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学名张好古 > 第629章 督师自支 难 难 难

学名张好古 第629章 督师自支 难 难 难

作者:东溪听水夜半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00:01:52

张懋熺亦随声附和,语气中满是焦虑:“巡抚所言极是。吾已差人四处打探消息,可各路斥候传回的讯息纷乱不一,或说贼寇主力在井陉,或说其已向栾城移动,真假难辨。此时贸然发兵,无异于自投险地,还请督师三思!”

卢象升闻言,重重叹了口气。他何尝不知真定的战略重要性,更明白军心浮动之际,主帅的任何决策都关乎全局。

连日来,他夜夜难眠,耳畔尽是将士们的抱怨——粮草早已告急,军饷更是拖欠数月,士兵们空腹操练,衣甲残破不堪,士气已然低落到了极点。

若此时没有确切军情便盲目出兵,不仅可能遭遇敌军埋伏,更可能引发士兵哗变。权衡再三,卢象升终究还是压下了出兵的念头,下令全军留守真定,继续打探确切消息,这一滞留,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僵局。

谁也未曾想到,几天后,也就是二十八日前后,卢象升收到的一封“确切消息”,竟是一场精心编造的骗局。

讯息中声称,贼寇主力已齐聚获鹿以东,兵力薄弱,可趁机突袭,而传回这一消息的,正是总兵王朴麾下的斥候。可事实上,当时在获鹿附近活动的并非贼寇,恰恰是王朴所率的明军一部。

王朴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编造谣言?深究起来,根源还是那压得明军喘不过气的粮饷危机。连月来,前线明军始终深陷缺粮缺饷的困境,士兵们饿殍遍野,逃兵日渐增多。王朴深知,再这样下去,自己麾下的部队迟早会分崩离析。

他既无力解决粮饷难题,又惧怕因“作战不力”受到责罚,便想出了这铤而走险的一招——编造贼寇集结的假消息,既能催促卢象升尽快出兵,转移军中对粮饷的不满,又能借“配合督师作战”的名义,向朝廷索要更多补给,试图以此缓解自身部队的困境。

只是他未曾料到,这一纸谣言,不仅打乱了卢象升的全盘部署,更在后续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本就岌岌可危的战局,愈发不可收拾。

战局在继续,真定又下起了一场大雪,寒雪漫过真定府的城墙,将天地间染成一片肃杀的白。

卢象升身披甲胄,独立在城头之上,望着城外纷飞的大雪,眉头拧成了死结。

这位被崇祯帝寄予厚望的督师,此时手中握着的,却是一支濒临崩溃的军队。保定巡抚张其平的掣肘如附骨之疽,地方官吏的冷漠似寒刀割心,粮饷断绝的困境像无形的枷锁,将这位忠勇之臣困在了真定这片危土之上。

世人只见他督师北境的赫赫威名,却少有人知,他背后的苦处,早已深如寒渊。

卢象升抵达真定时,北境战局已然糜烂。清军铁骑破关而入,一路烧杀劫掠,直逼真定府。崇祯帝虽任命卢象升总督天下勤王兵,却又在杨嗣昌、高起潜等人的影响下,对主战主和摇摆不定,这也给了地方官吏敷衍塞责的借口。

保定巡抚张其平自始至终对卢象升的军事部署阳奉阴违,卢象升要调兵布防,他以“防区划分”为由推诿;卢象升要整肃军纪,他以“地方安抚”为由阻挠。两人同在真定城,却形同水火,张其平深知卢象升主战立场与杨嗣昌的和谈主张相悖,便暗中迎合内阁之意,处处给卢象升制造障碍,妄图逼迫其妥协。

更让卢象升心力交瘁的,是地方官吏的集体抵制。真定府及周边州县的官员们,心中盘算的从不是如何退敌,而是如何避免自家治下的百姓“受供应之苦”。

在他们看来,卢象升的军队不过是过境的“客兵”,清军来去如风,若为了供应军队而耗尽地方财力,日后百姓流离失所,丢官罢职的是自己。

于是,从府尹到县令,一个个阳奉阴违,对卢象升的粮饷征集令置若罔闻。有的以“仓储空虚”为由推脱,有的干脆紧闭城门,拒绝军队入城筹措物资,更有甚者,暗中勾结乡绅,藏匿粮草,任由前线将士饥寒交迫。

卢象升也曾一次次放下督师的身段,亲赴各州县晓谕利害,言辞恳切地诉说前线的危急。

他告诉官吏们,“城破之日,玉石俱焚,今日之供应,实为保他日之安宁”,可这些话在地方官吏听来,不过是危言耸听的空话。他们只看到眼前的粮草损耗,看不到清军铁蹄下的家破人亡;只在乎自己的乌纱帽,不在乎国家的存亡。

卢象升奔走于风雪之中,甲胄上结满了冰碴,喉咙因反复劝说而沙哑,却始终换不来一丝一毫的粮饷支援。

他站在州县的衙门外,听着里面传来的丝竹之声,再想想军中将士的惨状,心中的悲凉与愤懑几乎将他淹没。谁能体会他的苦处?上有君命难违,下有将士嗷嗷待哺,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同僚掣肘,这位一心报国的忠臣,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

文士许德士在自己的《戎车日记》中对当时卢象升部的惨状有过真切记载:“人马骨立,弱者立而就死,强者铤而走险,皆不可知矣。七尺微躯,不敢自有”。短短数语,道尽了卢象升军队的绝境。

时值深冬,将士们大多还穿着单衣,破旧的衣衫根本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许多士兵的手脚都已冻裂,鲜血与冰雪凝结在一起,触目惊心。

粮食断绝已有多日,士兵们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身形消瘦得只剩皮包骨头,远远望去,如同行走的枯骨。

体力不支的士兵,常常走着走着便倒在雪地里,再也无法醒来;而那些尚存一丝气力的,也因饥饿与绝望濒临崩溃,有人开始抢夺百姓财物,有人甚至萌生了逃兵的念头。

卢象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每日巡查军营,亲手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将自己仅有的口粮分给身边的将士,可这些微薄的努力,在巨大的困境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

他常常深夜独自徘徊在营帐之外,仰天长叹,身为一军统帅,却无法让将士们吃饱穿暖,无法为他们提供应有的补给,这份愧疚与无力感,日夜啃噬着他的心。

他说“七尺微躯,不敢自有”,并非畏惧生死,而是深知自己肩负着万千将士的性命与北境的安危,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却又在现实的重压下,深感力不从心。

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并非不知卢象升军队的困境。作为内阁重臣,他对前线的粮饷匮乏情况早有耳闻,甚至也曾几次发文斥责真定府的地方官吏“玩忽职守,贻误军机”。

可这些斥责,终究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任何实际的强制措施。杨嗣昌内心深处,是倾向于与清军和谈,对卢象升的主战之举本就不以为然。

他担心一旦支持卢象升,会破坏和谈的可能,更害怕卢象升战功卓着,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对卢象升的困境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既不明确反对供应粮饷,也不积极协调解决,任由地方官吏拖延推诿。

杨嗣昌的冷漠,如同给卢象升的困境雪上加霜,让他彻底失去了从朝廷层面获得支援的希望。

就在卢象升苦苦支撑之际,军中又出现了令人发指的恶行。有文士发文记载:“兵士口口骄悍,倚敌剽掳,无所不至。及清兵已过,犹有兵人首、断其发以上功者,村墅大残”。这段记载背后,直指总兵王朴的卑劣行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