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后科举,皇帝竟想组队退休 > 第245章 “廉洁”

穿越后科举,皇帝竟想组队退休 第245章 “廉洁”

作者:九月醉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23:32:42

陈寒远瞳孔猛地一缩:“你这话什么意思?”

夏温娄淡淡吐出三个字:“报恩寺。”

陈寒远颓然的坐回椅子里:“你们什么时候找到的?”

“萧世子把你安置在此处的当日便找到了。一共两个孩子。”

陈寒远的脸色肉眼可见的灰败下去,他双手覆面,眼泪从指缝中渗出。

“陈大人,世间不止有科举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有多难走,你我都清楚。只要人活着,即便入了死胡同,也有机会绕出来。”

陈寒远深吸一口气,双手颤抖着从脸上挪开,声音像被砂纸磨过的琴弦:“你说的对,于陈家而言,这已是最好的结果。”

待情绪缓和些,陈寒远问:“我那两个儿子既然已在你们手中,为何你上次不用他们来威胁我。”

夏温娄轻笑:“许是我涉世未深,有些事实在做不出。”

陈寒远的眼神逐渐柔和:“若是早些认识你便好了。”

“早些时候,我还在安县过得水深火热呢。小命都差点儿保不住。”

陈寒远不禁感叹:“人生际遇,果真难以预料。”

又问:“如果你没遇到林太傅和苏山长,你打算怎么办?”

夏温娄不假思索道:“我的目标是科举入仕,会朝着这个方向走。先自己学,待年龄大些,去外地找书院,总有夏松和赵瑞的手伸不到的地方。无非是多走些弯路。”

陈寒远似有所悟:“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才不会走错路。”

看陈寒远情绪已稳定,夏温娄切入正题:“把您摘出去,需要有个大人物挡在前面。”

这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被抓的怀王是现成的大人物。

陈寒远没兜圈子,直截了当道:“想找怀王的罪证需要找一个人。”

“前任户部尚书姚坤?”

陈寒远点头:“不错。怀王与他勾结多年,我接手时,姚坤已存下两百多万两银子。藏银的地方便在胡公公的后花园,也是姚坤从前住的宅子。”

夏温娄道:“这个我知道。这些银子已经入了陛下的私库。”

陈寒远的震惊之色溢于言表:“你怎么找到的?迟殇呢?他怎么样了?”

夏温娄耐心的一一回答:“我坐在你平日里坐的亭子中,那里看胡公公的后花园一清二楚,不合常理。迟殇应该是那个武功挺好的园户吧,他还活着,在萧世子那儿。”

陈寒远十分不解:“既然你已经找到银子,为何还来与我做交易。这功劳足以让你在陛下心中有一席之地。何必冒险动那些豺狼虎豹?”

夏温娄淡淡一笑:“我不是说了吗,这个朝堂不是我想看到的。”

眼前的人如此年轻,未及弱冠,陈寒远从他眼中只看到平和,不见一丝张扬和戾气。也许大周的未来真的能因这个年轻人而改变。

陈寒远感到自己的心仿佛又活过来了,像当年那个铁血知府一样。一瞬间,他突然想全心全力帮这个年轻人试一试他要走的路。

“陛下把那笔银子入私库,朝中不会反对吗?”

“他们又不知道,能反对什么。”

陈寒远感觉自己坐了一段时间牢,已经跟不上节奏了。

“你难道没有带兵去查抄银子吗?迟殇武功高强,你一人怎能绕过他?”

夏温娄理所当然道:“我是打不过他,陛下派来保护我的人能打过他啊!”

好一会儿,陈寒远才由衷感叹:“陛下对夏修撰当真是看中。”

“我给他办事,他护我周全,这不是应该的吗?”

陈寒远:怎么就应该了?这年轻人的想法好生与众不同。

夏温娄拿来纸笔,将狼毫蘸墨后递给陈寒远:“名单。”

陈寒远“刷刷刷”写下几个人的名字,并叮嘱:“先拿姚坤,他知道的最多。我手中有一份自己推算姚坤在任时的原账目,在兴隆当铺,当票在迟殇那儿。”

又取过另一张纸,简单写了封信,一并交给夏温娄:“迟殇是个忠心的,你若不嫌弃,可将这封信交与他,他自会追随你。”

夏温娄微微颔首,双手接过,折好装入怀中。走到门口,想到什么,转身道:“等怀王的事尘埃落定,我会向陛下求情,让你和家人见一面。”

陈寒远微微颔首:“多谢。”

抓人的事由萧卓珩去办,夏温娄带着迟殇去兴隆当铺取回账册,这家当铺并不是陈寒远常去的那家,难怪沈宗查不到丁点儿线索。

他拿来与孔家记录的账册作比对,不得不说陈寒远是个人才,虽然有出入,但大体的数据偏差不算大。

真是可惜,好好一个官就这么被糟蹋了。朝中从来不缺清官,也不缺有能力的官,但缺有能力又清廉的官。曾经的陈寒远便是这个稀有物种。

萧卓珩那边的进展并不顺利。不知是何处走漏了风声,还没等他赶到,姚坤便已留下悔过书自缢身亡,生前将所有账册付之一炬。

他将罪责揽在自己一人身上,姚家满门被抄家下狱。

姚坤本人曾以“廉洁”形象着称,而姚家祠堂挖出的一摞摞田契,经核实,田产竟然高达十万余亩。

夏温娄听说时,只觉讽刺。究竟是姚坤用贪腐的笔尖给‘廉洁’二字泼了墨,还是这世道让‘廉洁’成了贴在贪官脸上的镀金牌坊?

十万亩田产有些是侵占民田得来的,还有一些是他们诓骗百姓可帮他们逃避赋税和徭役,百姓自愿投献,直到投献后沦为佃户才知上了大当。

大周的田赋并不高,普通农户只有5%——10%的赋税。

如果被侵占田产的自耕农户沦为佃户,则需要缴纳50%——70%的地租,有些甚至会被转嫁赋税,顶不住压力的或逃入深山,或成为流民。

流民积少成多能干什么,不是偷鸡摸狗、打家劫舍,就是造反。

百姓的容忍度其实很高,只要让他们有口饭吃,有活下去的希望,即便承受诸多不公和压迫,他们也会咬咬牙吞进肚子里。

见好就收者少,得寸进尺才是常态。官逼民反时,焦头烂额、恐惧害怕的只有帝王,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忠君爱国的士绅和地方豪强们,在大厦将倾之际,怕早已给自己找好了新主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