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挺胸,步子要稳,眼神要垂。"景阳宫的老嬷嬷用藤条轻点姜琳的背部,"宫女行走时不能东张西望,也不能完全低头含胸,要恰到好处。"
姜琳咬着牙,头顶着一碗水,在庭院中来回踱步。这已经是今天上午打翻的第三碗水了。她现代人的走路习惯与清朝宫女的仪态要求相差甚远,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
"啪嗒——"水碗又一次滑落,溅湿了她的绣花鞋。
"哎哟,我的小祖宗!"老嬷嬷拍着大腿,"这都练了五天了,怎么还像个刚进城的乡下丫头?"
姜琳弯腰捡碗,眼前一阵发黑——这几天学习宫廷礼仪几乎耗尽了她的精力。从晨起请安的姿势,到端茶递水的角度,甚至连跪拜时手指弯曲的弧度都有严格规定。她开始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宫女们大多低眉顺眼——在这种严苛训练下,任何个性都会被磨平。
"嬷嬷息怒,我再试一次。"姜琳揉了揉酸痛的脖子,重新放好水碗。
"行了,今日就到这里吧。"良妃的声音从廊下传来。她坐在藤椅上,身旁的宫女正为她打着伞遮阳,"琳丫头过来歇歇。"
姜琳如蒙大赦,连忙行礼谢恩。自从良妃病情好转,她就向康熙请求正式留用姜琳。出乎意料的是,康熙爽快地答应了,只是派了内务府的人来详细记录了姜琳的"身世背景"。
"谢娘娘体恤。"姜琳走到廊下,接过宫女递来的帕子擦汗。
良妃示意她坐下:"学规矩急不得,慢慢来。我刚入宫时,光是学习如何行礼就花了半个月。"
姜琳感激地笑笑。良妃对她格外宽容,不仅允许她在非正式场合坐下说话,还经常免去她的杂役,让她有时间研读宫中藏书。这种特殊待遇已经引起了一些年长宫女的嫉妒。
"娘娘,您说皇上为什么这么容易就同意我留在宫中?"姜琳压低声音问道。这个问题困扰她好几天了——按理说康熙不会随便允许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接近自己的妃子。
良妃抿嘴一笑:"我说你懂医术,能调理我的身子。再者..."她意味深长地看了姜琳一眼,"皇上对你也有几分好奇。"
"好奇?"姜琳心头一跳。
"那天你来为我治病后,皇上特意问起你。"良妃轻摇团扇,"我说你是禩儿找来的民间医女,皇上便没再多问,只是..."她顿了顿,"派了人查你的底细。"
姜琳的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内务府的调查记录上,她自称是苏州姜氏商行之女,家道中落后北上投亲。胤禩暗中帮她完善了这个身份,甚至安排了一个"远房亲戚"在京城接应。但若康熙真的派人去江南调查...
"别担心。"良妃似乎看出她的忧虑,"皇上日理万机,不会在一个小宫女身上费太多心思。只要禩儿那边安排妥当,应该无碍。"
正说着,外面传来太监的通报声:"八阿哥到——"
胤禩一身月白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银丝纹带,步履从容地走进庭院。阳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衬得他越发俊逸出尘。姜琳连忙起身行礼,动作比几天前标准多了。
"儿臣参见母妃。"胤禩向良妃行礼后,目光转向姜琳,"姜姑娘近来可好?学规矩辛苦吧?"
他语气轻松,眼中却带着询问——这是在确认内务府的调查是否带来麻烦。姜琳微微点头,示意一切安好。
"禩儿来得正好。"良妃笑道,"我刚得了一罐上好的龙井,一起尝尝。"
三人移步至凉亭。宫女们摆上茶具后,良妃便挥手让她们退下,只留姜琳在一旁伺候。这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安排——每当胤禩来访,姜琳都会被留下,名义上是伺候,实则参与他们的谈话。
"皇阿玛昨日在乾清宫发了好大的脾气。"胤禩压低声音,手指轻轻敲击茶杯,"太子殿下醉酒闯宫,打翻了御案上的奏折。"
姜琳倒茶的手微微一抖——历史上记载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导火索正是胤礽的失仪行为。时间线似乎提前了?
"太子近来确实行为不端。"良妃叹息,"皇上多次训诫,他却屡教不改。"
"这次不同。"胤禩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太子不仅醉酒,还口出怨言,说...说皇阿玛偏心,迟迟不让他参与重要政事。"
姜琳屏住呼吸。这正是历史上废太子前夕的情景——胤礽对康熙的长期压制心生不满,最终爆发。
"皇上如何反应?"良妃问道。
"雷霆震怒。"胤禩摇头,"当场摘了太子的东宫印绶,命人押回毓庆宫闭门思过。今早又召集群臣商议...可能要废太子。"
凉亭内一片寂静。废立太子乃国之大事,一旦实施,必将引起朝野震动。
姜琳犹豫片刻,轻声问道:"八阿哥以为...此事当真会走到那一步吗?"
胤禩略显惊讶地看了她一眼——宫女本不该参与这类话题讨论,但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