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开局:召唤锦衣卫 > 第二百零二章 朝会(十二)

开局:召唤锦衣卫 第二百零二章 朝会(十二)

作者:肉丝膝枕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2 00:07:56

羿日。

寅时三刻,夜色仍如浓稠墨汁般笼罩大地,燕京皇城正阳门外却早已人潮攒动,排起蜿蜒长龙。寒风裹挟着晨雾,在静谧的空气中弥漫,将官员们的身影笼罩其中,宛如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卷。

文武百官身着精致繁复的朝服,手持洁白的象牙笏板,在这寒意与雾气交织中静静等候宫门开启。偶尔,相熟的官员们压低声音,窃窃私语,交谈声在寂静的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

“听说江北四家已筹措......”一位官员凑近身旁同僚,语气中带着些许惊讶与感慨。

“南边河道开工才十日就征调了上万役夫......”另一人眉头微皱,话语里满是对工程进度与人力调配的担忧。

“花州那案子听说牵扯出......”声音越说越小,带着神秘与不安的意味。

细碎的议论声在远处传来的钟鼓声中骤然停止。只见那朱红宫门缓缓而沉重地开启,发出吱呀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宫门之后,露出内里笔直而宽阔的御道,在朦胧的光线中延伸向远方。群臣见状,纷纷整肃衣冠,神情变得庄重肃穆,按照品级秩序井然地鱼贯而入。

卯时正,清脆的净鞭三响,如惊雷般划破寂静,在皇城上空回荡。

“陛下驾到——”尖锐而悠长的声音响起,响彻整个大殿。

李景炎身着绛纱袍,头戴乌纱翼善冠,腰系玉带,踏着晨曦步入大殿。较之半月前,帝王眼下隐约可见淡淡青影,却衬得那双鹰目愈发锐利。他拂袖落座时,群臣已齐刷刷跪伏在地,山呼万岁声震屋瓦。

“众卿平身。”李景炎的声音不疾不徐,沉稳而有力,带着上位者的威严:“按之前议题,朕要听听如今各项政务具体进展。”

工部侍郎率先出列,步伐略显紧张,他深吸一口气,大声奏道:“启禀陛下,江北四家豪商,现已令其工仿工匠赶制八百具农分发各乡……”

然而,他不经意间偷眼瞥见皇帝指尖在龙纹扶手上轻轻叩击两下,这细微的动作让他心中一紧,方才想起还有更重要的事尚未禀报,连忙补充道:“只是...”

“只是什么?”李景炎微微前倾身体,目光如炬地盯着工部侍郎,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的质问。

“四家联名上奏,为响应变法,各家愿意捐献族产七成,恳请陛下恩准其子弟参与今科举试。”张侍郎额头瞬间沁出细密的汗珠,紧张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他心里清楚,按律,商贾子弟需三代后方可科举,这显然是在与朝廷讨价还价。

殿中霎时响起窸窣的议论声,如同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几位清流官员面露愠色,眼神中满是不满与愤慨,在他们看来,这是对科举制度的亵渎,是商人妄图打破阶层壁垒的僭越之举。

礼部右侍郎书更是气得胡须直颤,双手微微发抖,似乎随时都要站出来据理力争。却见李景炎忽然轻笑一声,那笑声中带着几分高深莫测,随后指节重重敲在龙头扶手之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准了。不过——”

尾音拖得极长,充满了威慑力,“但要加以限制...”话虽未说尽,但那暗含的威胁之意已让满朝官员不寒而栗,他们深知,陛下看似同意了商人的请求,实则早已布下严密的监察之网,不容任何人有丝毫欺瞒。

就在此时,户部主事趁机呈上账册,小心翼翼地说道:“启奏陛下,常平仓陈粮售得白银十八万两,已购置的农具种子均记录在册。只是...”他的声音突然低下去,带着一丝忐忑与不安:“花州方面报来的损耗数目,与实际差了三成...”

李景炎他面沉如水:“三成?好个花州刺史!”他的目光如冰冷的利刃般扫过群臣,仿佛要将每一个人的心思都看透:“之前陈御史的弹劾,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话音刚落,都察院一御史急忙出列,神情严肃而郑重:“臣等已查明,钱崇礼确实贪污河工银两。更在其宅邸地下掘出白银二十万两,皆烙着官银印记。”

说着,他呈上一卷画轴,语气中带着愤慨与激动,“这是抄家时发现的《南江水利图》,图中标注的薄弱堤段,竟与这些年决口处分毫不差!”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震惊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一侍郎忍不住失声叫道:“这是故意放任洪水!”

几位南方籍官员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们深知,若坐实了借天灾牟利的罪名,那可是诛族的大罪,此刻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不知自己是否也会被卷入这场风波之中。

李景炎缓缓展开画轴,目光紧紧盯着图纸上的每一处细节,忽然冷笑一声:“好精细的图纸,连朕的工部都未必画得出。”

“传朕旨意,即刻革去钱崇礼花州刺史一职,着锦衣卫将其全族押解进京,斩!”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唯有烛火在风中摇曳,将众人的影子映在殿柱之上,忽明忽暗。就在这时,礼部右侍郎颤巍巍地开口:“陛下,那江北四家商贾子弟科举一事……”

“此事朕已应允,岂有反悔之理?”李景炎重新落座,揉了揉眉心:“但商贾重利,他们既然想以捐献换科举,朕便要让天下人看看,朝廷恩典不是白给的。着户部、工部派人进驻江北,监督物资分发与捐献落实,若有弄虚作假,不仅取消科举资格,还要抄没全部家产!”

“吾皇圣明。”

——————

晨光刺破云层,将鎏金蟠龙柱照得熠熠生辉。太和殿内,文东武西,群臣屏息而立,李景炎端坐在九龙金漆宝座之上,玄色龙袍上金线绣就的祥龙,在光影交错间似要腾空而起。

话音刚落,刑部右侍郎严焕便持笏出列:“启禀陛下,粮仓一案已有重大进展。臣等奉旨查办,半月来共查处涉事官员三十七人,粮商十六人。其中雍州知府刘璋、闽清知县赵德全等九人已验明正身,定于明日午时问斩。”

大殿内骤然一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老臣们低着头,眼角余光却在暗中交流——什么情况,这接二连三的,朝廷查事办案的效率什么时候这么高了?

不对劲呐!难道是陛下在杀鸡儆猴?

还是参与此案的都是神人?

“继续说。“李景炎指尖轻叩龙椅扶手。

“是。“严焕道:“经查,各地粮仓失火确系人为。雍州豪族陈家勾结官府,以沙土充粮,中饱私囊。为掩盖亏空,趁钦差将至之际纵火灭迹。现已追回粮食八十万石,抄没赃银二百余万两……”

李景炎微微颔首:”准奏。”

户部尚书踏出一步,袍角扫过青砖,声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陛下,度田令在京兆府陈宁三县试点已有成效。清查出隐田十二万顷,安置流民千百余户。这是详细奏报。”他双手呈上一本厚厚的册子,册页翻动间,似有墨香飘散在殿内。

李景炎接过册子,修长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封皮,随即一页页翻看。随着阅读,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殿内众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大气都不敢出。

“陈宁知府是谁?竟能如此之快的完成丈量。”李景炎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几分探究。

(大明府征召人物:汤显祖: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时,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如抑制豪强、打击盗贼、废除苛捐杂税等,还鼓励百姓发展生产,使遂昌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回陛下,是新任知县汤显祖。”户部尚书偷偷瞄了一眼皇帝的脸色,心里暗自揣测,陛下分明就是明知故问,却还故意发问,想必是对这汤显祖极为看重。

他连忙接着说道:“此人乃陛下亲点的‘特才’,到任后日夜不休,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一同丈量土地,不畏豪强阻拦,方才如此迅速地完成任务。”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脸色微变。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官员,既非科举正途出身,又无世家背景支撑,却个个能力出众。

短短半月,就在地方打开局面,做出一番成绩。更可怕的是,他们对皇帝的命令言听计从,似乎只对皇帝一人效忠,这让朝中那些靠家世和资历上位的官员,心中隐隐生出不安与警惕。

就在众人各怀心思之时,兵部右侍郎着头皮出列,额头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陛下,军改事宜……遇到些阻碍。巡卫所老将抵触新制,特别是废除世袭武官一条……”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每说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哦?”李景炎眯起眼睛,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具体说说。”他微微前倾身体,殿内气氛瞬间变得凝重,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兵部右侍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凉州府指挥使程老将军说……说这是要断将士们的根。朔方卫甚至有士兵哗变,虽然很快平息,但军中人心惶惶,许多世袭武官都对此不满。”他越说声音越小,生怕一个不小心触怒龙颜。

“程老将军?”少年皇帝突然冷笑,笑声中带着一丝嘲讽:“就是那个让亲兵穿着绸缎操练,自己坐着轿子‘巡营’的老爷兵?”

此言一出,殿中几位武将忍不住笑出声来。他们平日里就对程勇这种不作为的行为颇为不齿,此刻见皇帝当众揭穿,心中暗爽。而兵部右侍郎则尴尬地站在原地,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陛下明鉴。但军中像程老将军这样的世袭军官不在少数,若强行推行军改,恐怕会引发更大的骚乱。”

“传旨。”李景炎突然起身,玄色龙袍在晨光中泛起冷芒,周身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程勇革除军职,即刻全家押解进京问罪。”他的话语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季海生在一旁暗自点头,心中对皇帝的果断颇为赞赏。但更让老臣们心惊的是皇帝对军情的了解程度——连一个曾经的边关老将的生活细节都了如指掌,这说明皇帝在军中必定安插了眼线,对朝堂内外的一切都有着严密的掌控。

“陛下圣明!”锦衣卫同知朱雀突然出列,声音洪亮,打破了短暂的寂静:“臣有本奏。”

李景炎微微颔首:“准奏。”

锦衣卫同知朱雀上前一步,神情严肃:“锦衣卫查获雍州陈氏与朝中官员密信往来。他们提到‘若度田令全面推行,各家将损失惨重’,还提到……提到要‘清君侧’。”

“好个‘清君侧’!”少年天子怒极反笑,眼中寒光闪烁,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朕倒要看看,他们准备清的是谁!爱卿,名单?”

朱雀呈上一卷竹简。李景炎展开细看,随着目光的移动,眼中寒光越来越盛。当他目光扫过殿中某位官员时,对方竟双腿一软跪倒在地。

“陛下!臣冤枉啊!”崔浩面如土色,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臣只是收过陈家几幅字画,绝无……”他语无伦次地辩解着,声音中充满了恐惧。

“朕还没说是谁呢。”李景炎轻飘飘一句话,如同一记重锤,让崔浩如坠冰窟,瘫倒在地。少年天子缓缓卷起竹简,话锋突转:“度田令该扩大试点了。季相以为如何?”

季海生心头一震,知道这是要自己表态了。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思绪回到当下:“老臣以为,可再添豫、扬二州。但需派重臣坐镇,以防地方豪强与朝中势力勾结,阻碍政令推行。”

“好。”李景炎打断道,语气坚定,“便命况钟,领豫州,另调姚崇去扬州。这两人配合默契,定能不辱使命。”

(大唐府征召人物: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他在唐玄宗时期,提出了“十事要说”,包括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税赋等,为“开元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明府征召人物:况钟:曾任苏州知府时,严惩贪官污吏,改革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他还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使苏州在他的治理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又是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特才”!季海生暗暗咬牙,一下又见缝插针了,不过陛下安排的人确实个个能力出众,这着实见鬼了!

他不得不拱手称是。这一刻,他忽然意识到,皇帝已不动声色地织就一张人事大网,将朝堂内外牢牢掌控在手中,而自己这些改革派老臣,在皇帝的布局中,真正的变成了一群马前卒,终究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从今日自己了解的这些官员来看,能力是不缺的,缺的便是对当地人情风物关系的了解不足。

“陛下。”一直沉默的大理寺右少卿突然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忧虑:“京城各地牢狱已,又人满为患,是否该……”

“准,三司尽快核实,轻罪者罚役赎罪,重罪者……”李景炎目光一寒,语气冰冷如霜:“即刻问斩。”

他的话语如同寒冬中的北风,凛冽刺骨,让殿内众臣又又又再次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子的铁血手腕。

? ?问一下,包拯和海瑞那条,查盐税的支线的内政过程要不要写,还是直接带过?直接来个结果。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