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济公传奇 > 第386章 预知焚书万生藏简

济公传奇 第386章 预知焚书万生藏简

作者:王钟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00:19:04

话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了六国以后,秦始皇嬴政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 ,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李斯向秦始皇嬴政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一、除了《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二、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三、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

秦始皇嬴政听从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于是就降下一道诏书,命令天下百姓:除了医药、卜筮、种树、农业这几种书之外,无论什么书都要把它们烧掉;就是连史官那里,除了秦国的史书之外,也要把六国的书也要一起烧掉。

秦朝不仅下达了“焚书”令,还下了“挟书令”,凡是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

秦始皇嬴政还定了烧书的限期,以诏书下来之日起,以三十日为期间限。在古代来往走路的话,最快的方法要算就是骑马了,一天也不过走百十里路,因此离都城咸阳有二千里路开外的地方,那诏书上的限期,就没有不误的。若是到了限期不烧,那就拿事主到官衙,罚为“城旦”。“城旦”是一种街道工作,是专管打扫城墙,以及城墙以外的街道。罚期是四年。受了处罚,还得在人的脸上刺下字来,拿汁水涂上,一辈子洗不掉。

诏书下到雍丘邑(就是现在河南杞县)。县令把竹简抄录的诏书一看,知道烧书只有三十天限期,于是赶快把抄录的诏书,送到各乡。

这诏书送到会稽这个地方,万家的万喜良,是一个爱好读书的诸生。万喜良是天庭金童被贬下凡投胎的,时光荏苒几盈虚,万喜良已经成长成十八岁的少年郎了。

当时万喜良读了秦始皇帝下的诏书,心里是这样想的:这始皇帝真是糊涂呀,怎么连百姓自己抄的书都要烧掉呢?而且这个诏书规定了以三十天为期限,除在路上耽误了十天开外,只剩二十天的时间了。始皇帝这样做,就是在破坏华夏的文化传承,断灭文化之根。

还好,之前万喜良听从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老学者的建议,早早几个月前就把自己比较看重的书简,放在一个箱子里面,铺上了一些防腐的药草,埋在了提前挖好的深坑里面了。至于一些不重要的书籍,则是放在家里。

为了能顺利完成秦始皇下的命令焚书这个事情,于是万喜良就走进去内房,见他的父亲万德隆,把秦始皇下令焚书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

万德隆身上穿着蓝色的绸缎褂子,头上系一块黑色的头巾,长长的胡子。

当时,万德隆听儿子万喜良这一番话,因道:“既然是县令派人来把诏书送到各县宣布,这就是皇帝的旨谕,谁人敢抵抗。明日,我就把家里用的大牛车拉过来,把竹简啦、木牒啦这些东西一起装上去,然后送到县里去,请县令看过,就在县衙的空地之上,点着一把火,将它烧了,也就干净了。”万喜良听了父亲万德隆所言,拉拉拉自己身上的蓝粗绸衫的衣袖,叹了口气,着道:“那也只能如此了。”言罢,只好不谈书简的事情。

第三天的时候,县里来了两个骑马的公差,到了万喜良家门口,其中一公差在马上问道:“万喜良在家吗?”

万喜良在书房里还不曾答话,这两个人便下了马,将马系在他的门旁,都拿着木棍子和马鞭,一直往他书房里走。万喜良看到,连忙起身让坐。

这两个公差也不理会万喜良,将他书房看了一眼。原来万喜良抄的书,就是竹简,四围都堆得满满的。而这些竹简,都是用书刀在上面刻了字的,那些字都刻得很大,一片竹简只刻了很少的字,等刻到了十多片,就用线穿了起来,叫做一册。所以抄完一本书的话,就要使用到很多的竹简,也要费很大的时间。

万喜良将屋子的四围,都用木板架着,上面堆着用线串在一起的的竹简,这就是书房。除此之外还有个一尺多高的桌子,桌旁有蒲墩,那就是主人抄书看书的地方。

甲公差对万喜良说道:“你家里没有什么,倒是抄的书很多。前些天我们送了当今圣上的诏书来,你是看过了的,怎么你这书还不曾动?莫非想抗旨不成?”

万喜良站在一边,解释道:“这些书我们自然要搬的。只是我们家,人少丁单,要搬这些书到县里去,要费很大劲。我正为此事在家里发愁呢。不知道这些书,可不可以陆续地搬?”

有个公差听了,连连摇着头,说道:“不行!不行!”

这时万德隆从外面回来,看见两匹马系在门口,知道是公差来到了,于是连忙进门,一人一揖,面带笑容说道:“二位大人,我是准备搬书的,但是家里的车子不够,打算明天就在本村里雇两辆车,再和我家里的车子,把这些书都装好,然后一齐搬到县里去的。”

乙公差说道:“这个事情你们还不会办吗!你家书多,差不多全县的人都是知道的。现在我们要点上一些数目,看看一共有多少册的书,等点完了,我们还要看看你家另外有没有书藏起来。如果没有,你父子也是算交代好了事情了,那就完了;如有藏书,那就惟你父子是问。听明白了没有?”

万家父子二人一听官差这番话,万喜良于是不但藏书藏不起来,就是有几片断简残篇,打算在屋里收藏,也不能够,因此万喜良站在那里,只管发愣。其实万喜良内心是信心满满的,因为他早就把那些重要的书籍藏到很隐蔽的地方了。

万德隆知道这些人公差,是得罪不起的,于是陪笑,说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的,只有这样办;我们才干干净净。”两位公差听了,同声一笑。

乙公差将手里的马鞭子摇着,对万家父子二人说道:“你二人没有什么话说了吧?我可要点书了。”

万德隆连说:“请便”。于是两个公差趁着他们父子二人都在他们的面前,就将简、牒两样全都点察了一遍。

万德隆连忙在厨房以及睡床底下都摸上一摸,倒是摸到了几块竹简,而且都是破碎了的,于是就在公差面前说明了情况,说自己家里实在没有其他的书了。

甲公差哈哈大笑说道:“我告诉你们吧!山东六国,比秦国的兵多到十倍,都被我们始皇帝一个个把他们都消灭了。你们若是不按照诏书上说的去办,你们摸摸你们自己的肩上,长有几个脑袋!”说罢,公差就拿着马鞭朝门上一抽,打得咚咚直响。

万喜良虽然十分生气,但仍然和颜悦色地站在旁边,一语不发。

万德隆赔笑道:“是的是的!二位大人还有什么事吩咐?”

乙公差说明道:“你了结好这些,说书都已经点清了,委实就是这些,在这以外,除了种树、医、卜这些书不烧,若还有别的书不曾烧掉的,就甘愿领罪。”

万德隆听了,于是就连连称是,对儿子万喜良说道:“就照刚才公差说的话,我们具个结。”

万喜良也不敢说什么,看了看自己案子旁边有一个四方的木桶,里面插了许多没有字的竹简,于是自己就坐在蒲墩子上面,在矮案子上拿起书刀,就靠住案子,把没有字的竹片,照那公差的说的话,然后站起来,把竹简递给了两位公差。

那两位公差看了一看,便说道:“我们这就走了。这些书要拿去烧,照着我们点的数目,一片都不能少的。还有,我得交代明白,你们明日须把书都送到县里!”

万德隆只管说好的知道了,恭恭敬敬将二位公差送出了大门,看着他们骑上马走了。

万喜良站在房间里,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真是没道理呀。”

次日,万德隆也不再问儿子万喜良是否同意,就在本村里雇了两辆车子,加上自己家里的一辆车,一共三辆车,摆在了院子里。万德隆将那些竹简,一串一串地抱了出来,就往车子上放。

万德隆和儿子万喜良赶了车子上县里去了,交代给了县令过目,然后当场把这些书简都放火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