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安石主导的变法运动我们已经用了好些个章节来加以描述,现在让我们试着抛开一切的纷争来冷静一下。
各类史书以及后世的诸多历史学者在描述王安石变法时期的种种故事时总是给人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也总是很粗暴将这归纳为变法派和保守派在进行着一场惨烈的政治厮杀,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在这个时候按下暂停键并试图冷静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理清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人到底是在因为什么而发生了争斗?答案很简单,那就是——钱财和利益。
无论是推出了哪一项新法,王安石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为国生财。生财的目的又是什么?为了强国,为了实现赵顼和王安石所共有的那个壮丽的梦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现民族和国家的伟大复兴。这个梦想也是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更是太宗皇帝赵光义的,而实现这个梦想的首要前提就是富国。
关于王安石截止到目前为止所推出的几项新法,我们这里可以举一个很形象又简单的例子和比喻:一个菜园子里种满了韭菜,而这些韭菜之前大多数都是由官僚、地主和商人阶级来收割,然后便放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可王安石这时候却以一国宰相的身份举着一把上面绑了根红绳的镰刀进了菜园子,他说这些韭菜从此将由他一人收割并上交国家。鉴于这根红绳子的巨大震慑和威慑力,旁边的人都不敢动,可当他们看到王安石连一根韭菜也不给留下来时,大地主、大商人和大官僚们坐不住了。他们举起镰刀想要干掉王安石,旁观的人也纷纷指责王安石做得太过分了。面对指责,王安石大怒,于是他将这些人统统砍翻在地,而他也由此成了为千夫所指的公敌。
以上便是到目前为止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情节和内容。关于王安石所主导的这场变法,无论是当时还后世,在这将近千年时间里一直都对此争议不断,反对派认为王安石是祸国殃民扰乱纲常的奸佞,支持者们则将王安石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加以尊崇,这其中到底谁是谁非呢?所谓正邪又究竟如何辨别和区分呢?
关于王安石这个人,相信通过我这么久以来的讲述,我们对其心性和脾性都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他品德高洁但却不是那种很传统的谦谦君子,君子容人且善于度己,而王安石嫉恶如仇又不屑于同世俗合流,他品性孤傲且性情倔强,但他同时又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其所作所为皆欲行大道而屏流俗。说得直白一点,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他所认定的东西往往不可撼动和改变。一言以蔽之,他很刚,宁折不屈,他是一把锋锐难当的利刃。我个人甚至认为,如果他能有诸葛亮在蜀汉国内那般之高的威望,那么他的历史成就和声名绝对不会在诸葛亮之下。
遗憾的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王安石毕竟不是诸葛亮,韩琦、富弼、文彦博、司马光、苏轼,这些人无一不是当时的政坛和思想以及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有他们的存在且是以反对派的身份存在,那么王安石以及他的新法就注定了会如巨舟行于浅滩。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王安石有诸葛亮那般的政治环境,如果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以及苏轼能够站到王安石的身后,那么宋朝的历史面貌必然是另一番景象,这艘巨轮也必将乘风破浪无所阻挡。反之,当这些人选择了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那么王安石和新法的命运就只能是举步维艰,他每前进一步都如是在逆水行舟。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王安石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和新法的命运。相信诸如韩琦、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对王安石的那番评价会让很多王安石的拥趸们感到不爽乃至是愤怒,他们说以王安石的才能当个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如果要让他掌理国家政务势必生乱。起初我个人也对这话感到愤怒,可这话其实一点也没错。仔细品味,这种说辞其实并没有否定王安石有治国之能,所谓的生乱也不是说他会把国家搞得天下大乱,而是说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做一名太平时期的国之宰相。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王安石是一剂猛药,但现在的宋朝不是乱世,乱世当需猛药,而太平之世如果用猛药就会上吐下泻,搞不好还会鸡飞蛋打满地鸡毛。王安石到底是不是一剂猛药?相信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一说,宋朝此时立国百余年,宰相里面强如赵普、寇准、吕夷简,可这些人有谁比王安石还要生猛以至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将所有敢于反对和质疑他的人统统清理出京?虽然史书说他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言官几乎一网打尽有些夸张,但事实就是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宋朝的宰相在贬黜言官的时候能够像他这般凶狠异常(请原谅我用了凶狠这个词)。
太平之世,凡为良相者必能容于人,必能团结大多数的官员,也就是领袖群臣,可王安石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的性格使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王安石不是宰相且不认同当朝宰相的执政理念,那么以他的性格他会请辞外放或是干脆闭嘴。基于此理,在他看来,既然我现在是执政之宰相,那么你既然不能与我同道就应该离开,或者是我请你离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