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堪破三千世相 > 第8章 胡饼与炊饼:舌尖上的主权争夺

“胡麻炙香诱人涎,炊饼温厚谁人怜?武大闷声挑担去,却闻稚子唱番言。”

阳谷县晨雾里的面香

北宋政和年间,阳谷县的炊烟总裹着麦面香。武大郎的炊饼担子每日卯时准时出现在紫石街口,面案上摆着祖传的枣木模具——圆如满月的是“团圆饼”,三瓣莲花的是“清白饼”。最绝的是那笼屉里的火候:松针垫底,竹篾为盖,武大郎闭着眼都能掐准时辰。街坊都说:“武大的炊饼揭笼时,城隍爷都馋得咽口水!”

这年惊蛰,街对面忽支起个胡饼摊子。回鹘商人阿卜杜拉架起馕坑,把面团甩得啪啪响,胡麻混着羊油香窜得满街都是。他扯着嗓子喊:“西域馕饼,三日不硬!比那软塌塌的炊饼强百倍!”更损的是,他教孩童拍手唱:“炊饼软,胡饼硬,汉子当吃刚强饼!”

面案上的刀光剑影

武大郎起初憨笑以对。他掀开笼屉白气,捧着炊饼道:“刚出笼的软和,老人家咬得动。”可不出十日,情势陡转。卖脆梨的郓哥儿都不来赊炊饼了,说是“胡饼夹肉耐饥”;连卖花茶的徐婆子都劝:“大郎啊,改烤胡饼吧,如今后生都爱那焦脆劲儿!”

某夜收摊,武大郎盯着祖传的枣木模具发呆。想起爹爹临终托付:“炊饼要蓬如云、软如棉,因着‘食软性温,养中和之气’。那胡饼……”他掰开阿卜杜拉送的样品,碎渣簌簌直落,“硬得能崩牙,哪是养人的吃食?”

麦香中的山河变色

武大郎终究拗不过生意冷清,咬牙盘下个二手馕坑。头个月,紫石街飘起炊饼混胡饼的怪香。他按西域方子和面,掺了胡麻与盐巴,烤出的饼硬如盾牌。阿卜杜拉来“指点”时大笑:“对喽!面团要往死里摔,摔出男儿血性!”

灾殃始于腊八祭灶。往年此日,家家户户买武大的糖心炊饼上供,说是“杜康造酒,武家造饼,灶王爷就爱这口软和”。今岁却见胡饼摊前大排长龙——阿卜杜拉给胡饼刻上波斯纹样,说是“火神馕饼,上天言好事更灵验”。更让武大郎心寒的是,自家小儿竟将祭灶炊饼扔给野狗:“爹,这软饼粘牙,我要吃胡麻饼!”

面魂里的千年经络

这日大雪封街,武大郎蹲在馕坑前取暖。忽听身后竹杖点地声,竟是城北退隐的御厨周老爷子。老人拈起块胡饼端详,嗤笑道:“麦粉本是地母肉,胡麻却是贪狼星——你道西域人为何嗜硬饼?”他掰开武家祖传的炊饼,“你看这蜂窝细密如星斗,是让麦香慢慢醒发,暗合‘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至理。那胡饼用死面急火,吃多了燥气伤肝呐!”

武大郎如遭雷击。想起这些年的变故:婚嫁喜饼改用胡饼,说是“硬饼象征情比金坚”;清明扫墓供品弃了炊饼,换作刻经胡饼;连小儿开蒙礼,都有人送“识字胡饼”——面食成了篡改礼俗的楔子,而自己竟做了钉楔人。

炊烟里的醒世录

周老爷子从怀中掏出半卷《齐民要术》,翻到“饼法篇”指点:“‘作饼饵,以微火慢炙’,贾思勰先生早写透了。胡饼用猛火,是要人急食暴饮,坏了‘食不语’的规矩。”又摸出个铜钱大的炊饼,“这是武德年间的‘含香饼’,含在舌底能生津——你祖上的手艺,本有药膳之功啊!”

三更天,武大郎砸了馕坑。他重蒸一笼“三才饼”——天层撒芝麻,地层嵌红枣,中间留着雪白面芯。蒸笼揭开时,周老爷子击掌赞道:“这才是‘天地人’三才俱全!”次日,武大郎在担头挂出布幡:“本店只用鲁西麦,三日一醒老面肥”。

舌尖上的破阵枪

这场饼战,戳破了文化木马的画皮。阿卜杜拉的毒计藏于三处:

其一“口感殖民”——用刺激味觉颠覆饮食审美,如同以刀剑换玉帛;

其二“符号侵袭”——将日常饮食嫁接异域信仰,好比给清泉注浊流;

其三“代际断根”——让孩童不识麦香只认胡麻,恰似断文化血脉。

但华夏食道早有后招。《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欲”字不是放纵,是天道人伦。武大郎终悟得:对付文化木马,当学揉面术——胡麻可添香,但面芯必须是老面肥;正如西域馕坑能借火,可那“三蒸三醒”的慢功夫,才是养人之道的根本!

三年后胡商卷摊西去,留下满城崩牙的顽童。武大郎在灶前教子和面,小儿指着胡麻问:“爹,添些不是更香?”武大郎将老面肥埋入新麦团:“你瞧这面筋——”扯开的面团拉出千丝万缕,“胡麻再香,串不起面魂。就像你娘纳的千层底,任他西域皮靴再亮,走不出中国人的正道。”

紫石街的炊烟混着麦香升腾,有人听见新童谣在飘:“胡饼硬,炊饼软,老祖宗的脾胃自己管;西域风,汉家烟,吃进肚里要分个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