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 > 第144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肆

教务办公室坐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见到汪璒立刻站起身:\"这位就是少年天才吧?我是电子工业部的刘处长。\"

原来,李教授将她的镀膜技术改进报到了部里,引起了高度重视。当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刚起步,关键设备全靠进口。

\"这项技术能国产化吗?\"刘处长急切地问。

汪璒思考了片刻:\"可以,但需要改造现有的镀膜机,还要解决材料纯度问题。\"

\"部里可以拨款十万作为启动资金。\"刘处长当场拍板。

十万!在1984年这是天文数字。汪璒强忍激动,提出了一个条件:\"我需要农机厂的几种稀土原料,能不能......\"

三天后,一辆军车驶入校园,送来汪璒需要的材料。随车而来的还有一份保密协议——这项研究被列为\"军民两用技术\"。

夏天到来时,汪璒已经成功制备出性能接近国际水平的半导体薄膜。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署名\"工业大学材料系 汪璒\",没有年龄标注。学术界掀起一阵波澜,许多人猜测这是哪位教授的化名。

荣誉接踵而至:校级三好学生、省级青年科技奖、甚至全国\"少年先锋\"称号。但汪璒最开心的是,学校特批她暑假回家探亲,还报销路费。

汪家村的变化让她惊讶。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她家新盖了三间瓦房,两个哥哥都娶了媳妇。母亲张娜终于是胖了些,但眼角皱纹却更深了。

\"璒璒!\"张娜抱住女儿,眼泪打湿了她的衣领,\"怎么瘦了这么多?\"

\"学习忙嘛。\"汪璒轻描淡写地说,环顾四周,\"孙大富没再来找麻烦吧?\"

张娜的笑容僵了一下:\"没......没有。\"

晚饭后,汪璒从二哥那里得知实情。孙大富因为贪污被撤了职,新上任的生产队长是路杊的叔叔。但孙家势力仍在,经常找茬克扣她家的化肥配额。

\"前天还说要收'宅基地使用费',纯属胡扯!\"二哥愤愤地说。

汪璒连夜翻出带回来的《农村政策法规汇编》,第二天一早就去了村委会。

\"孙叔叔,\"她故意用尊称,\"这是中央关于农村宅基地的最新文件,明确规定不得额外收费。需要我向县里反映吗?\"

孙大富脸色铁青:\"小丫头片子,上了几天学就了不起了?\"

\"对了,\"汪璒假装突然想起,\"我在省城认识了日报社的王记者,她对咱们农村基层**的问题很感兴趣......\"

这一招再次奏效。孙大富悻悻地收回了收费通知,但看她的眼神更加阴鸷。

回家路上,汪璒遇到了路杊。一年不见,他长高了不少,穿着县一中的校服,怀里抱着几本书。

\"听说你在大学很厉害。\"路杊微笑着递给她一个笔记本,\"这是我自学的电子技术笔记,可能有错误......\"

汪璒翻看笔记,惊讶地发现里面详细记录了各种收音机、电视机的维修方法,还有自制简易计算机的设想。

\"你要考电子工程专业?\"

路杊摇摇头:\"军校。体检已经通过了。\"

汪璒突然意识到,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已经长成了有主见的青年。不知为何,心里泛起一丝莫名的情绪,但她很快压了下去。

\"加油。\"她简短地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暑假结束前,汪璒为村里做了两件事:一是用奖学金买了台二手电视机放在村委会;二是举办\"科技夜校\",教年轻人基础电工和机械知识。

\"璒璒,这个真的能烧水?\"王婶好奇地戳了戳汪璒组装的太阳能灶。

\"当然,明天中午我演示给大家看。\"

第二天,当太阳能灶真的在二十分钟内烧开一壶水时,全村轰动了。老支书拉着汪璒的手说:\"汪家闺女哟,你给咱村带来了内什么?哦对对对,'现代化'啊!\"

返校那天,几乎全村人都来送行。张娜偷偷塞给她一卷钱:\"拿着,妈现在有钱了。\"

汪璒发现是两百元巨款,坚决推辞:\"学校有津贴,我还能做兼职。这钱你留着......\"

\"你哥在煤矿转正了,每月往家寄钱。\"张娜硬塞进她口袋,\"妈用不着。\"

火车开动后,汪璒才让眼泪流下来。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钱,发现里面还有张字条:\"好好吃饭,别太累。——妈\"

大二开始,汪璒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在电子工业部的支持下,她有了自己的小型实验室,甚至能调用校办工厂的加工设备。

\"汪璒,你看这个数据!\"助手小林兴奋地喊道,\"载流子迁移率提高了50%!\"

这是新型掺杂工艺的成功。汪璒看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心跳加速。这项技术如果量产,能将国内半导体性能提升一个档次。

庆功宴上,李教授喝得微醺,拍着她的肩膀说:\"小汪啊,系里决定让你提前毕业,直接攻读我的研究生!\"

在场的人都鼓掌祝贺,汪璒却犹豫了:\"教授,我想去中科院半导体所。\"

饭局瞬间安静。在众人看来,拒绝李教授简直是狂妄。

\"为什么?\"李教授沉下脸。

\"那里有国内最好的分子束外延设备,我的研究需要......\"汪璒实话实说。

令人意外的是,李教授突然大笑起来:\"好!有志向!我亲自给你写推荐信!\"

1985年春天,十三岁的汪璒以全优成绩提前毕业,同时收到中科院半导体所和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她选择了前者,因为那里有她急需的实验设备。

离校前,张建军来送她:\"小不点,你可别忘了我们啊。\"

\"怎么会。\"汪璒认真地说,\"等我的研究成功了,请你过来当机械设计总监。\"

\"一言为定!\"张建军伸出小拇指,两人像孩子一样拉钩。

中科院的生活比大学更紧张。汪璒成了所里最年轻的研究员,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以上。她的目标是研制出可用于军事雷达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这在前世是她的老本行。

\"小汪,这个能带结构设计太大胆了。\"课题组长老陈皱着眉头说,\"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啊。\"

\"所以我们要做第一个。\"汪璒自信地回答。

三个月后,当初质疑她的老陈成了她最坚定的支持者。当第一片符合军用标准的GaAs半导体材料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完美晶格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汪璒,你是怎么想到这种生长模式的?\"老陈激动地问。

\"直觉。\"汪璒轻描淡写地说,无法解释这是前世二十年的技术积累。

1986年夏天,汪璒的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获得了百万级经费支持。十四岁的她成了项目组副组长,领导着平均年龄三十五岁的团队。

与此同时,路杊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两人偶尔通信,内容全是技术讨论。他在信中透露,学校正在研究一种新型雷达,急需高性能半导体材料。

汪璒回信:\"材料问题我可以解决,但需要知道具体参数......\"

她没有告诉路杊,自己负责的正是军方委托的专项研究。这种默契的\"保密\",反而让他们的学术交流更加纯粹。

1987年春节,汪璒带着一大包年货回家乡。汪家村通了电,不少人家买了电视机——正是用她参与研发的国产芯片组装的。

张娜的头发白了一半,但精神很好,拉着女儿的手说个不停:\"村里人都说你是文曲星下凡......孙大富去年喝酒掉沟里摔断了腿,现在见我就躲......\"

汪璒笑着听母亲唠叨,心里暖暖的。晚上,她拿出一个存折:\"妈,这里有五千块钱,你拿着盖新房吧。\"

\"五千!\"张娜吓得差点把存折扔了,\"你哪来这么多钱?\"

\"国家发的科技奖金,合法收入。\"汪璒骄傲地说。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新买的彩色电视机前看春晚。当主持人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半导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汪铁柱突然指着屏幕:\"快看!那不是璒璒吗?\"

虽然只是一闪而过的镜头,但全家人都认出了站在领导身后的那个娇小身影。张娜又一次泪流满面,这次是喜悦的泪水。

\"妈,这才刚开始。\"汪璒轻声承诺,\"我会让全世界都记住中国人的名字。\"

窗外,1987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覆盖了田野和村庄,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崭新的希望。

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大门比汪璒想象中要朴素。灰色的水泥门柱上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门口只有一名穿着旧军装的警卫。但当她出示报到证时,警卫的眼神立刻变了。

\"您就是汪璒研究员?\"警卫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所长交代您来了直接去会议室,今天有重要会议。\"

汪璒拎着行李跟警卫穿过几栋老旧的实验楼,沿途不断有人投来惊讶的目光。她早已习惯这种注视——十六岁的中科院研究员,放在哪里都是稀罕物。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个中年男人正在激烈争论。汪璒推门进去时,讨论声戛然而止。

\"这位就是汪璒同志,\"头发花白的赵所长站起来介绍,\"我们'新型半导体材料'项目的新任副组长。\"

\"开什么玩笑?\"一个戴厚镜片的男人拍桌而起,\"我们'863'重点项目,让个娃娃来当副组长?\"

汪璒平静地走到空位坐下,打开笔记本:\"如果我没猜错,各位正在讨论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参数设置问题。\"

会议室一片寂静。这正是他们争论了一上午的议题。

\"你怎么知道?\"厚镜片男人皱眉。

\"门口贴着会议议程。\"汪璒指向门外,然后从书包里拿出一叠文件,\"这是我之前做的mbE系统优化方案,请各位老师指正。\"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质疑声逐渐变成惊叹。汪璒的方案不仅解决了现有设备的精度问题,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改造方法。

\"这......这是你自己想的?\"赵所长推了推眼镜。

\"参考了一些国外文献。\"汪璒含糊其辞。实际上,这是前世她在国防科技大学参与过的项目经验。

会议结束后,汪璒正式成为了\"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应用\"项目组的核心成员,负责最关键的晶体生长工艺研发。她的办公室被安排在赵所长隔壁,这是莫大的荣誉。

\"小汪啊,别有压力。\"赵所长送她到办公室时叮嘱,\"有困难随时找我。\"

汪璒的\"办公室\"其实是个改造过的储藏间,只有六平米,但有一扇能看到银杏树的窗户。她刚放下行李,敲门声响起。

\"汪研究员,我是您的助手林芳。\"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站在门口,看起来二十出头,\"赵所长让我带您熟悉环境。\"

林芳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研究生,比汪璒大七岁,却要给她当助手。汪璒看出她眼中的不服气,但并不在意——在前世,她早就习惯了用实力说话。

实验室的规模让汪璒惊喜。虽然设备老旧,但比工业大学先进多了,尤其是那台从德国进口的分子束外延系统,正是她研究所需的核心设备。

\"这台机器经常出故障,\"林芳略带得意地介绍,\"上周刚请德国专家来修过。\"

汪璒绕着设备走了一圈,突然蹲下身检查电源接口:\"接地不良,导致控制系统误报警。不是大问题。\"

林芳瞪大眼睛:\"你怎么......\"

\"经验。\"汪璒简短地回答,开始调试设备参数。三小时后,当第一组合格的外延片成功出炉时,林芳看她的眼神已经完全变成了崇拜。

1987年的秋天,汪璒的生活进入了紧张而规律的节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