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京城寻宝记 > 第12章 说买就买

京城寻宝记 第12章 说买就买

作者:多情神刀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2 00:07:20

我和老张还是比较有执行力的,说买就买。这期间老张不断给我上课,给我说这些房子很多都是清朝时候的梁架,看上去破破烂烂,实际上都是好木料,这叫老而弥坚,比现在楼办法要舒服得多。我可不信他的鬼话,供销店都是胡同里溜边的房子,过去穷人才住在这种靠街的位置,大宅门都是深宅大院,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穷人攒的房子,都是碎砖头盖得,根本一点也不结实。

当时,在北京胡同深处,那些低矮的平房像倔强的老树根,盘踞在四合院群落边缘,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艰难的岁月。这些房子有个贴切又心酸的俗称——“碎砖头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更早,穷苦百姓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见证。

那时候,北京城里住房紧张,许多底层百姓连一间像样的屋子都租不起,更别提盖新房。可人总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于是胡同里的穷人们便四处搜罗碎砖烂瓦——工地上丢弃的砖头、拆房剩下的半截青砖、甚至别人家翻修时扔掉的废料,全被他们当宝贝似的捡回来。这些砖头大小不一,棱角残缺,有的还带着陈年的灰浆,但穷人们不嫌弃,一点点攒起来,像燕子衔泥般,硬是用这些“破烂”垒出了自己的家。

盖房时没有图纸,更请不起工匠,全凭街坊邻居搭把手。碎砖头用黄泥黏合,墙砌得歪歪斜斜,屋顶铺上油毡,压几块砖头防风。窗户是用旧木框拼的,糊上报纸挡风;门板可能是从别处拆来的,短了一截,底下漏着缝。冬天寒风钻进来,屋里冷得像冰窖;夏天闷热潮湿,墙角泛着霉斑。可即便如此,这终究是个窝,是无数穷苦人在这座城市里唯一的立足之地。

我说,你不是对所有准备卖的供销店房子都熟悉吗,你给我找个以前大宅门的房子,那房子皮实。老张说,皮实白瞎,要找位置好的。掰扯半天,每个都有缺点和优点,选起来还真有点麻烦。

回到家,老爹见我茶饭不思,问我怎么了,不吃饭饿死了谁给他养老。气得我一句话也不想说。转念一想,虽然他也是个“二世祖”,不过看在多年父子份上,也正是找人商量之际,不跟他一般见识,还是说了。他说,你怎么不早跟我说,选房子简单啊。咱们京城是富贵云集之地,“酒香不怕巷子深”,你现在干的这种行当,典型的“投机倒把”,选在人流密集地方,肯定容易让人惦记出事,你就选大宅门或者靠近大单位的地方,那地方一般都背静,环境也好,还有利于你业务开展。

他说的这个事其实我能不知道吗?在京城,真正的好房子往往带着某种不言自明的气场,它们要么深藏在厚重的大红门后,要么低调地依偎在威严的大机关旁。这些宅院不靠张扬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位置和底蕴无声地宣告着自己的分量。

那些大宅门的房子,通常隐没在胡同深处或核心地段,高墙青砖,门楣厚重,门口或许还残留着昔日的石鼓或门墩。院墙比寻常人家高出半截,门扇上的铜钉锃亮,既防着外人窥探,又透着几分旧时显赫的余韵。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里头可能是规整的四合院,也可能是经过现代化改造的私宅,但共同点是闹中取静——门外是市井喧嚣,门内却自成一方天地。这种房子未必崭新豪华,却因稀缺的地段和历史的沉淀而身价不凡。

另一类好房子则与大机关、大单位比邻而居。它们或许外表朴素,甚至混在普通居民楼中,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门道——也许是院墙内偶尔露出的红顶建筑,也许是门口不经意停放的黑色轿车,又或许是周边格外整洁的街道和24小时值守的岗亭。这些房子沾着“近水楼台”的光,不仅安全静谧,还暗藏着某种便利与体面。住在这一带的人,未必显山露水,但总透着几分从容,仿佛连空气里都飘着看不见的底气。

加上他这样说,我更觉得很有道理是那么回事。给老张一说,老张说就这条件不简单,知道为什么我现在为难吗,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想买位置好的地方,就是那种车水马龙的靠大街,在那地方做点买卖养家糊口,就是不自己做买卖,租出去也容易回本。你说的这些条件,别人都觉得是缺点呢。大概率能省点钱。

九十年代的北京,商业气息日渐浓厚,街头巷尾悄然兴起一股门头房投资的热潮。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活跃,那些临街的铺面忽然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原本灰扑扑的胡同口、马路边,但凡能开出一扇门脸的地方,都被人盯上,稍加改造便成了小卖部、饭馆或服装店。精明的生意人早早嗅到商机,开始四处物色地段好的门头房,哪怕只有十来平米,只要临街,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人流和真金白银的进账。

这些门头房大多属于公房,原本只是普通居民的住所或单位的闲置空间,但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它们的价值被重新定义。房管所、街道办的门槛被踏破,不少人托关系、找门路,就为租下一间临街的房子。有些临主路的门脸甚至几经转手,租金节节攀升,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个体户们挤破脑袋往里钻,卖早点的、修家电的、开发廊的,五花八门的小生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把原本安静的街巷点缀得热闹非凡。

投资门头房的人里,有眼光超前的商人,也有跟风下海的普通市民。他们未必懂什么商业规律,但都认准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有人流,就不愁没生意。于是,京城的大街小巷渐渐被各种招牌和霓虹灯占据,原本单调的街景变得五颜六色,而门头房的身价,也在这种粗粝而蓬勃的商业化进程中水涨船高。

最后,我买的是冶金花苑旁边一个供销店,以前是副食店。它附近都是以前大单位的宿舍,自然也都是以前的大宅门,所以很显幽静。旁边有个小公园,公园里有个亭子和一个水塘,树木也多是老树,这附近我也熟悉,平常也算是我爹他们这类人闲玩的一个据点。我这两间房前面是一条不到四米宽的小路,这条路笔笔直直有几百米,两侧都是单位或者单位宿舍的院墙,平常来往的人和车主要是抄近路的。在东边还有一条一米见宽的羊肠小路,出去便是大马路;西边靠着一个单位的传达房,但在中间有个空地,是日报社直营报摊,由一个下岗再就业的中年妇女常年看着。

我这房总共东西两间,外间是卖货的地方,总共二十来个平方,内间是储物间,外加以前售货员的宿舍,十五个平方左右,我看还不错。老张给我说,这个供销店绝对身家清白,闹革命时期绝对没有死过人,不像有的供销店,还有上吊死在里面的呢,要是不知道,多方人。

上世纪的京城里,买房子最怕碰上\"凶宅\"——尤其是那些出过横死事件的房子。那时候的京城人买房,不像现在看什么学区、配套,最在意的就是房子干不干净。老街坊们茶余饭后最爱聊的就是谁家房子\"不干净\",这些消息在胡同口、菜市场传得飞快。

那会儿没现在这么多房产中介,买房主要靠熟人介绍。但越是熟人越得小心,因为很多人专门坑熟。有些房主急着出手\"问题房\",就专找外地来的生面孔,或者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等住进去后,才从邻居嘴里听说这房子以前吊死过人,或者发生过凶案,那会儿后悔都来不及。

胡同里的老太太们是天然的\"情报站\"。想打听房子干不干净,买包烟、拎点水果,往胡同口的大槐树下一坐,不用半天就能把房子的老底摸个透。有些精明的主妇还会特意挑阴雨天去看房,说是这种天气最能试出房子\"邪不邪\"。

单位分房那会儿也有讲究。要是听说哪套房子空着没人要,多半是有问题。有些人宁可挤在筒子楼里,也不敢要这种\"不干净\"的房子。当时还流传着各种破解的办法,比如请和尚念经、在屋里挂镜子之类的,但真敢住进去的人还是少。

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胡同里,那些斑驳的平房最让买房人心里打鼓。这些历经沧桑的老屋,少说都有百八十年历史,青砖灰瓦下不知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往事。老北京人都知道,胡同里的平房最容易\"不干净\",毕竟这么多年下来,谁家没经历过几回红白喜事?那些年久失修的老宅子,墙皮剥落处仿佛都在诉说着陈年旧事。

说真的,最让人忌讳的是那些曾经横死过人的屋子。可能是民国时的上吊房,也可能是\"文革\"时期的武斗现场,甚至就是前些年想不开喝药的老住户。这些事在胡同里根本瞒不住,老街坊们茶余饭后一聊就是几十年。有些房子明明地段不错,却常年空置,院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铁锁,十有**就是\"有问题\"的宅子。

精明的买房人都会挑晌午头来看房,说是阳气最旺的时候。要是碰上下雨天,老北京人更要绕着走——都说这种天气最容易\"见着不干净的东西\"。即便买了房,头件事也得找明白人来看看,该摆铜钱摆铜钱,该挂镜子挂镜子,生怕沾上什么晦气。

我问老张,“你是买的什么房子,他得意地说,我把师范附小那个文具店房子买了”。我说那我知道啊,那也是两间房,位置一般啊,也就是附近学校多,你以后顶多开个文具店。他说准备把梨雨转到师范附小去,孩子她妈可以住下就近照顾,我说行啊你,想的够周到。

我一脸轻松地对老张说道:“我说你单位也没啥事,要不就帮我收拾收拾房子呗。”老张一听这话,立马就不乐意了,他瞪大眼睛看着我,语气有些生硬地反驳道:“你这叫啥话?我单位怎么就没事了?我平时可都是忙得很呢!”

看着老张那副认真的样子,我不禁感到有些无奈。他似乎对我刚才的话非常在意,完全没有理解我只是随口一说而已。我心里暗自感叹,老张这人还真是个工作狂啊!

不过,在无奈之余,我也不禁对老张产生了一丝敬意。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在看似“夕阳产业”的供销社里,只要有像老张这样敬业的员工,还是能够有发展前途的。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心态。”我在心里默念着这句话,觉得老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并没有因为供销社的行业特点而消极怠工,反而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或许,正是这种心态,才能让供销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并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老张嘴上说工作忙,实际上还真有空,这几天忙里忙外给我收拾屋子,老师埋怨我不干活去偷懒,不就是渴了就是饿了就是上厕所,除了不干活啥也干。还说我,你老爹就你一个儿子,你买房置业他也不管你,是亲爹吗。我说,我爹比我还懒,自从他退了休,除了和一群老头下棋钓鱼看老太太,其他的什么也不干,是新一代“旗人子弟”。老张小道,你这一说我倒是不怀疑是不是你亲爹了,你这样懒,是真碎了你爹了。大清朝已经让你们八旗子弟吃垮了,你们平常多干点活,别把咱们辛辛苦苦建立的新社会也吃垮了。

我满脸不屑,那么大的社会怎么会吃垮,再说了,我们爷俩也不是白吃白喝啊,我爹退休前还是车间主任呢。我好歹也是个古董商人啊。

这天,我正在政法学院一个退休老教授家里收旧书,老张呼了我一下,让我速回电话。我就想借老教授家的电话回老张,没想到这个老头子还说电话费那么贵,不建议用他的,否则要收费,从我经济成本角度建议我去打公话。这老头子真是小气。我没办法,我还真担心这个老头子讹我,于是我又跑到楼下商店给老张回电话。

“什么事情啊大哥,中午我请客,这几天辛苦你了。我不是说了,我忙呢,这有个买卖。”

“你请客应该的,你出去挣钱,我给你干活收拾房子当免费劳动力,有这样的吗!”

“咱俩这关系,你不罩着我罩着谁。”

“行了,先不跟你计较了。这里有个情况,你回来一下。”

“什么事啊,你说清楚,我这真忙着呢。政法学院一个买卖,能搂不少。”

“电话里说不方便,你赶紧回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