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158章 数学“疯人院”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第158章 数学“疯人院”

作者:超级喵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1 22:45:51

手写笔迹在论文里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

北大的校领导们根本不在乎裴瑜手写的英文字体是花里胡哨的印度花体,还是规规矩矩的衡水考试体。

反正不管她把英文写得多好看、多有个性,最后论文还不是得用打字机敲出来,变成千篇一律的印刷铅字。

数学系的教授们也不在乎裴瑜的字迹好不好看。

北大数学系的同学们,基本上都对自己的字迹不以为然,写字那叫一个豪放和狂野。

字写得好看有什么用?关键是思路要清楚,答案要正确。

平时在草稿纸上推导公式的时候,他们的脑子里全是灵感的火花,字迹那叫一个随心所欲,龙飞凤舞,箭头、注释、涂改痕迹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等把结果推出来,不管是酣畅淋漓地一气呵成,还是淅淅沥沥地磨了半天,到了答题纸上,字迹比草稿纸上还要狂野,简直像是草书大展。

不过,在这一片“狂草”的卷子里,裴瑜的试卷是数学系的一股清流,每次都能脱颖而出,让教授们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她的卷子。

裴瑜的作业和试卷总是工工整整的,字母和数字写得清晰规范,公式排列得整整齐齐,推导过程一丝不苟,就连标点符号都透着严谨。

教授们批改到裴瑜的作业时,个个都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似的品评她的答案。

倒也不完全是因为裴瑜的字写得漂亮,更因为她的思路非常清晰,从不满足于常规的解法,时不时能从一个出人意料的角度切入,用简洁而优雅的方式抵达答案,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

刚开学那会儿,北大数学系组织了一场新生大会,召集所有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参加。

裴瑜虽然不是数学系的,但也被丁校长邀请来旁听,估计是想让她感受一下系里的氛围。

那天礼堂里人头攒动,大家都精神饱满、神情自信,毕竟能考上北大的,哪一个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学霸?谁不觉得自己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在这些新生中,有不少是各省的高考状元,数学满分的也大有人在。

丁校长步履不急不缓地走上主席台,先是咳了一下,慢悠悠地开口了:

“各位同学,欢迎来到北京大学。你们都是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在各自的中学里都是佼佼者。但是呢,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件事,你们在中学里学到的那一点点知识,实在是太少了。”

他话音刚落,礼堂里顿时哗然,不少人一脸震惊,更多的是不服。

不以为然的窃窃私语声从四面八方冒出来,起初还算克制,渐渐地就变成了明目张胆的议论。

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率先按捺不住,站了起来,语气里带着点不忿:“丁校长,在座的有很多都是各省市的高考状元,难道这些年都白学了?”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个女生也接上了:“就是啊,我高考数学满分,怎么能说没多少呢?”

后排也不甘寂寞,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能考进北大的,哪个不是拼尽全力,把能学的全都学了?”

“我做了那么多年的题,哪能说没学啥?”

……

丁校长似乎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反应,他不慌不忙地摆了摆手,等喧哗声稍微小了点,才继续慢条斯理地说: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现在不服气,这很正常。毕竟你们都是从中学里一路过关斩将过来的,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你们很快就会知道,你们在中学六年学的那点东西,在北大不过是两个礼拜就能讲完的内容。”

这句话一出,底下的声音不减反增,各种不服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两个礼拜?开什么玩笑!”

“我学了十多年的数学,十多年啊!两个礼拜就给抹平了?”

“这个校长是不是在信口开河?”

“这也太狂了吧?北大是牛,但也不能这么看不起人啊!”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反应,丁校长仍然语气平稳,脸上甚至还带着点笑意:

“我这可不是贬低大家,也不是吓唬你们,这是实话。知识的海洋大得没边,你们现在就像刚学会游泳的小孩,以为自己已经很厉害了,能在水里扑腾几下就觉得自己是游泳冠军了。可实际上,你们连浅水区都还没游出去。以后你们才会发现,真正的数学世界有多广阔。”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可台下的学生们还是不买账,整个会场越来越热闹。

裴瑜坐在角落里,没有参与这场“群情激愤”,她安静地围观这群天之骄子们一脸不服的表情,甚至还有点想笑,觉得这场面挺有趣的。

她倒是能理解丁校长的话,毕竟她参加过数学竞赛,清楚高考数学涉及到的知识点确实不多,只是数学世界的冰山一角。

更何况,她也不是正儿八经的数学系学生,对数学系的新生大会没有太多代入感,只是旁观者,所以心态非常平和。

不过,虽然裴瑜没有正式就读于北大数学系,但丁校长给她制定了经管系和数学系联合培养的方案,裴瑜可以直接接触到数学系的核心课程。

几天后,裴瑜怀着忐忑的心情推开了数学系教室的门,她学的第一堂课是让无数理科生闻风丧胆的数学分析。

裴瑜觉得数学系的教授们都很有意思,和以前那些照本宣科的课堂完全不同。

第一堂课上,李正元老师走上讲台,眼神扫了一圈教室,然后讲的第一句话是: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立个规矩。我讲的东西,你们不要信。书上写的东西,你们也不要信。只有一样东西你们可以信,那就是你们自己亲手证明了的结论。”

这话一出,不少学生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疑惑。有人小声嘀咕:“这老师说话也太怪了吧?让我们不信他讲的课?这还怎么学啊?”

还有人低声跟旁边的同学说:“书上写的也不信?那我们看啥?”

李老师听到这些议论,笑了笑,语气还是很温和:“我知道你们觉得这话听起来不合常理。从小学到高中,老师说什么你们就信什么,课本上写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对吧?但在数学这门学科里,这样是不行的。

数学是最讲逻辑、最严谨的,它不能靠相信,只能靠推理。连最权威的专家都会出错,连出版了好几版的教材也会有漏洞。只有你们自己一步步推导出来的结论,用逻辑和计算验证过的结果,才是唯一值得你们信赖的。”

裴瑜听了这话,起初觉得李老师可能是在谦虚,或者是想用这种方式激励大家多思考,也没太当回事。

一天后,她上了第二堂课,是解析几何。

授课的丘维声老师推门进来,这位老师看起来年轻些,大概四十出头,气质儒雅,很有学者风度。

谁知丘维声老师站上讲台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也是:“同学们,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原则。我讲的东西,你们不要轻易相信。书本上的内容,你们也不要盲目接受。只有你们自己通过严密的数学推理证明了的结论,才是真正可信的。”

坐在裴瑜旁边的一个女同学悄悄说:“咦?这话怎么跟李老师说的一模一样?”裴瑜也觉得有点奇怪。

接下来是第三堂课,高等代数。任课老师一上来,照例又是那句熟悉的话:“不要轻信老师的话,也不要迷信教材;数学必须自己动手证明。”

第四堂课、第五堂课……每门数学课的每一位老师,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讲课风格如何,他们在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几乎如出一辙,都是这个意思。

裴瑜这才明白,这不是哪位老师的个人坚持,也不是什么谦虚的客套话,而是整个北大数学系给新生们灌输的理念。

在北大数学系,怀疑、推导、验证、再思考,才是一名真正数学工作者的起点。只有不盲从权威,不盲从前人,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发现前人的错误和不足,科学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裴瑜心想,北大人骨子里的那种反权威的精神,大概就是从这种教学方式中养成的。

北大数学系总的来说是个相当硬核的地方。它的历史要从1913年说起,当时叫“数学门”,是华国最早开始现代数学教育的地方。

到了1919年,北大把“门”改叫“系”,当时的校长蔡元培特意把数学系排在学校所有院系的第一个,所以后来大家都叫它“001号院系”,这个编号也说明了它在北大首屈一指的地位。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之前的院系调整影响慢慢减弱,但北大数学系的实力仍然很强。所有本科生的核心数学课程都由知名教授亲自授课,其中还有几位名字即便在后世也如雷贯耳的学术大拿。

八零年代的北大数学系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学生包括以前的学生有问题请教,老师必须帮助。老师无论给学生帮了多大忙,文章修改了多少,都不在学生的文章上署名,否则在系里会声名扫地。

大拿指导的好处说不完。小时候能遇到大拿指点的人本来就很少,但上大学时正是重新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能跟着大拿学习简直就是可以逆天改命的好事。对搞科研的人来说,这就是从科研搬砖工蜕变成真正学者的必经之路。

不仅如此,北大数学还在不断发展,1980年成立了数学研究所,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这种配置在86年的华国可谓绝无仅有,虽然其他学校的不少知名教授都坚持在教学一线,但像北大数学系这样形成系统化授课体系的实属罕见。

在正式成为北大的一员之前,裴瑜其实早就听说过数学系的外号是“北大疯人院”。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绰号,在她的脑海里盘旋了两辈子,多少带着点传奇色彩。

她一直以为,能进这个数学“疯人院”的学生不是头悬梁脚刺骨、苦读成魔、废寝忘食地熬出来的“狠人”,就是天赋惊人、随口就能背出定理证明、信手拈来就能解出复杂难题的“神人”,像神仙一样的人物。

但等她真正坐进了北大数学系的教室,开始亲眼见到那些传说中的“疯人”之后,她才发现,传闻终究是传闻,事情没那么夸张。

北大数学系的学生确实个个都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快,动不动就能在课堂上进行严谨的逻辑推演,普通人很难插上话。但也没到那种“人人都是爱因斯坦”的地步,他们大多数还是正常人,只是比别人更专注、更执着一些。

裴瑜拿到课程表的时候,注意到每门课后都写着“周学时”,这是一个标明每周课时总数的教学安排。比如“数学分析 I”这门课,课号00,标注是“6学时”。每节课50分钟,1学时等于1节课,所以6学时就是6x50分钟=300分钟,也就是每周6节课。

对裴瑜来说,这种学习强度还远远不够。

裴瑜从来不敢说自己的智商能碾压所有人。不过,她在备战华国和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时候,可没少下苦功夫。

那段时间,她经常泡在系统空间里,里面的时间流速比现实慢得多,学习强度自然也被放大了不止一倍。

在那种高强度的环境下,她还是每天坚持做大量复杂的证明题、抽象思维训练和公式演算,硬是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数学“肌肉”超发达的选手。

所以,当她来到北大,面对这些每周只有6学时、单节课才50分钟的课程安排时,甚至觉得还达不到基本的热身水平,不夸张地说,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课堂练习,轻松写完后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数学分析I、高等代数I、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这类数学系的核心课程上,裴瑜对这些数学原理理解得更深、用得更熟,学习进度迅速地超过了旁人。

当然,她也不是唯一的“佼佼者”。任何一门课,总是不免会有其他天赋型选手出现,一开始也确实吸引了不少注意,但时间一久,大家慢慢发现,裴瑜还是无愧于华国的第一个Imo金牌女选手之名。

毕竟,她的同学们都还处于大一阶段,很多课程还在衔接高中学过的内容。对裴瑜来说,这些数学知识早就烂熟于心了。更何况,她在系统空间里的学习时间是其他同学的四倍,这优势就更明显了。

就算她不想在课堂上刻意出风头,上课时也总会不自觉地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水平,她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她提问的深度和独到角度、甚至她在课堂笔记里对某些课本定理的改写方式,都让老师们眼前一亮。

在那几次小测和课堂讨论之后,数学系的教授们就都注意到了这个外表显眼、进步极快的新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