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 > 第512章 多心眼的皇家人

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 第512章 多心眼的皇家人

作者:一堆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8:20:44

“襄阳郡公的婚事,莱国公回来鞍前马后,克明去的早,却是个有福气的。”

自家几个孩子,老大房遗直性子温厚仁善,这样的人,注定成不了大气候,可房玄龄也想通了,成不了大气候,就守着梁国公的爵位,不要惹是生非,也能清贵一辈子。

老二房遗爱尚公主,只要房遗爱不谋反,基本也能富贵荣华一辈子。

其余几个孩子,有房遗直照看,就算撑不起门庭,也不至于从此零落。

不过,令房玄龄很无奈的是,房遗爱跟房遗直关系不好,总而言之就一句话,他这个次子觉得大哥没本事,不配继承爵位。

眼下,他活着这几个孩子闹不出什么风浪来,他一旦倒下,房遗爱肯定会仗着高阳公主的势,欺辱房遗直,房遗直一旦倒下,其余几个孩子,也会跟着遭罪,自己孩子什么德行,房玄龄很清楚,房遗爱不会照拂几个幼弟的。

听着房玄龄的吐槽,长孙无忌表示同情,但无能为力。

“杜家的二郎和三郎,都是莱国公一手带大,情义是不一样的。”

“我朝政繁忙,家里的孩子,也都是大郎带大的。”

长孙无忌笑了笑,对杜荷与杜爱同而言,父亲不在了,因为有了兄长杜构的庇佑和教导,他们才能平安顺遂的长大,门荫入仕,出人头地。

但是,对房遗爱几个兄弟而言,就是父亲偏心,只教导兄长,兄长得了便宜,跑到他们那里施舍残羹冷饭。

不过,这话有挑拨人家父子关系的嫌疑,他就是看明白了,那也是不能说的。

长孙无忌默默心疼房玄龄,只能感叹,房玄龄在安排几个儿子的时候,想着面面俱到,最后却是一团糟。

譬如说他,长孙冲是嫡长子,将来继承赵国公爵位的人,同时也是驸马爷,拥有宗室背景,其他十来个兄弟,争无可争,想要好好地生活,就得团结到长孙冲身边,一个个的都安分了。

父亲长孙晟去世之后,父亲这一脉子孙各自为政,一家之内手足相互算计,长孙无忌一路走过来,积累出来的经验,家主的传承,不能举棋不定,看准了就落子。

“都是群孩子,有你这么个大树撑着,都没经过风雨,将来终有一日,他们会明白你的苦心。”

房玄龄正欲说话,却见李觉上完课,从弘文馆出来,看到长孙无忌,乐呵呵的就跑过来了。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赶忙迎了上去,拜见皇太孙。

李觉受了二人的礼数,随即各自还了一礼:“拜见舅公,见过房家阿公。”

“天都暗下来了,你陆师傅今日授课,时间拖这样长?”

李觉陪在长孙无忌身侧:“陆师傅授课早就结束了,我在弘文馆功课也都写完了,他检查了之后才离开。”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那你怎么出来的这样晚?”

“阿耶近来忙得很,我回去了没人陪我玩儿,就留在弘文馆看词典,弘文馆有值班的文学博士,不懂的地方也有人同我交流。”

“四郎君还小,三郎君现在都启蒙了,你可以和三郎君一起玩儿。”

李觉摇摇头,面色很是失落:“三郎太小了,我说的好多东西他都听不懂,我又不及阿耶博学,无法给三郎讲明白。”

“出宫和回东宫的路,不在一个方向上。太孙再跟着,要走冤枉路的。”

李觉挽着长孙无忌,脑袋贴在舅公腰侧:“我知道,可您是舅公,我送舅公出门啊!”

长孙无忌轻笑:“是你父亲让你送我的吗?”

李觉摇摇头:“我常听阿耶提起阿婆,阿翁也说阿婆幼年孤苦,同舅公相依为命。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阿婆不在了,舅公还在,所以孝顺舅公和孝顺阿婆是一样的。我来送舅公,阿耶会开心的。”

这一通操作,再看被哄成胎盘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意味深长的看了眼李觉,小小年纪,一肚子心眼儿。

不过仔细一想,李唐皇族的心眼儿似乎都挺多。

李泰的孩子,四岁的时候被文德皇后接入宫抚养,就已经对答如流,说话滴水不漏讨祖母欢心了。

房玄龄无奈一叹,一个个的这么多心眼,为啥就不能给房遗爱多长几个心眼儿?

===关于跪拜礼的一些小知识===

之前很多人都说唐代没有跪礼,这个是一个误区,跪礼从周朝的《周礼》就已经有了,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

顿首:亦名稽颡,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凶丧之礼,为丧事之拜中的最重者。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空首: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电视剧《锦绣未央》里面李家姐妹花在家里行的就是空首礼)。

振动:先拜而后踊,踊是丧礼中最哀恸的表现,顿足,跳跃,以示哀之至也。

吉拜:先拜手,而后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

凶拜:先作“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

奇拜:之“奇”表示单数,在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比较常见。

褒拜:指拜的次数在再拜以上。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我查到的资料,至少元代之前,九拜就是这么个情况。跪礼从周代就已经定型了,不过宋之前的跪礼,没有后面那么变态。

宋朝之前见皇帝,正式场合,比如说朝会,宴会,皇帝出场的时候行稽首礼,行礼之后直接起身就好了,不用皇帝喊你平身。平常见面,即非正式场合,叉手礼或者拜礼,拜而不跪。

元朝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将君臣关系视为主奴关系,强制推行跪拜礼。蒙古人原本行单膝下跪礼,后来耶律楚材建议改为双膝跪礼,以强化尊卑观念。

元朝开始,君臣关系开始主奴化,臣子需下跪奏事,且不能抬头。从元朝开始,这个礼义就变味儿了,君主喊了免礼,你才能起身,不喊免礼,你就不能起身。清朝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主奴关系,我们比较熟悉的跪受笔录。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早期禁止跪礼,恢复汉唐的拜礼。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记载:初,上以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

后来,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又把跪礼又给恢复了,洪武三年《大明会典》规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该制度明确要求官员在奏事时必须跪拜,待皇帝下旨后方可起身。

明代融合揖礼、稽首与顿首等仪节,出现了一个三跪五拜礼。这个礼谁创造的,我没查出来,第一次出现这个礼数,是万历年间《大明会典》记载:稽首顿首五拜,乃臣下见君上之礼。先拜手稽首四拜,後一拜叩头成礼。

我们熟悉的三跪九叩之礼,包括《如懿传》出现的六肃三跪三拜礼,都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节。

三跪九叩之礼据说在努尔哈赤的时候就定下来了,能查到的最早史料是《清会典》里面的记载: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

《清会典》是康熙年间编撰,姑且认为这个礼数,正式形成在康熙年间,属于将周礼九拜杂糅之后形成的,清代之前没有这个礼节。

《汉武大帝》比较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跪礼这一点,韩安国见汉武帝,全程跪在地上说话,跟清代差不多,这个其实不符合当时的环境,汉代没这么严格的跪礼。

……有作者太太,写文需要引用相关文献,自行取用,不用在评论区留言,问我能不能用,随意使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