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学名张好古 > 第四四九章 风流倜傥陈子龙

学名张好古 第四四九章 风流倜傥陈子龙

作者:东溪听水夜半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4 13:44:16

崇祯八年的春天,柳如是和陈子龙有了一段短暂的同居时光。他们一同居住在南楼,这段时间里,两人不仅在情感上更加亲密,还在文学创作上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他们共同编订了《幽兰草》,并对传统的词牌《踏莎行》进行了创新,将其改编成了男女对答的形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唱和体例。

夏,陈子龙正妻张氏携家族长辈强行介入,迫使柳如是搬离南楼。分离后,陈子龙在《江城子·病起春尽》中以"晓云空"(柳如是别名阿云)隐喻思念,而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中"待约个梅魂"则暗指未能兑现的婚约。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关系终结后仍在文人圈引发余波:崇祯十年,李雯书信提及江南士林仍在议论陈柳往事,反映出名士与歌妓交往引发的持久社会争议。

柳如是最后嫁给了钱谦益,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可以说是同时期的巅峰人物,先后嫁过两个大学士,也就是所谓宰相级的人物。

闲话说过,再回到正题。

陈子龙此番前来,正是受了柳如是的委托,想要询问方以智是否能够帮忙找到一个合适的好地方。陈子龙深知,好地方往往都被官府所掌控,这似乎是自古以来的惯例。

当陈子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道出后,方以智嘴角微扬,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他的目光缓缓转向了张好古,似乎对张好古的反应早已了然于心。

毕竟,方以智心里清楚,这种事情对于张好古来说,几乎是没有拒绝的理由。更何况,这并不是什么违背原则的事情。

张好古和陈子龙之间的私人交情相当不错。陈子龙对徐光启更是执弟子之礼,在京城时,他时常前往探望徐老。虽然徐光启并未公开收陈子龙为弟子,但在日常相处中,徐光启也会传授一些学问给陈子龙,尤其是在农学方面,陈子龙更是深得徐光启的真传。

当然,陈子龙此举或许也有一些私心,想要借此攀附权贵。然而,徐光启并未给予陈子龙太多实际的利益,反而是陈子龙经常购买礼物去看望徐老。

值得一提的是,陈子龙和徐光启还是同乡,两人的家乡距离并不遥远。陈子龙为人豪爽仗义,在朋友圈中颇受好评。

此外,陈子龙还曾协助张好古编纂《崇祯字典》。尽管陈子龙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名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好古确实欠他一个人情。毕竟,在最初的时候,陈子龙可是全心全意地帮助张好古,谁能预料到日后会发生什么呢?单就那份热情而言,张好古自然也愿意与陈子龙结交。

更何况,张好古对陈子龙的一生了如指掌。陈子龙最终选择投河自尽,这无疑是给众多士大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无论人们如何评价他的行为,是愚忠也好,是民族脊梁也罢,陈子龙在民族大义面前的表现都是值得人们推崇的。

陈子龙作为明末清初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人物,其人格特质可以从矛盾性和时代性的角度进行重新解读。而站在张好古的立场来看,陈子龙的形象无疑更加立体和丰满。

陈子龙,这位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的士大夫,内心怀揣着“致君尧舜”的儒家理想,渴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然而,他却深陷晚明党争的旋涡之中,无法自拔。

在任职绍兴推官期间,陈子龙目睹了官场的种种积弊,决心进行改革。他勇敢地挑战那些既得利益集团,试图打破旧有的体制,推行新的政策。然而,他的努力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和排挤。那些权贵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特权,对陈子龙的改革举措进行了无情的打压。

这种政治理想与官场现实之间的冲突,让陈子龙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他逐渐认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下,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最终,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极端的道路——武装抗清。

陈子龙与名妓柳如是的恋情,更是展现了他反传统的一面。他们公然同居,毫不顾忌社会的舆论和道德规范。陈子龙还资助柳如是出版女性着作,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对士大夫阶层伦理底线的一种挑战。

然而,尽管陈子龙有着如此前卫的思想和行为,他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面对社会的压力,他不得不与柳如是分手,这也折射出个人情感在时代局限下的妥协性。

陈子龙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开创了云间词派,对词风进行了革新。然而,在他的文学理论中,仍然严格遵循着“诗教”的传统。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教化的功能,要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在编纂《皇明经世文编》时,陈子龙的这种文化守成与有限开放的特质表现得尤为明显。他既收录了徐光启等改革派的西学文章,展示了对新知识的一定接纳,同时又坚决排斥李贽的“异端”思想,坚守着传统的文化观念。

陈子龙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的经历和思想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既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儒家士大夫,又是一个敢于挑战传统的叛逆者;既是一个文学创新者,又是一个文化守成者。这种矛盾使他成为了研究明清性别观念转型的典型个案,为我们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投水自尽常被简化为"忠君"符号,实则包含更复杂的心理动因:既有对汉族文化沦亡的绝望,也隐含知识分子在政权更迭中身份认同的困境。同时期钱谦益等降清文人的存在,更凸显其选择的历史偶然性。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徐光启去世时,家人都在上海,而当时陈子龙正在北京,徐光启正是陈子龙含殓的,这是真实的历史。张好古是小说人物,各位别当真。)

喜欢学名张好古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学名张好古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