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 > 第13章 太公阴符经

新世纪道士讨生活指南 第13章 太公阴符经

作者:靖字辈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1 20:36:34

这几日认真理疗治病,正文剧情下个月再开始更吧。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东海上(今山东日照)人,另一说为河内(今河南卫辉)人。商朝末年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杭州厉氏家族先祖。

姜子牙先在商为官,见纣王无道,便辞官游说方国,听闻西伯姬昌贤能而去周,隐之磻溪,此时已年届七十。也有一说是太公入赘妇家,因不擅生计而被妇家逐出家门,于是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一樵夫见姜子牙用直钩钓鱼,便授其钓鱼之法,但姜子牙却答道:“老夫名虽垂钓,意不在鱼。我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传闻四方,周西伯姬昌便率领属臣带上厚礼,恭请姜子牙出山。武王继位后,姜子牙拜为国师,牧野之战中立下首功,被封为齐国之侯,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成为齐国始祖。周康王六年(前1016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姜太公先后辅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周公分封后,姜太公成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所作《六韬》传世。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为示慕贤之德,在当年姜子牙垂钓之地修建太公庙,且植四柏。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又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此后,姜子牙声誉日盛,朝廷和慕名者争相在钓鱼台广修庙宇,塑造太公、文王、三清诸神像,祭祀异常隆重。明、清两代,钓鱼台的各处庙宇殿阁都得到翻修增色。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着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中国古今着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传世作品《乾坤万年歌》,传闻为姜子牙所着,凡770字,是“三大预言奇书”中最早出现的,它从宇宙起源开始,构架出万年之久的历史行进。

《太公阴符经》姜太公注

上篇内容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略释]:

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此处 单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间,独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况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 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 五贼,见之者昌。

[略释]:

先贤所注: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推而广之, 万象之定尽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若不有者,何出五贼?!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

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 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又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筌注

[原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略释]:

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

五贼在心,非心、 非非心则天下无贼。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数之运。双手者,左象右数。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数万有之先也。

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 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

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释]:

此言于 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为仁。

人心,机也。机者,万有枢纽。生化运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略释]:

所谓杀机,反常也。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

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发, 顺天应命以行。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释]:

巧拙者, 大巧若拙也。

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

[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略释]:

九窍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听妙音、目欲观妙色、口欲尝妙味。先贤以 三要为神、心、志者,乃穷其根也。

动者,命之行也。静者,命之归也。

非动、 非非动之体,尽拙此动静,故谓可以之动静。执动者弃静,执静者弃动,均背于大道,故谓邪宗。入无极之真,运此动静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略释]:

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国,害于国;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与焉。

祸与时,无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时祸何尝害吾?!

此则知幽明故, 防微杜渐,斯远害矣。

[原文]: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略释]: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 思无邪。

中篇内容

[原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略释]:天是生天杀的,如易逆数也,生生它的那个。

上篇以‘执天之行’为则,不以理胜。中篇此以‘顺天理,灭人欲’也。轨辄之道以此。

[原文]: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略释]:

理曰:恩生于害,害于恩。

言盗者,失道废德故。失道故,必以‘顺天理,灭人欲’成之;成之终,当明本也,故立 盗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盗,直达本源,故得直 超三乘。

万物赖天地而成,待于天地,自受天地所盗也。人赖万物以养,待于万物,自受万物所盗也。万物赖人以化,待于人,自受人之盗也。

本自恩,害于恩,明之者,两得。故谓世间教化德山棒、临济喝最亲。

三盗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赖故,盗不称谓盗,故安。

[原文]: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略释]:

‘四时,五气’言之于此矣。

时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顾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时顺成, 五气朝元,开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略释]:

神神之谓,乃以知无用、无为之贵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数、有定,知幽明故。实为虚,虚为实;安时处顺,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数者,知机宜也。《易》曰:君子 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机其神乎!机者易见一而难知,见近知远。

莫能见、知者,弃自能之执,不以知、见故,信之、法则之可矣。《老子》曰“则我者贵”。

所谓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谓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谓也。

[原文]: 君子得之 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略释]:

固穷者,穷通故,数本非数,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轻 命者,居盗故,物于物,不物物,时动必溃。

下篇内容

[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略释]:

此言于穷通之道也,是谓修道。修道之谓教,教之道,贵以专。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 膑脚,兵法 修列。道皆此也。

师者,师心也。

绝利者,依义弃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务,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盗尽黜。昼夜者,背明故, 绝圣弃知。

[原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略释]: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 非非相者, 长生久视之道也。

[原文]: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略释]: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绝众途也。索迹者无尽,道成者非天也,尽自然,故谓无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风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乐者,闲闲。至 静者,纯真。此以却妄也。

至私者,弃圣同天。至公者,与民无犯。

子曰:“ 予欲无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则非相、非非相之道也,归根以复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后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略释]:

禽者,乃非离,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气,五气之谓也。

制,谓其关要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二五者,五气下行,四时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万物者,死万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故制五气以归根,伏心毕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无待者可了生死义。世之执、止而不知解脱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略释]:

所谓天地文理者,乃知见并生,功名互显之谓也。落于有为法,不知盗而自盗也。

若乎时物文理者,彼所谓时物文理即非时物文理,所谓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谓圣即非圣,是谓为圣。以异之者,言哲。所谓哲者即非哲,是谓为哲。

执相言之,哲者,择折泽,无有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声色之于化民者,末也。”

[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略释]:

此及以下之文,当谓必后人 衍文也。

静者,一之也。所谓静者,即非静,是谓为静。

浸者,天覆地载,行之不已也,故得对待之定体。

[原文]: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略释]:

至静,深阐于上文‘自然之道静’也。此谓于无极之真,非动, 非非动之体也。

律历所不能契,谓其于 异俗识之动静,类于佛家所谓‘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缘执也。有者,有生于无。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谓。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挂,言于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机鬼藏。神者,申之也。机者,定、数也。鬼者,归也。藏者,一之也。

阴阳相胜之术,括前言所谓之要也。

昭昭乎进于象矣。昭昭,微明日显也。此言于象,前则以数,是象本乎数也。进者,渐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