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济公传奇 > 第217章 老和尚借尸还魂

济公传奇 第217章 老和尚借尸还魂

作者:王钟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00:19:04

西湖天竺寺有个老和尚,法号明德,道行高洁,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有一天,明德老和尚摔倒后便起不来了,等到寺院里的僧人们跑来救护的时候,明德老和尚已经圆寂了。

明德老和尚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了,魂魄飘飘忽忽地离开了身体,到了嘉兴境内。恰巧,有个当地已故绅豪贵门的公子,名叫贾长青,正领着十多个仆人,骑马带鹰,猎取野兔。那贾公子身下的马突然受了惊,带着贾公子是一路狂奔。贾公子猛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当场就死了。而这个时候,明德老和尚的魂魄刚好经过这里,便一下子附在了贾公子的尸体上。

这明德老和尚的魂魄附体之后,贾公子便渐渐地苏醒了过来了。仆人们连忙赶上前来问他怎么样了。

眼前这个贾公子睁开了眼却说道:“我怎么到了这里了?”

仆人闻言,只当贾公子是因为摔跤,一时半会失去记忆了。众人连忙扶着他回家。

眼前这个“贾公子”一进来家门,几个浓妆艳抹的姬妾就迎了上来,关切地问他怎么样了?

“相公,你怎么来?听说你从马背上摔下来了,人家好担心呀。”

“相公肯定受惊了,你看脸色都变了。”

此时,明德老和尚才刚刚醒过来,不知道自己的魂魄已经附身到贾公子的尸体上,正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时候,却说:“我是个出家人,怎么会这样。”

贾公子的家人以为他是摔跤了磕了头所以犯了糊涂才说了胡话的,都恳切地开导他,让他清醒。

此时此刻,其实是明德老和尚附身的贾公子也不再为自己做什么解释了,只是闭着眼睛一言不发。

等到吃饭的时候,家人带着他上了桌席,桌子上如果是粗米素食,他就吃,如果是酒肉却一口都不肯尝。晚上的时候,这个贾公子一个人独自睡觉,也不让那些妻妾们来侍奉了 。

他躺在床上细细回想自己当时的经过,细细回想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明德老和尚(贾公子身体)心想:当时自己在天竺寺里用了斋饭,洗了钵盂,走出去大堂的时候不小心摔跤了。恐怕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摔死了,只是只是还在昏迷之中,所以魂魄神识也是不清醒的。元神已经离开躯体,圆寂了而不自知,随风飘荡到此处,刚好那个贾公子骑马打猎,从马背上摔下来当场就死了,而我的魂魄神识游荡经过,刚好附在此人身上。因为是刚刚死的身体,血脉还流通,所以附身成功,得于新的身体。

想到此处,他自言自语道:“兴许是菩萨见我今生戒行高洁,可怜我今生没有成就正果,故接此之年轻之身让我再次重新修行办道,再度弘扬佛法。只是这个贾公子,身边如此多的姬妾,恐怕此处不能久留,免得染污了清净梵行,自此沉沦**迷网而不自知,且不是误了此生。这贾府邸上上下下的人也自然不会轻易相信这借尸还魂之事,只可慢慢周旋,以后找机会机会离开,回我原来的天竺寺去。”

几天后,这个贾长清公子哥便忽然想四处走动走动一下。贾府的家人见了都感到很高兴。眼前这个有着老和尚魂魄的贾公子出门后,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安宁的,但是没多久,家里的一些仆人就纷纷前来找他,向他请示钱银收发、财物出纳等各种事情的办理事宜。这个有着老和尚魂魄的贾公子无奈之下,只得以久病劳累为推辞的借口,将这些事情全部推辞掉了。也只是问了问仆人,说:“你们知道杭州西湖的天竺寺寺院吗?”

众人闻言,都一起回答说知道。这个贾公子又说:“我心里烦闷得很,想去那里游览游览,你们快去替我整理整理行装。”

众人都说他刚刚大病初愈,不适合出远门。但是这个贾公子不肯听,第二天就整理好行李就出发了。

来到了杭州城,这个贾公子看到四周的景物依旧,也不用打听道路,就直接来到了西湖处的天竺教寺。寺中他原先的那些弟子看见贵客临门,都和蔼恭敬地将这个贾公子迎进门来。

“贾公子”就问:“原来的明德老和尚到哪里去了?”

弟子闻言,回答说:“我们师父前些时候就已经圆寂了。”

这贾公子听了,便问道:“那明德老师父的坟墓在哪,我想拜一拜。”

于是众人就领着这个贾公子去了明德老和尚的坟墓那里。只见是一座三尺高的孤坟,上面的土还很新,没有野草长出来。

贾公子对着明德老和尚的坟墓拜了一下,说道:“换了新壳又来过。”

弟子们都不知道这个贾公子这是什么意思。贾公子依次到了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里上了香。

那些寺院的和尚都觉得这个贾公子很奇怪,好像对天竺寺很熟悉一样。

且在此且道这寺院之历史与读者知之。

五代后晋天福初年(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芦修行,称“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据志书称:时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5月,观音看经院建成。

后汉乾佑年间(945—950年),有僧人从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士民崇敬”。为此,后人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

北宋天圣初年(1023年),有铣和尚在白云峰、狮子峰之间建观音殿,一时香火甚盛。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曾将秘典5330卷赐予看经院,作为教藏,为此专门造了藏经殿。北宋嘉佑四至五年(1059—1060年),杭州郡守沈文通认为“观音以声音宣佛力,非禅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禅”,将禅寺改为教寺,并命寺僧辩才(即元净)主持筑室,殿加重檐,宋仁宗亲书“灵感观音院”寺额。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前后),蔡襄守郡,由宰相曾公亮出资修建寺皖,并将其所赠佛经5230卷藏于院之西庑。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十六观堂落成。

宋室南迁后,金兵于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当时金兀术(即完颜宗弼)曾谒上天竺,得咒观音像始末,遂将观音像及大藏经载于轿车内运往北方,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建寺供奉。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住持惟日建藏经楼和应真阁,并于绍兴五年(1135年)亲临进香。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又命临安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罗汉堂。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二月,宋孝宗专门召见上天竺住持若纳,并封为“右街僧竺”,后又封“左街僧竺”,赐“白云堂印”,命若纳管辖禅、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务,由此,上天竺寺名重京师。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还视往察看,赐绢钱二万,命重建十六观堂。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又下诏重修寺院,改院为寺,御书“法轮宝藏”额,将曰月珠、鬼谷珠,猫眼等内宫珠宝赐予该院。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又将福州印造的藏经500函赐藏该院。翌年,宋孝宗到上天竺进香,正式改院为“灵感观音讲寺”。当时,凡帝王上山进香都在白云堂进斋。至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为“天竺教寺”,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凡高丽等国使者僧人来朝,都至上天竺交验书牒并予接待。开禧二年(1206年)七月灯火成灾,十六观堂被毁,住持妙蛙竭力营建,一年完工。南宋后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

宋末咸淳二年(1266年),寺院尽毁,于咸淳五年(1269年)由寺僧庆思募建,乃改为“天竺教寺”。

那贾公子游览天竺教寺之后,备马回家。临走的时候嘱咐那些弟子说道:“你们的师父是个严守佛家戒律的僧人,你们要好好保存好明德老和尚的手稿遗物,不要让其损坏了 。”

天竺教寺的弟子们听了都点头称是。于是贾公子就出发回去了。

其中有一名弟子自言自语地说:“这远道而来的贵客居然知道我们师父明德和尚戒行高洁,留有遗物手稿,一定是师父给此人托梦来告诉我们的。”

且说贾公子回到了家里,心如死灰一般,整天打坐如枯木,什么家务事也不管。

这贾公子在家里住了几个月,家里的姬妾都不愿意让她们接近自己。因此家里的姬妾都对自己这个相公心生不满,又很无奈。贾公子在家面对那些姬妾的求欢和撒娇,烦不胜烦,又偷偷自己溜出了门,径直来到了以前的寺院,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你们以前的师父明德和尚呀。”大家都觉得他说的话非常荒谬,便都相视而笑。于是贾公子就讲述了自己返魂附身再生的缘由,又将明德老和尚的生前的事迹说了一遍给天竺教寺里的僧人们听,说出来的每个事情都与事实完全相符。这才让那些弟子相信了他说的话,于是让他住在了明德老和尚原来住的那个房间,像从前一样地侍奉他。这个贾公子于是就留在了天竺教寺里,剃发出了家。

后来,贾公子的家人多次派车马前来接他回去,都被他拒绝了。并且告诉家里人自己其实是和尚,让家里人给一些钱财给那些姬妾,让她们不要纠缠自己,想留可以留在家里或者出去,反正自己现在是和尚了。但是这个贾公子又说自己用的是贾公子的身体,所以可以愿意照顾贾公子的父母,为他们养老,但是姬妾他是万万不要的。

一年多过去了,贾公子的家人又派了仆人前来,送来了很多东西。但是他不收金银绸缎,只收下一件布袍。有的人专门到天竺教寺去拜访他,虽然他看起来只有三十岁,却常常说起他八十多年来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