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修行王朝 > 第76章 自取灭亡

修行王朝 第76章 自取灭亡

作者:一清二白的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1 23:43:33

巡检司衙门后宅,巡检何正与白莲教特使周俊此刻在聊一些没有任何营养的话题。

从古镇风光,聊到了古镇美食,再然后聊到了诗词。

说到这个,周俊稍微来了一些兴趣,与其说感兴趣,倒不如说是这时代读书人对诗词都感兴趣。虽然说科举不再考诗词,但是并不耽误人们对于好的诗词的追捧。

周俊拿出了上午的那首《采桑子》,这首词算是他来上虞最大的收获之一了。

“何巡检不妨看看这首词?”

何正拿过那张写着采桑子的宣纸,词牌名《采桑子·咏雪花》几个字写的潇洒飘逸,字体却不是当今主流的字体书写的,下面写了一个名字——纳兰性德,却是一个没有听说过的名字。

目光顺着名字往下,第一句便是“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紧接着是上阕的另一句,“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好,好一句不是人间富贵花!”

何正怎么说也是一个举人,读书人的鉴赏能力还是有的,这首采桑子拼接着上阕就已经可以流传千古了。

忍不住往下看,下阙则是“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看完,何正眼睛一亮,这个叫纳兰性德的写了一首好词啊,凭借这首词就可以千古留名了。

当即便问身边的周俊,“好词啊,周特使这首词是从何处得来的?这纳兰性德又是何人,却没有听说过。”

说起这个周俊还是挺欢喜的,当即道:“说起这首词,却是今天早上在古镇馄饨摊前一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所作。”当即将早上的事情说了一遍。

何正听闻,顿时扶手拍额,恨不能就在现场,他是真的很喜欢这首词。

“听特使所言,这年轻人十几岁样貌,但是这词里面却写了西风瀚海沙,莫非这位小郎君还去过大漠不成?”

周俊露出无奈的神色,“这个问题也曾问过那位小郎君,可是他却声称这首词是一个叫做纳兰性德的人写的,这上面的词牌名和词作者,就是那位小郎君写的。”

还真是一位叫做纳兰性德的人写的,和大多数人一样,大家都没有听说过纳兰性德的名字,按理说如果他真的写了这么一首词,那么不可能默默无名。

“或许这只是那位小兄弟推托之词。”

周俊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是知道李逸身份的,李逸等人在馄饨摊就座之后,他主动的上前,坐到了他们的身边,就是想知道,捣毁了荠县白莲教十几年谋划的人究竟是些什么人。

他所接到的情报里面,主持荠县事务的是一个叫做徐政的官员,正是他联手城外的千户所将荠县白莲教一举捣毁,而这个李逸正是那位徐政手下的人。

虽然他并未想过对船队动手,但是如果杀一两个那个徐政手下的人,想来也是不错的。所以当初他其实是准备杀人的,但是李逸的这首词救了他们。

事实证明,这首词确实作的极好。

“倒是让特使拾得这一首好词,不知可否让在下誊抄一份?”

“自无不可。”

何正在誊抄之时,两人之间的交谈也没有结束。聊着聊着,何正就将话题转移到了四书五经之上。不能怪何正,前面我们就说过,此时在儒学圈里面,将就一个同年、同窗,还将就一个流派。

也就是心学、理学流派,文人士子们如果是同一个流派的,那么就会显得更加亲近些。这也是许多读书人在交谈甚欢之后常聊的话题,甚至有时偶聊着聊着会发现,原来大家师出同门。

“不知特使本经是哪一本?”

“本使本经乃是《诗经》!”

何正闻言,脸上却露出一丝鄙夷。这一丝鄙夷很快消失,但是还是被周俊捕捉到了。周俊冷着眼,看向何正,“何巡检本经为何?”

“本官本经治的是《春秋》!”

何正说这话时声音高亢,身姿挺拔,似乎是想要凸显出他所治本经的与众不同。实际上,相比较《诗经》,《春秋》还真的算是与众不同。

前面说过,科举考四书五经,其实算下来应该是考四书一经,这个一经就是《周易》、《诗经》、《尚书》、《春秋》、《礼记》中选择一本作为自己的专精方向,在考试的时候写四篇以这部经典中析出的句子为题的经义文章。

但是在五经中,因为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会将五经进行一个排序,其中《春秋》和《礼记》因为内容相对较难,将这两部经典作为本经的只占少部分。

举个例子,另一个时空的明朝,嘉靖二十年的会试,这一次有三百人应试,其中将《诗经》作为本经的共有一百零八人,将《周易》作为本经的八十四人,将《尚书》作为本经的六十四人,将《春秋》作为本经的二十五人,最后十九人将《礼记》作为本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是两方面的,一个是《春秋》和《礼记》想要读懂,想要融会贯通实在是很难,另一个则是朝廷在出题的时候,这两部经典所能出的考题相对来说比较少。

乾隆五十七年,当时的礼部尚书建议会试考校《春秋》,并且不使用胡安国注解的《春秋》,因为胡安国注解的春秋能够拿来作为考点的也就十几处,很多考生并未完全读完《春秋》,而是记住了那些考点。

但就算如此,治《春秋》的人还是太少了。

因此,在读书人的圈子里面,能够将《春秋》和《礼记》作为本经的人,要么是狠人,要么就是傻。而这些治《春秋》和《礼记》的书生,也会看不起其他三经,特别是《诗经》。

其实科举的重点还是在四书,甚至在科举的比重中,四书的比重也会比五经要高,就算你五经没有答好,但是在答四书题时写的好,也能高中。

乾隆皇帝,也就是我们的章总曾说,“科举取士,首重头场四书文三篇,士子之通与不通,不出四书文之外。”

所以从五经延伸出来的,就是读书人之间的一条鄙视链了。于是在听到周俊说自己的本经是《诗经》之时,何正才会露出一丝鄙夷。

“原来是《春秋》,看来何巡检治经水平不行,虽然将《春秋》作为本经,但是却看不懂,所以才屡次落第。”

周俊的这话不仅是说何正治学水平不行,而且还嘲讽何正没有考中进士,只是一个举人。

何正毕竟不是周俊,没有他那么隐忍,或者说何正作为何家人,又是上虞的巡检,平日里都是别人顺着他,哪有人敢过来抚他的逆鳞。

当即便反唇相讥,“不知尊使有何功名在身?”

周俊当即有些恼怒,这其实算是他的一个痛。他仅通过了童生试,也就是取得了秀才功名,后来便加入了白莲教,从此再没有踏入过科考考场。

此时何正拿一个举人来激他,要是换了一般人,恐怕已经发作了,更何况周俊还是何正名义上的领导。

周俊深吸几口气,脸色平静道:“比不得巡检,某只是一个小小的秀才。”

何正此时不知道是有沉浸在赢了周俊的飘飘然里,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上虞县作威作福惯了,并未听出周俊这句话里蕴藏的怒意。

只听何正道:“原来只是一个秀才,与一秀才议论本经,实在是不妥,在这里向特使谢罪,是本官考虑不周了。”

这哪里是考虑不周啊,这简直就是**裸的打脸啊。

但是周俊依然忍下来了,不得不说在白莲教中能从一个秀才到如今特使,周俊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别的不说,这个隐忍功夫就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其实,换做平日里,或者说换一个人这么和他说话,那人坟头草估计都有几米高了,他之所以能忍下来,还是因为何家以及巡检这个位置对白莲教而言十分重要。

上虞县是南平府府衙所在,而这处巡检司驻地驻守在水陆交通要道,将这里称之为上虞县的门户也不遑多让,许多南平府发往荠县等县城的行政命令,都会经过这里,所以这里才有驿馆,巡检司衙门才会在这里。

而何家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如果不是何家与高家走的比较近,那么何家能得到更多白莲教的帮助。

但如今,并非没有机会,还有机会说服何家,这也是他本次来上虞县的主要目的之一。

周俊平复下心情,不再与何正讨论学问上的事情,而是直接摆明了车马,“本使此次来上虞,是带着任务来的。本使相见何家二老爷,还请何巡检代为告知一声,后日,本使在上虞聚宾楼宴请何二老爷。”

在何家,何正这一支与二老爷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这才是周俊前来找何正的原因。出于礼节,他贸然的登门是不礼貌的,如果有何正这个中间人作为介绍,则要方便的多。

但是何正却不这么想,一个秀才竟然做到了白莲教的特使,这白莲教多少有些不靠谱,而且还想见二老爷,哪有这么美的事情呢!

誊写完最后一句,何正欣赏着自己的字,随后才对周俊道:“特使刚来可能不清楚,如今上虞的事情全是二老爷在负责,这段时间高公子接到圣教的命令,要加速整合上虞的力量,尽快拿下整个南平府。这时候恐怕没有时间见特使,要不特使再等等?”

等,等到什么时候呢?等到高家将整个南平府收入囊中?还是等高霖秋在上虞县站稳脚跟?

况且,自己堂堂一个圣教的特使,设宴招待一个下属势力的人,竟然还没时间,需要他来等。

此时,就是再好的忍耐也忍不住了。

周俊冷着脸,看向书桌之后的何正。“本使是奉长老会的命令前来上虞,按照教中规矩,本使便是你们的上司。如今本使想请一个你们何家的二老爷,却需要本使等着,本使倒想问问,你们何家置本使于何地?置圣教于何地?你们何家到底尊的是圣教,还是他高家?”

这句话直接将矛盾挑开了,但是何正却一点也不怵,“特使何必动怒,这样,特使在本镇住几天,我这就派人去上虞报信。”

却听周俊道:“不用了,看来你们何家完全没有把圣教放在眼里,鸦瞳,我们走。”

周俊起身准备离开,一直跟在身后,名叫鸦瞳的书童连忙跟上。

身后的何正却并不打算将两人放走,当即从书桌后面跨过来,大声道:“特使真当我这巡检司衙门是你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在何正想来,一个秀才,就算到了特使的位置上,自身又有什么修为,估计就和那位高公子一样,本身并没有修为在身。

何正正准备动手,这时候却见周俊突然转身,右手一挥,何正耳边便听到一阵耳语声,随后便失去意识,等到醒来时已经在某处地宫之中。

他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为什么来到了这里,可是他想了无数的办法就是找不到出去的道路,没办法只能在这地宫中探索起来。

期间因为地宫中的机关陷阱,他被弄死三次,这第四次苏醒之时,他便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他感觉自身力量在流逝。

等到好不容易找到了地宫的出口,却在出口附近发现了一个身高七尺,浑身上下缠着布条的怪人。怪人手里拿着一把大刀,看刀的样式,与寻常的刀不一样,刀身宽厚,像一小块门板。

直到怪人将大刀举起来,何正才想起来,这哪里是什么大刀,这是铡刀上的那把刀,刀柄顶端还有一个虎头,却是一把虎头铡刀。

且不说何正能不能打赢这个怪人,此时力量在不断流失的他,哪里是怪人的对手呢,几刀之后,何正便被斩于刀下。

而在现实世界中,鸦瞳只见周俊手一挥,那从九品的巡检便闭上了眼睛立在原地,几个呼吸之后,他的嘴角开始流出鲜血,之后身上出现若隐若现的红痕,这些红痕却像是有人将他斩碎了一般。

再几个呼吸之后,何正突然一口血喷出,随后倒在地上。那身上的血痕也消失不见。

“走吧!”

一主一仆从巡检司衙门走出去,那么衙役却像是没看到人一样。

在那书桌上,那张誊抄《采桑子》的宣纸染上了喷涌而出的红色,像梅花几点。

此时,在命案现场检查的府衙捕头,拿起这张宣纸看了又看。宣纸没什么特殊的,誊抄的诗词原稿就在书桌的另一边,只是这誊抄过来的诗词最后一笔,笔锋凌乱,与前面的从容形成鲜明的差距,这说明,何正在写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让他不得不加快手写速度。

这时候,派出去的衙役有人回来禀告,那曾经出现在大街上的儒生自从离开馄饨摊之后,好像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大家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人。

正当巡检司衙门内正在查案之时,镇上一间客栈内,一名衙役拿着一幅画像向周围的人打听情况,画像上之人就是曾出现在馄饨摊的儒生,画的正是在馄饨摊吃馄饨的样子。

这时候两名男子一前一后的走出客栈大门,衙役看了一眼,前面是一个书生,后面跟着一个书童,看样貌似是没见过。

衙役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便上前问道:“两位可曾见过这人?”说着拿着手里的画像展示给二人看。

二人连连摇头,衙役叹了口气,向二人道谢,随后又去问客栈内的其他人。

走出客栈,前面那名书生道:“鸦瞳,去一趟县城如何?”

身后书童的声音传来,“自然听公子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