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9章 贾谊谪居湘水怨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9章 贾谊谪居湘水怨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8 00:00:56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一艘逆流而上的木船行至湘水之畔。船头立着位青衫文士,望着滔滔江水神色黯然——此人正是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船工们私下议论:“听说这贾大夫写得一手好文章,却因直言得罪了朝廷。”这话很快传开,湘水两岸的百姓,自此记住了这个怀才不遇的身影。

一、《吊屈原赋》与湘水之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途经湘水时,有感于屈原遭谗放逐、投江而死的命运,作《吊屈原赋》以自喻。赋中写道:“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chī xiāo,猫头鹰,喻小人)翱翔。”(白话文:可悲啊!生不逢时!鸾凤躲藏起来,鸱枭却在高空翱翔。)

湘水沿岸的百姓听闻此事,开始流传“贾生吊屈”的故事。有人说,贾谊念诵赋文时,江面上突然翻涌巨浪,隐约可见一白衣人立于浪尖——百姓传言那是屈原的魂魄,特来与贾谊“同诉衷肠”。《长沙耆旧传》更记载,赋成当夜,贾谊的船篷上竟落满白鹭,三日不去,被视为“屈贾同悲”的征兆。

二、“长沙太傅”的市井传说

贾谊到任后,长沙百姓发现他常独自徘徊江边,手中总握着一卷竹简。民间传言,他能与鱼鳖对话,向湘君(湘水之神)问卜前程。更有甚者称,贾谊曾在月下遇见一红衣女子,自称“湘水女神”,赠他一枚玉佩,预言“三年后必返长安”。

这些传说虽无实据,却反映了百姓对贾谊的同情。当时长沙地处偏远,被视为“瘴疠之地”,百姓见贾谊不嫌弃当地贫瘠,反而教孩童读书、劝农人深耕,便将他比作“屈子再世”。《三辅旧事》记载,贾谊任内曾主持修缮屈原祠,落成之日,祠中香火竟自动飘向长安方向,被百姓解读为“才子心系朝堂”。

三、鵩鸟(fú niǎo)带来的宿命论

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一只鵩鸟飞入贾谊居室。汉代人认为此鸟不祥,贾谊遂作《鵩鸟赋》,抒发对生死、命运的感慨。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白话文:天地如同熔炉,造化好比工匠;阴阳二气充当炭火,世间万物皆为铜料。)

民间对这段故事的演绎更为离奇。有人说,鵩鸟飞入时,屋内突然响起琴音,贾谊与之“对答如流”;还有人传言,此鸟爪上系着帛书,写着“寿不过三十”——贾谊卒年三十三岁,百姓便将他的早逝与鵩鸟的“预言”联系起来。《西京杂记》更添油加醋:“贾生亡日,湘水尽赤,如泣血泪。”

四、才子命运的民间共鸣

贾谊的遭遇,在民间被视为“贤才遭忌”的典型。长安酒肆的说书人讲起他的故事,总要叹一句:“文比屈子,命比冯唐。”(冯唐为汉代另一位怀才不遇的人物)河南、湖南一带的学子,考试前必到贾谊故居焚香,祈求“不遇谗臣,早展抱负”。

更有趣的是,民间将贾谊的才学神化。传说他所作的竹简,夜间会自行翻动,文字如同萤火闪烁;他用过的毛笔,投入湘水后竟化作游鱼。这些荒诞的故事,实则寄托了百姓对知识分子的尊崇,以及对“怀才不遇”的集体遗憾。

结语:湘水长流,怨魂不灭

贾谊虽在正史中以政论家、文学家闻名,但在野史里,他更像是一个“悲剧英雄”。从湘水吊屈到鵩鸟预言,百姓用想象为他的命运蒙上神秘色彩,将个人的失意与历史的无常编织成传说。正如湘水边流传的民谣:“贾生赋,湘水哭;千年后,恨难休。”

这正是:湘水悠悠吊古魂,鵩鸟惊秋赋里存。才子文章传万世,民间犹记谪臣怨。往后的汉家野闻,且从这泛黄的竹简与滔滔江水中,再寻文人风骨。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中国野史大甩卖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