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166章 鄙视链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第166章 鄙视链

作者:超级喵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1 22:45:51

同样是投稿《Economic Journal》这本顶尖学术期刊,审稿人对来自不同学校教授和学生的态度,那可是天差地别。

比如说,如果投稿人是来自美利坚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审稿人绝对会打起十二分精神,仔仔细细地读论文。

他们可不想因为马虎给出什么不靠谱的评论,闹出让人笑话的乌龙。斯坦福大学在国际学术圈的地位摆在那儿,论文的质量一般不会差。

如果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投稿,审稿人也会慎之又慎,逐字逐句地推敲论文内容,生怕漏掉什么关键点,给了不合适的反馈。

可如果投稿人来自华国的北京大学,或者比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八零年代,北大清华的名称在国际学术圈里,多少有点“非主流”的感觉,不仅没有加分,反而可能被审稿人带着点偏见看待。

学校名气不够响,审稿人可能下意识觉得论文的质量得打个问号。

这时候,除非投稿的教授本身是个学术大牛,在圈子里名声响当当,否则论文想脱颖而出,难度可不小。

对于那些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的顶尖学者,审稿人通常多少有点印象。

说不定他们还在某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一起喝过咖啡、聊过天,甚至通过写信交流过研究想法。

这样的背景,让审稿人对他们的论文天然多了一份信任,至少不会怀疑论文是不是“水分太大”或者有造假的可能。

有了这种“熟人关系”,论文被认真对待的概率自然高了不少。

但对于裴瑜来说,这些优势她是一个也没有。

作为一个北大本科生,她既没有响亮的个人名气,也没有国际学术圈的“人脉资源”可以依靠。

她的论文只能靠实力说话,面对《Economic Journal》那些眼光挑剔的审稿人,她得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才能让自己的论文不被轻易刷下来。

这就是学术圈里**裸的层级感。

你要是学术水平不够硬,抱歉,那你被鄙视简直是活该。学术这个圈子,可没有什么“反歧视法”来保护你。

智商不够高?被鄙视,活该。不够勤奋,懒散拖拉?被鄙视,活该。甚至运气不好,投稿老是被拒?还是活该。

学术圈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弱者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小学和中学的时候,那些成绩顶尖的学霸是怎么鄙视成绩差的同学的,等这些学霸长大了,进入了学术圈,很多人不过是把这种优越感延续了下来。

区别只在于,有些学霸继续保持了他们的尖子生光环,依然在学术圈里风生水起;而有些曾经的学霸,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差生,反过来被别人鄙视。

当然,象牙塔里的歧视跟社会上的歧视还不完全一样。

社会上的歧视可能更多涉及种族、性别、出身等,学术圈的歧视则更聚焦于你的学术能力、成果和声誉。

这种歧视虽然不像社会歧视那么刺人耳目,但却更加根深蒂固。

几乎所有身处学术圈的人,都默认了这种歧视的存在,甚至主动参与其中,继续向下传递这种鄙视链。

从教授到研究员,再到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每个人都在这个层级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顶尖的学术大牛看不上二流学者的论文,二流学者又觉得三流学者的研究不值一提,而那些还在学术圈底层摸爬滚打的学生,可能连被鄙视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层级感,像是学术圈的空气,无处不在,也无人能逃。

你要么使尽浑身解数往上爬,证明自己的实力,要么就得接受被鄙视的命运。

裴瑜不想乖乖接受这种残酷的命运,躺平认命不是她的风格。要想在学术圈里站稳脚跟,摆脱被鄙视的处境,她就只能拼尽全力把论文投到国际顶尖期刊上,一步步为自己攒下学术资本。

这篇关于日本经济泡沫的论文,裴瑜写得还算顺手。虽然过程不算轻松,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

不过,这只是最合适的选题,而不是最顺利的选题。

不管怎么说,研究自己国家的情况,总比研究外国的情况来得方便、深入。

如果裴瑜把论文的选题定为华国的“三角债”问题,写起来只会更加得心应手,毕竟她对国内的情况更熟悉,资料也更好找。

问题在于,裴瑜现在不敢轻易碰“三角债”这个选题。

她还记得,刚穿越到这个世界时,系统模拟的人生轨迹显示,在另一个时间线里,她曾经发表过关于华国三角债的言论,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那番言论让她名声大噪,但也因为这个问题太敏感,直接害得她申请出国交换的计划泡了汤。

这次她学聪明了,果断把研究视野转向国际,聚焦日本经济泡沫这个题目。

这样既能避开某些利益集团的敏感神经,又能让她的研究显得更国际化,何乐而不为?

更巧的是,这次选题还无意中让她得到了清华出身的学部委员于光远的关注。

有了这位学术大犇级人物的青睐,那些原本可能在暗中对她使绊子的人,似乎也因为于光远的关注而收敛了不少。

具体表现就是,裴瑜竟然拿到了一个去日本一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就在裴瑜准备把论文投出去的时候,日本一桥大学的南亮进教授给了她一个很诱人的建议。

南亮进教授当时正结束在北大的访问,准备回国,他在临走前特意找裴瑜聊了聊。

他劝裴瑜先别急着把论文投出去,而是建议她跟他一起去日本,亲身到当地去感受一下日本经济的真实情况。

南亮进教授是发展经济学家,他的学术研究专门聚焦在日本经济腾飞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华国能带来什么启发。

他认为,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经历了“刘易斯转折点”,就是日本经济从“劳动力多得用不完”到“劳动力开始紧缺”的关键阶段,日本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幅减少,城市里的工厂和企业对工人的需求猛增,工资差距逐渐缩小,劳动生产率也蹭蹭往上涨。这种变化,让日本经济像迅速从农业社会迈向了工业化的快车道。

南亮进教授不光研究日本,他还喜欢拿日本和华国做比较,琢磨两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他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华国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初的水平。比如说,华国的产业结构跟1900年的日本差不多,制造业的水平大概相当于日本1930年代后期,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则分别落后日本70-100年和40-60年。

对于华国的经济发展,南亮进教授主张借鉴日本经验,可想而知,他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强的自信。

他认为,日本当年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有章可循的,从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到高效的城市化进程,再到教育和技术的飞速进步,这些都是华国可以好好借鉴的教科书。

所以,当他听到裴瑜关于日本经济泡沫终将破灭的悲观预测时,南教授有点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裴瑜有点危言耸听。

在他看来,日本经济虽然眼下看着有点过热,但整体还是稳健的,远没到要崩盘的地步。

这次邀请裴瑜去日本一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南亮进教授可不只是单纯想让她去日本开开眼界,多少带着点希望裴瑜“改邪归正”的意思。

他希望裴瑜到了日本之后,能亲眼看看日本经济的真实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感受一下日本社会的活力,然后改改她那过于悲观的看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