道看完战报后感慨连连。

平日在京城家中,这位女英国公低调谦和,宛如温婉的大家闺秀。

然而一到战场,却判若两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采。

战场无疑是英国公施展才华的最佳场所。

她年纪轻轻,又是女子,在整个朝廷中却无人敢轻视。

“确实如此,这场战争或许比预期更顺利,也许很快就能结束。”沈严笑着说。

邬思道点头道:“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不知莫卧儿帝国到底有何打算?难道想借助我们的力量灭掉南越?”

“这需要吐蕃提供具体情报,他们在那里布置的探子众多,对那边的情况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这样,邬先生,请代我起草一封书信,让鸠摩智叮嘱探子们详细调查情况,越详尽越好。”

“好的,我这就去写。”

沈严在多个事务间奔波。

一方面要随时掌握边疆战况;另一方面还需兼顾越州及新收复郡县的建设工作。

在他的主持下,越州及其下属郡县的基础建设迅速发展。

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被他的品行感动,主动捐献一座庄园作为越州的学堂。

地方官员为讨好沈严,将书院命名为“武王书院”。

沈严微微一笑并未拒绝。

既然来到南部边疆州城一次,留下自己的印记也属自然。

地方官员见他未反对,便正式定名。

因庄园设施完备,只需稍作调整即可供学生入住。

这一天,武王书院正式成立。

越州和各地郡县官员前来祝贺,并参与开院仪式。

作为创办人和建立者,沈严自然到场。

“诸位,首先要感谢越州的周先生慷慨捐赠这片幽静广袤的庄园作为书院。”

武王书院开张之际,沈严满怀期待地说道:“相信在诸位的支持下,书院必将成为南疆地区规模最大、最优秀的学府,为朝廷培育更多杰出人才。”

此番讲话赢得众人一致认可。

人们意识到,今后进入此书院的学生,无疑会与武王建立某种联系。

沈严清楚这一点,但他不愿看到因自己爵位而来的书院沦为权贵子弟攀附之地。

在邬思道协助下,他制定了严苛的书院规章,并将其镌刻于石碑上置于显眼处,昭告天下:唯有德才兼备者方可入院。

数日内,申请者已超百人。

自然需经过严谨筛选。

沈严提议,不限于招收汉人学生,越民及其他民族若有志学习中华文化礼仪,亦可优先考虑。

这是他的初心所在。

不久后,首批新生通过多重考核顺利入学,共计两百余名,其中汉人占一百六十名,余下则是精心挑选的少数民族学生。

其中包括数日前被周芷若和仪琳救下的少年。

武王书院的入学门槛极高,其师资队伍同样堪称一流。

这些教师或是来自朝廷贬谪的儒生,经沈严发掘;或为中原游历归来的饱学之士。

如此一来,书院的实力不可小觑。

与此同时,一座寺庙也在书院旁建成。

越州原本就有此寺庙,但因本地异族众多,信仰复杂,加之常遭侵扰,寺庙早已破败不堪,仅剩几位老僧驻守。

在沈严资助下,寺庙得以修缮如新。

因沈严携周芷若而来,仪琳多次造访,此庙香火渐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