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2章 上官婉儿伴君侧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12章 上官婉儿伴君侧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8 00:00:56

一、掖庭宫的微光:才女的逆境生长

麟德元年的长安城,一场腥风血雨席卷了上官家族。祖父上官仪因替唐高宗拟写废后诏书,被武则天诬以谋反罪名,满门抄斩。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没入掖庭宫为婢,从此在宫墙深处的阴影里讨生活。掖庭宫是宫女劳作和居住的处所,蛛网爬满廊柱,浆洗的皂角味混着潮湿的地气,构成了上官婉儿的童年记忆。

郑氏出身名门荥阳郑氏,即便沦为宫婢,也未荒废对女儿的教养。她在劳作之余,用树枝在地上教婉儿识字,将经史子集的故事编成歌谣传唱。婉儿天生聪慧,四岁便能背诵《诗经》,七岁时已能挥毫作诗。《景龙文馆记》记载:“婉儿生而韶秀,辨慧善文辞,年十四,出类拔萃。”这段记载里的“辨慧”二字,道尽了她在逆境中磨砺出的机敏——当其他宫婢在深夜里偷偷抹泪时,她早已学会用沉默观察宫廷的规则,用文字化解管事太监的刁难。

仪凤二年的某个清晨,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正在浣衣局分拣冬衣,忽然被内侍省的宦官唤走。母亲郑氏攥着她的手,将一块藏了多年的玉佩塞进她袖中:“记住,祸从口出,福自智来。”婉儿点点头,低头跟在宦官身后,走过九曲回廊,脚下的青石板被百年岁月磨得发亮,映出她清瘦却挺直的身影。她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是改变命运的召见,也是通往权力核心的第一道门槛。

二、武则天的召见:十四岁的惊世答卷

武则天在紫宸殿召见上官婉儿。殿内熏香袅袅,紫檀木案上摊着空白的绢帛,两侧侍立的宫女太监屏声静气。武则天身着常服,凤目微抬,打量着眼前这个垂首而立的少女——荆钗布裙难掩清丽容貌,眉宇间却带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镇定。

“听闻你善作文章?”武则天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这里有一题,你且试笔。”说罢,内侍呈上笔墨,题目是《彩书怨》,限七言律诗,押平声韵。

婉儿接过笔,指尖触到微凉的笔杆,深吸一口气。她抬眼望向殿外的梧桐,秋风正卷着落叶飘过雕窗,忽然想起母亲教她的“借景抒情”之法。笔尖在绢帛上沙沙游走,片刻之间,一首诗已跃然纸上:“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武则天接过诗稿,目光在字句间流转。这首诗以闺怨写离情,辞藻清丽而意境深远,尤其是“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两句,将孤寂之情融入景物,深得唐诗含蓄之妙。更让她惊讶的是,一个身处掖庭的少女,竟能有如此凝练的笔触和开阔的视野。

“你可知罪?”武则天忽然放下诗稿,语气陡然转厉。婉儿心中一凛,却依旧垂首答道:“臣妾祖父获罪,乃国法所判,臣妾不敢有怨。然臣妾虽为罪臣之后,亦知忠君爱国之道。”这回答不卑不亢,既承认家族之过,又表明自身立场,恰合武则天对“可用之人”的期许。

《新唐书·上官婉儿传》记载:“后既善其文,又爱其辩,遂免其奴婢籍,引为才人。”这个“才人”的身份,虽只是后宫低阶女官,却让上官婉儿走出了掖庭宫的阴影,站到了权力舞台的边缘。她不知道,此刻武则天看着她的眼神里,除了赏识,还有一丝审视——这个少女的才华与应变,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披荆斩棘,用不好亦可能伤己伤人。

三、红妆宰相的养成:从秘书到权谋核心

成为武则天的贴身才人后,上官婉儿开始了长达二十七年的“伴君侧”生涯。她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奏章、草拟诏敕,甚至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武则天常将她带在身边,即便与宰相议事,也不避忌她在侧记录。《唐会要》记载:“婉儿常代帝草制,军国机宜,多所参决。”这种信任,在男尊女卑的唐代堪称特例。

为了胜任这份工作,婉儿几乎以宫殿为家。她在武则天寝殿旁的偏房里设了书案,案上永远摆着最新的奏疏和经史典籍。每当武则天深夜批阅奏章,她便在一旁研墨伺候,困了就用冷水擦脸,倦了就靠在书箱上打个盹。久而久之,她不仅熟悉了朝廷的运作流程,更学会了揣摩武则天的心思——这位女皇帝需要什么样的诏令,厌恶什么样的言辞,甚至在不同情绪下对政事的不同态度,她都了然于胸。

最能体现她政治智慧的,是圣历元年的“突厥请和”事件。当时突厥可汗默啜遣使请和,要求唐朝嫁公主和亲。武则天召集群臣商议,多数大臣认为突厥反复无常,不可轻信。婉儿却在武则天耳边低语:“陛下,突厥请和,乃因内部纷争;我朝若许和亲,既可暂息边患,又能离间其部。且可借此机会,整饬军备。”这番话切中要害,武则天最终采纳,果然达到了“以和为缓兵之计”的效果。

在文学上,婉儿更是成了武则天的“文化代言人”。她主持修撰《三教珠英》,召集天下文人学士,将儒释道三家典籍分门别类整理成集,这部巨着耗时多年,收录典籍数千卷,成为武周时期的文化丰碑。同时,她还在宫廷中举办诗会,亲自评点朝臣诗作,一时之间,吟诗作赋成为长安官场的风尚,连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都要捧着诗稿向她请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