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学名张好古 > 第四九七章 兵临城下

学名张好古 第四九七章 兵临城下

作者:东溪听水夜半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6 07:14:35

鉴于情报,张好古决定,即日出发,目标澎湖,水师移驻澎湖,在澎湖设立临时中转站,李明忠带护**三千水师及山东水师负责辎重周转并守护澎湖,琳德裕带四千护**水师及浙江水师一部负责运粮事宜,拨付战舰三十艘,粮船五十艘。

护**一旅和护**水师主力连同作战,水师由鹿耳门逆流而上,护**负责登陆作战,水师陆战队协同。

福建水师负责封锁,监视马拉维方向援军,并击退或缠住援军。

剩余浙江水师,巡逻澎湖海域,负责外围警戒。

船队调遣需要时间,另外鹿耳门的大潮在每月十五,初一两天。张好古见计划也未曾外泄,便决定延后,也让五省水师多一点时间磨合,确定具体指挥权。

崇祯十一年正月月二十九日的台湾海峡,月光如水,海风轻拂。张好古站在旗舰甲板上,凝视着手中那份标注着特殊符号的潮汐表。这份由何斌秘密测绘的,又经过护**侦探反复测验过的水文资料显示,次日拂晓将迎来本月度最大的天文大潮。他的目光移向远处那条被荷兰人视为天险的鹿耳门水道——这条宽仅里许的狭窄航道,即将成为中**事史上最辉煌的战略突袭通道。张好古对天时地利的精准把握,又加上明军人数上的优势,不仅展现了传统军事智慧的精髓,更创造了一个跨越世纪的战术奇迹。

张好古选择崇祯十一年年农历正月(公历二月)出兵,是对自然规律与人类心理的绝妙利用。从气象学角度看,此时正值东北季风,风向有利于从金门直航台湾,却利于荷兰人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北上增援的航线。现代海洋气象数据显示,台湾海峡正月份出现6级以上大风的概率是很少的,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使明军获得了\"顺风而行\"的战略优势。

更深层的考量是农业生产周期。张好古将登陆时间精确安排在台湾南部稻作收获季之前,自己有粮,这既确保了军粮供应,又切断了荷兰人的粮食补给。荷兰史料记载,当明军登陆时,热兰遮城粮仓仅存三个月口粮,这一时间计算直接影响了后续围城战的走向。

最精妙的是对荷兰守军心理时钟的操控。郑成功特意选择在基督教安息日凌晨发起进攻。荷兰东印度公司《热兰遮城日志》记载,当晚\"多数军官参加酒会至深夜\",哨兵也比平日减少三成。当明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禾寮港时,荷兰人正沉浸在宗教节日的松懈中,这种对敌人心理弱点的精准打击,展现了张好古超凡的战场感知能力。

鹿耳门水道的选择,是军事地理学上的神来之笔。这条位于台江与外海之间的狭长水道,全长约六公里,最窄处仅有百丈,退潮时水深仅九尺。荷兰人基于日常观测,认定其无法通行明军的大型战船(吃水普遍在九尺以上),因而在此仅布置了四门小炮和三十名守军。

张好古却从何斌提供的潮汐数据中发现了破绽。根据崇祯九年到十年的秘密测量,鹿耳门在大潮时水深可达丈三,持续时间约两个时辰。更关键的是,正月三十日恰逢朔望大潮(月相为新月),潮差比平日高出四尺米。张好古经过精确计算,舰队通过所需时间,将登陆行动安排在凌晨丑时末至卯时这个潮位窗口期。

后世海洋学家复原发现,当日鹿耳门实际潮位达到丈三尺余,流速2.1节。明军舰队以单纵队形,首尾相连如长蛇般蜿蜒通过。当先导船遭遇荷兰哨兵询问时,精通荷兰语的何斌立即回应\"东印度公司商船\",这个精心设计的欺骗细节为后续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至日出时分,已有两万余名士兵、二百余艘战船完成登陆,而荷兰人的防御炮台还在沉睡中。

张好古构建的欺骗体系,堪称前现代战争中的\"面具舞会\"。他首先在厦门一带大张旗鼓操练水师,制造下南洋的假象;同时派使者向马尼拉的西班牙人示好,暗示有意联合对抗荷兰。这些动作通过商人、渔民等渠道自然流入荷兰情报网络。荷兰总督揆一在崇祯年底的信中仍坚信:\"明军的目标绝不是台湾,或许是南洋的某个海盗据点。\"

登陆前三天,张好古还实施了精彩的\"灯光欺骗\"。他命令部分战船在澎湖列岛点燃加倍数量的灯火,制造主力仍在休整的假象,同时真正的主力舰队借着夜色掩护悄然南下。这种战术与后世诺曼底登陆前盟军的\"虚设军营\"如出一辙,却早了近三百年。

张好古的时空战略,本质上是将《易经》\"时中\"思想与《孙子兵法》\"九地\"理论完美融合的产物。他不仅考虑天文气象等自然时间(天时),还计算了农业生产、宗教习俗等人文时间(人和);既利用了地形地貌的静态空间(地利),又创造了情报迷雾的动态空间(神助)。这种多维度的战略思维,在任何时代都具启示意义。

当旭日东升,明军旗帜在禾寮港迎风飘扬时,这场精心设计的时空魔术达到了**。荷兰史料记载,普罗民遮城守军看到海上突然出现的数百艘战船时,第一反应是\"上帝抛弃了我们\"。这种心理震撼产生的战略效果,远超单纯的军事打击。张好古用天时地利编织的战略罗网证明:真正的名将不仅会打仗,更懂得如何让时空为自己所用。在这片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海域上,他书写的不只是军事传奇,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气的永恒史诗。

晨曦初露,郑成功站在旗舰的甲板上,凝视着刚刚占领的滩头阵地。在他身后,四百艘战船如巨兽般蛰伏在海面上;面前,数千名精锐士兵正在迅速构筑防御工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登陆作战,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立体联合作战行动,一场将在中**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张好古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构建了一个严密的作战体系,将陆海协同、心理战术和围困完美结合,最终完成了收复台湾的伟业。

?登陆作战的闪电行动?展现了护**惊人的执行力。正月三十成功通过鹿耳门水道后,郑军立即展开多点登陆。精锐部队在禾寮港抢滩,迅速建立纵深达三里的滩头阵地。与此同时,另一支奇兵从侧翼迂回,切断了普罗民遮城与热兰遮城之间的陆路联系。张好古亲自督战,命令士兵在登陆后六小时内完成防御工事的构筑,包括挖掘战壕、设置鹿砦和架设简易炮台。这种高效的登陆作战,比二战中着名的诺曼底登陆早了近三百年,其组织之严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台江海权的绝对掌控?是这场战役的关键转折。张好古深知制海权的重要性,命令水师主力封锁台江内海。数十艘装备重炮的赶缯船呈半月形阵列,彻底切断了荷兰两大要塞之间的水上联系。更有意思的是,明军还有郑芝龙带领的福建水师战船组成机动舰队,在台湾周边海域巡逻,拦截任何可能的荷兰援军。这种立体化的海上封锁,使荷兰人完全丧失了海上机动能力。据荷兰史料记载,被困在热兰遮城的士兵曾绝望地写道:\"中国人的船只像海上的城墙,我们连一条舢板都无法突破。\"

?心理战术的精妙运用?加速了普罗民遮城的陷落。在包围普罗民遮城后,张好古并未急于强攻,而是采用了中国古代兵法中\"攻心为上\"的策略。白天,明军士兵在城外焚烧湿稻草,制造遮天蔽日的浓烟;夜晚,则擂鼓呐喊,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更绝妙的是,郑成功命令士兵挖掘地道,故意让荷兰守军听到挖掘声,却不急于进攻。这种虚实结合的心理战持续了五天,最终彻底瓦解了守军的斗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