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京城寻宝记 > 第8章 仙人指路1

京城寻宝记 第8章 仙人指路1

作者:多情神刀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2 00:07:20

但见老张惨兮兮地说,“酱菜厂那个家属院我没买真是后悔啊,一倒手什么也不干就能挣不少钱。早知道振强这么有本事,当时非要请教景莲了。”

我一听李振强如此厉害,心中不禁一动:自己如今手头上也有一些资金,或许也可以考虑购置一套房产。然而,由于我平日里对房价并未过多关注,所以对于购房所需的具体金额并不是很清楚。

就在这时,一个念头突然闪过我的脑海——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向李振强请教一下呢?毕竟他对房地产市场似乎颇为了解。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开口问道:“振强啊,你看现在买一套房子大概得花多少钱呢?”

振强笑着说,“一听你老兄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就知道你什么也不知道。我给你说,挣钱难,理财更难,人不理财,财不理人。如果你现在不理财,手里的钱会越来越不值钱,而买房子置办不动产呢,是保值升值的有力手段。你现在想买房子,说明你开窍了。你现在手里有多少钱?”

我当时心里其实有点忐忑,毕竟五六万块钱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但是,当我看到周围人的目光时,我突然觉得如果说少了可能会显得我很没面子。于是,我一咬牙,决定多说一点。

我想起了我老爹存在银行里的那几万块钱,虽然那是他辛苦积攒下来的养老钱,但此刻我却顾不得那么多了。我毫不犹豫地把那几万块钱也加了进去,然后装作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大模大样地说道:“十万块钱吧。”

说完这句话后,我心里其实有些发虚,不知道其他人会怎么看待我这个“大款”。但同时,我也暗自松了一口气,至少我没有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

老张和关景莲都说,没看出来我一个无业游民还有那么多钱呢。

李振强不管他俩窃窃私语,说道,“十万块钱如果想位置好点,只能买个一居室了;要是去通州石景山,说不定还能买个两居室。”

我说位置太远咱住着不方便啊,老头子年纪越来越大,住的离他太远照顾起来也不方便啊。

李振强笑着说,“没瞧出来你还是个孝子。你别着急,说起来你这些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看怎么用了。我给你出个主意,像北京这种大城市,核心地块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用一点少一点,建设用地会越来越紧张,下一步肯定要迎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更新,通俗点就是把旧平房拆了盖新楼房,楼房占地少住的人多啊,天空现在还不值钱呢。据此我可以估计,现在胡同里的房子,肯定能升值。你这些钱,买一间好地段的平房还是可以的。”

我苦笑着说,“我是从大杂院长起来的,对大杂院的居住环境最清楚不过了,你肯定也知道啊,冬天冷夏天热,下雨就漏雨灌水,平常解个手都要去公厕,遇到公厕人多,眼巴巴得看人家拉屎撒尿,别提多寒碜了;洗澡更是要光着膀子趁没人在院子里冲凉解决,遇到大姑娘小媳妇,臊的自己脸都没处搁。你让我买大杂院房子,我还不如继续跟我爹住一起呢,省下钱我干什么不好。”

老张摇着头,满脸不屑地说道:“振强啊,你这主意真是太平庸了,简直就是小儿科,完全体现不出你应有的水平嘛!你看看现在的社会,谁不想住楼房啊?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问问,哪一个不是对楼房心驰神往的?胡同里的那些人,更是眼巴巴地盼着能住上楼房呢,简直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连做梦都在想着上楼的事。住楼房多好啊,干净又卫生,上厕所还有抽水马桶,冬天还有暖气供应,那日子过得多舒坦啊!再看看这大杂院,又脏又乱,住起来可真不得劲!”

景莲明显是向着自己丈夫说话,帮腔道,“你俩是脑袋吗,我看就是榆木疙瘩。振强的意思你们压根没明白,他是让吴克投资,而不是单纯买一间房子住,找个住的地方简单,关键是能挣钱!什么叫投资?就是用今天少量的钱,去挣明天大量的钱,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风险投资,各种投资里面,就数风险投资回报最大,别有眼不识金镶玉不知道好歹!”

我似懂非懂地说,“大杂院的房子真能值钱?”

九十年代末的北京大杂院,房价贱得像胡同口菜摊上蔫了的白菜帮子。灰扑扑的院墙上爬山虎遮着“危房”告示,公用水龙头旁摞着蜂窝煤的残渣,晾衣绳上飘荡着跨世纪的花裤衩与的确良衬衫,隔出几平方的逼仄天空。穿堂风裹着油盐酱醋的烟火气,在七扭八歪的自建小厨房之间流窜,东家炒白菜的炝锅声刚落,西户煮豆汁的酸馊味又漫过碎砖垒的隔墙。房管所每月来收租的老头儿,总把皱巴巴的票据夹在搪瓷缸沿上,那数字还不够半条红塔山烟钱,倒让院里的老太太们心疼得直嘬牙花子。

那时的房子不叫资产,倒像是公共澡堂里被无数人捂热的长条板凳。某个倒爷用三车皮走私皮鞋换的里外套间,转手就塞进八户人家,石膏板隔断薄得像煎饼果子的面皮,半夜撒泡尿的动静都能惊醒三户邻居。刚毕业的学生揣着报到证就能撬开房管科的门,领到的钥匙串上挂着的或许曾是贝子府丫鬟的耳房,雕花门楣早被煤烟熏成黑黢黢的牙雕,但每月十八块五的租金,比簋街的卤煮火烧还便宜三分。总有人抱着铺盖卷蹲在垂花门下等空房,看门大爷拿粉笔在影壁上写“南屋三平米可住”,那数字还没他孙子的小学算术本上的习题大。

交易房产像在早市上换粮票般随意。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揣着鼓囊囊的牛皮纸袋,在公厕墙根下就能完成半套房子的交割,沾着油渍的买卖合同上,钢笔字洇在“自愿转让”的红戳旁,像极了夏天槐树上滴落的虫胶。房改的风声在公共电视天线里滋滋作响时,精明人开始囤积煤棚杂房,把房本上的平米数攒成扑克牌似的厚沓,却不知那些盖着街道办钢印的证明文件,日后会在土地拍卖会上化作烫金的入场券。

大杂院的夜总是浸着廉价灯泡的昏黄,电线在违章建筑间织成蛛网,某户新买的21寸彩电正播着《还珠格格》,满院的人端着搪瓷碗挤在纱窗下蹭剧情,他们身后开裂的檩条正悄无声息地积累着世纪末的焦虑。当第一拨拆迁队的白石灰圈住院里的老槐树时,树杈上挂着的乌纱帽模型和奶娃娃的尿布同时晃了晃,像在提前祭奠即将被商品房碾碎的、最后一个可以拿白菜价换安身立命的黄金时代。

振强很自信地说道,“大杂院房子本身不值钱,关键在于位置。比如我们家以前住的大杂院,里里外外住了二十多户,我们家算大点的,四口人住两间房也就三十多个平方,这也亏了我老爷子以前在毛线厂做车间主任,这房子是好不容易置换过来的,不知道费了多少劲。其实我们这算条件好的,院子里一家三代人住一二十平方的也不少,这种情况在京城也是见怪不怪啊,小伙子快结婚了,还要和父母拉着一个布帘睡觉,多憋屈。前几年有个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看过吗,张大民结婚时候,为了房子差点婚也没结成。说开了吧,除了少数老年人住习惯了,就像这种住房条件,傻子才愿意住下去。但是,关键就在这但是上了,大杂院位置好啊,周围都是好医院好学校,老人看病、孩子上学特方便。生在福中不知福,有的人生下来就有这个条件,不当回事,当时有人憋不住了,狠狠心凑了一笔钱,卖了大杂院的房子买个楼房搬走了,这些老街坊一回来就后悔,都说以前没意识到,大杂院的房子离着学校近,学校也好,都是名牌,现在送孩子上学每天要早起俩小时,每天累得要命,如果就近上学,还怕耽误孩子学习,如果想到这,早晨倒尿盆也不觉得寒掺了吧。”

我听了振强这番话,心里有些动摇。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关景莲又开口了:“而且啊,现在政策也在鼓励城市更新,大杂院改造是迟早的事儿。到时候,那些平房一拆,原地盖起高楼大厦,你的房子说不定能置换好几套新房呢。”老张还是不太相信,嘟囔着:“哪有这么好的事儿,万一不改造呢?”振强拍了拍老张的肩膀,说:“老张,你就别杞人忧天了。我做这方面研究很久了,**不离十。”我咬了咬牙,心想:反正手里的钱放着也是贬值,不如就听振强的试试。我看着振强,坚定地说:“振强,我信你,我打算试试买大杂院的房子。”振强笑着点点头:“行,我帮你留意着合适的房源。等你买了房,就等着数钱吧。”大家听我这么说,都露出了不同的表情,有羡慕,有怀疑,但我此刻已经下定决心,要在这房产投资上搏一把。

现在想起来,九十年代的京城像一张被雨水洇湿的宣纸,墨痕未干的房改政策在褶皱处悄然晕染。那些揣着大哥大在胡同口转悠的聪明人,总能在蜂窝煤堆里嗅到黄金的气味——当大多数百姓还在计较着单位分房的楼层朝向,他们已经看懂了土地出让合同里藏着的炼金术。国营百货商店的玻璃柜台映着他们的倒影,皮包磨出毛边的棱角里,塞满了房管局流出来的内部图纸,纸页边角还沾着计划经济时代最后一滴红墨水。

那时的四合院尚未被称作“文化遗产”,倒像菜市场里被挑剩的萝卜,灰砖缝里嵌着前朝贵胄没带走的落魄气。房管所档案柜里积灰的房契,记录着四十年代某位梨园名旦用八根金条换的跨院,此刻正被某个倒腾钢材的个体户用两万现金打包买断。穿皮夹克的中年男人站在垂花门下,看测绘队把百年老槐树影投在计算器屏幕上,枝桠间的光斑恰似跳动的数字——东厢房能隔出四间铺面,西耳房拆了改车库,影壁墙推倒后足够停三辆夏利车。他们不懂什么容积率,却知道院墙每向外扩一寸,就能在土地出让金暴涨前多囤一捧金砂。

房改的春风掠过筒子楼时,催生出无数荒诞又精明的生存智慧。某位在机关大院蛰伏半辈子的科员,突然发现自家三代同堂的窘迫,竟成了置换商品房的筹码——他用三环内两间东向阴面房,换得西郊六套毛坯公寓,房本上的面积像发酵的面团般膨胀。而那位总在胡同口修自行车的老汉,某天抖开油腻腻的围裙,露出腰间二十把钥匙叮当作响,每把都挂着不同工地的红绸带。他们交易房产合同像交换香烟般随意,建设银行刚推出的按揭业务,被他们玩成了空手套白狼的连环计。

拆迁尚未变成血腥的资本游戏前,是场充满市井智慧的民间魔术。老锅炉厂的车间主任提前半年把仓库改成职工宿舍,等推土机开到厂门口,四十平米仓库已裂变成八个独立户口本。街道办的会计翻着泛黄的档案,突然发现自家楼下自行车棚竟在六十年代登记为“临时救灾安置点”,当即请来瓦匠砌出三面隔墙,生生变出个能换两套两居室的“历史遗留建筑”。这些游走政策缝隙的戏法,在后来者眼中堪比天方夜谭——毕竟当土地拍卖槌声响起时,连护城河底的淤泥都被标上了楼面价。

房产证上的阿拉伯数字,在那个混沌年代拥有神秘的繁殖力。某位南下闯荡的倒爷,用五节火车皮的牛仔裤换回三套团结湖公寓,十年后发现租金竟比服装批发生意更旱涝保收。而那位总在菜市场克扣秤头的鱼贩子,把二十年攒的钢镚换成亚运村两套期房,钥匙还没到手就有人加价三成求购。这些如今看来匪夷所思的财富跃迁,在当时不过是胡同大爷们酒桌上的寻常谈资——就像他们会在二锅头瓶盖上刻下楼盘方位,醉眼朦胧中掷骰子般决定明天该去哪片工地转悠。

黄金时代的尾声裹挟着千年古城最后的烟火气。房管局窗口排队的人群里,攥着现金的手与捏着祖产证明的手互相较劲,汗渍在蓝图上洇出奇异图腾。拆迁办的红头文件开始用“保护性拆除”这样魔幻的词汇,推土机铲起的尘土里,明朝的碎瓷与钢筋水泥碰撞出奇异的和声。当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亮起夜灯时,四合院屋檐下的燕子突然集体南迁,它们掠过正在打地基的cbd工地,翅膀上沾着的朱漆碎屑,飘落在丈量土地的激光仪上,像极了九十年代最后一批原始积累者遗落的金粉。

如今站在国贸八十层的玻璃幕墙前回望,那些在胡同深处野蛮生长的财富神话,早已被写进经济学课本的序章。链家门店的LEd屏滚动播放的房价数字,精确到个位数的涨幅曲线,把当年粗粝生猛的创富故事驯化成冰冷的金融模型。而护城河畔偶尔还能遇见穿布鞋的老者,他们摩挲着钥匙串上褪色的红绸带,眯眼望向对岸的摩天楼群,恍惚间又看见九十年代的沙尘暴里,自己站在拆迁废墟上,用砖头压住翻飞的钞票,等一阵改变命运的大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