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田野的变迁 > 第10章 坚守与成长 自律与道德(二十九)

在九十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只要花费一定的金钱,就能够买到一个公办教师的名额。这一情况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在人们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到了二十世纪初期,花钱买城镇户口落户又成为一种潮流。在这个过程中,金钱仿佛成为了主宰人们生活的象征,它的影响力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曾经,保尔·柯察金那段充满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名言激励了两三代人,它如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勇前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那段名言似乎渐渐成为了永久的历史记忆,被尘封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宛如一阵强劲的风暴,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

在柳琦鎏所在的乡镇的某个小村庄里,村支书李大山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脸上挂着狡黠的笑容。他正在和镇上的信用社主任王富贵密谋着什么。“王主任啊,这次国家出台的激励发展农业的无息贷款政策真是好啊!”李大山搓着手说道,“咱们村里有些地儿荒着呢,我打算以那些地的名义申请点贷款。”

王富贵眯着眼睛笑了笑,“李支书,您这是聪明之举啊。不过可别让我背黑锅啊。”两人一拍即合,随后便开始伪造各种材料,套用了大量的无息贷款。这些钱并没有用在真正的农业生产上,而是被他们大肆挥霍。他们去城里高档酒店吃喝玩乐,购买奢侈品,甚至将钱交到那些不良商人的手中,任由其巧取豪夺。而那些真正有能力或者急需资金发展的商户却面临着拿不到无息贷款的困境,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另一边,在村镇的民政所里,管理员刘大姐正忙着整理一些老人的资料。她偷偷地从文件堆里抽出几张已经去世老人的名字,悄悄地把这些名字加到了养老金领取名单里。“反正也没人查得那么仔细,这钱不拿白不拿。”她自言自语道。就这样,那些死去老人的养老金被她冒领,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而在农村的一些地方,低保政策本是为了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渡过难关。然而,却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一些所谓的“低保户”住着豪华的大宅院,院子里停着价值不菲的豪车。他们凭借着某些关系,钻政策的空子,把低保金据为己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有一天,村里的老王头看着这些现象,忍不住对邻居张大妈抱怨道:“你说这世道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以前大家都穷,但人心是实诚的。现在有钱了,反倒变得这么浮躁。”张大妈叹了口气,“是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精神世界却好像出了问题。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乡村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村民之间那种淳朴的互助习俗被金钱悄然取代了。曾经,柳琦鎏生活的这个民风淳朴的小村庄里,邻里之间的感情如同那潺潺流淌的溪水一般清澈而绵长。

柳琦鎏小的时候,村子里的村民日子简单纯粹,村民们的心紧紧相连,就像一张密不可分的大网,将整个村庄笼罩在温暖的氛围之中。如果谁家修房盖屋开槽垒墙,只要开口,乡亲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抽时间来帮忙干活。主家只需要管饭就可以了,这种习俗就像村里的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村民的心中。

柳琦鎏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村东头的老张头,是个憨厚朴实的庄稼汉。他家的房子已经住了好些年头,岁月的侵蚀使得每到下雨天,屋里就滴滴答答地漏雨,仿佛是在诉说着它的疲惫与衰老。老张头咬咬牙,下定决心修房盖屋。他挨家挨户地跟村里的乡亲们说了自己的打算,大伙一听,纷纷拍着胸脯应承下来,那声音响亮得像是在宣告一件盛大的喜事。

动工的那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壮劳力们就已经早早地来到了老张家。男人们扛着锄头、铁锹,步伐坚定有力;女人们拿着扫帚、抹布,动作轻快娴熟;孩子们也不甘落后,在一旁帮忙递个工具、搬个小物件,虽然力气不大,但热情却丝毫不减。大家有说有笑,干起活来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整个工地仿佛成了欢乐的海洋。老张头的媳妇在厨房里忙活着,蒸馒头、炒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那饭菜里饱含着对大伙的感激之情,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里,让人感受到一种家的味道。

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村庄的发展也渐渐跟上了步伐。年轻人开始走出村子,去城里打工,见识了外面那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村西头的李木匠家要盖新房。李木匠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想着自己平时在外面做工也挣了些钱,就不想再麻烦乡亲们了,于是打算花钱请人干活。消息在村里传开后,大伙都觉得挺不可思议。

“李木匠,咱们村的老规矩你忘了?谁家有事大家帮忙,咋能谈钱呢?”老张头皱着眉头说道,脸上的皱纹因为担忧而显得更加深刻。

李木匠挠挠头,一脸无奈地解释道:“张叔,不是我忘了老规矩,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大家都忙得很,我花钱请人干活,也省得耽误大伙的时间。”

老张头听了,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个滋味。“这哪是耽误时间的事儿,咱这邻里情可不能丢啊!”他的声音里充满了不舍与忧虑。

可李木匠心意已决,很快就从外面请来了施工队。施工队干活倒是利索,效率极高,不几天工夫,李木匠家的新房便一点点盖了起来。然而,村里的气氛却变得有些怪怪的。大家看着李木匠家的新房拔地而起,心中却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从那以后,花钱请人干活的风气在村里迅速蔓延开来。村民之间那种互相帮忙的热闹场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金钱交易。王大嫂家的猪圈需要垒墙,她咬咬牙拿出了一笔钱请人;赵大爷家的果园要搭架子,也是花钱雇的外人。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庄,如今变得沉默而陌生,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疏离的气息。

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总是忍不住摇头叹气。“这世道变了,人心也变了。”他们感慨着,声音里满是无奈与惋惜。他们怀念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怀念那种淳朴的乡情。

年轻的柱子从城里打工回来,看到村里的变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找来村里的小伙伴们,围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商量着要改变这一切。

“咱们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传统就这么丢了!”柱子激动地说,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小伙伴们纷纷响应,他们决定从自己做起,重新找回那份丢失的乡情。

不久之后,村里的刘奶奶家的屋顶漏雨了。柱子带着小伙伴们主动上门,挽起袖子就开始干活。他们爬上屋顶,仔细地检查每一处漏水的地方,用瓦片修补好破损之处。刘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非要给他们钱表示感谢,柱子他们却坚决不收。

“奶奶,咱们是一家人,帮忙是应该的!”柱子的话像一股暖流,流入了刘奶奶的心田,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对于是否应该以金钱来衡量他人的付出这一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人坚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然离不开金钱作为坚实的支撑。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下,每一份付出都被赋予了相应的成本。当我们无偿地占用他人的宝贵时间时,理应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体现为金钱。毕竟,再高尚的精神情操也无法脱离物质层面的需求,同样需要通过食物等基本物资来维持生存。因此,只要支付了足额的金钱,便能够消除内心深处因接受他人无偿帮助而产生的那种不安与愧疚感。

然而,另一部分人则对此持有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坚定地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彼此扶持的优良传统绝不应轻易丢弃。倘若将金钱视作取代助人为乐行为的唯一媒介,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弥漫着一股浓重的铜臭气息,进而玷污和侵蚀原本纯净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此一来,无疑是全人类共同的悲哀。因为真正的友善与互助应当源自内心深处那份纯粹的善意与关怀,而非建立在冰冷的货币交易之上。

在这个宁静而又偏僻的小村庄里,时光如同潺潺流淌的溪流一般悄然逝去。这里的人们见证了无数次日出日落、四季更迭,也亲身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变迁。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影响,他们似乎逐渐迷失在了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忘却了自己曾经坚守的那颗初心。

曾几何时,这个村庄充满了浓厚的乡情。邻里之间相互扶持、互帮互助,宛如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则在庭院中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落上空。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纯粹,没有勾心斗角,只有真诚与善良。

可是如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现代化的浪潮汹涌而至,冲击着这座古老的村庄。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闯荡;老人们则守望着日益冷清的家园,心中满是落寞与无奈。昔日热闹非凡的集市变得门可罗雀,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那份浓浓的乡情也仿佛被风吹散,渐渐地消失在了岁月的尘埃里。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默默地坚守着这片土地,试图找回那份失落已久的初心。他们努力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更多的人意识到初心的珍贵并重新回归之时,这个小小的村庄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再度成为人们心灵深处那个温馨的港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