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2章 含笑九泉

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12章 含笑九泉

作者:海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31 10:22:37

在给自己的生父和生母提升了名分和地位之后,赵曙如释重负,这感觉如是他完成了一项此生最为重要的人生使命。他本就不是一个生而就被赋予了天命的天子,如果不是在后天环境里遭遇了太多的偶然和意外,他这个天子根本无从而来。况且,我们平心而论,在赵曙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他有丝毫的想要廓清环宇继而扬威四海的凌云壮志,他的本质就是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天能过好小日子就心满意足的主儿。

看看登基的这两年他都做了些什么?起初的时候因为突然成了皇帝而感觉人生的大落大起实在是太刺激以至于承受不起而精神失常,等到神智恢复正常之后又因为自己名义上的母亲曹太后不把亲政大权交给他而窝在寝宫里生闷气并口出怨言,等到自己终于大权在握之后就开始给子女和亲戚们谋取各种利益和福利,再接着就是整治那些被他所怀疑和猜忌臣子和奴才,最后便是尽一个儿子的本分——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给自己已经逝去的亲生父母争一个死后的尊荣。做皇帝能做得如此平民化也着实少见,可赵曙显然忘记了他的身份——他不是平民,甚至不是什么王爷,而是身系天下百姓安危和社稷兴亡的天子!

在这一点上,赵曙与他的长子赵顼可谓是截然不同,当然这也是拜二人不同人生境遇所赐。在一个人开始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产生冒险精神的年岁里,在一个人开始立志的懵懂岁月开始之时,赵顼的身份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巨变——突然间他的父亲成了北宋帝国的储君,而他则是这位储君的嫡长子。这意味什么?如果你要让当时的赵顼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连他自己也未必能够说得清楚,对这一切他都是懵懂且又晦涩的。

作为赵光义的后世子孙,童年时期的赵顼当然也很早就听说了自己的祖宗如何的英明神武,当然也知道赵光义在攀登千古一帝的道路上有过怎样的心酸和屈辱,但与大多数的赵氏子孙所不同的是,赵顼并没有把赵光义的那些心酸和屈辱只当成了一个故事,小小年纪的他所感受到的是与赵光义等同身受的耻辱。

辽国和西夏,这便是宋朝所有外辱的来源。从赵光义到赵恒再到赵祯,将近百年的历史里,这份屈辱一直存在,于是史书上这便有了关于童年赵顼的那一段赞美之词: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立志雪数世之耻。到了少年时期,赵顼更豪情不减: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这就是说,少年时期的赵顼便立志于要让宋朝威服辽国和西夏,要完成赵光义毕其一生也没能完成的事业。

当赵曙被仁宗皇帝以皇嗣(储君)的身份抬入宫中时,当时的赵顼已经是一个快满十五岁的翩翩公子,而很快他就因为仁宗皇帝的驾崩而成为了北宋帝国新任皇帝的皇嫡长子。在史料的记载里,这位北宋未来的国君在其年少之时不但勤学好问而且待人接物无不极尽礼数。他的好学达到了废而忘食的地步,而他的礼数也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他对自己老师的尊崇上面,这个少年对自己外在的言行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和标准,以至于天气再热也绝对衣冠整齐且不做浮躁之态,而在孝道上他把曹太后可谓是当成了自己的亲奶奶在敬养伺奉,在这方面他甩出他老爹好几条街。

当然,有一点也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这位年轻但却很早就立下大志的皇子在诸子百家中独独钟情于法家的理论学说,尤其对法学家韩非子膜拜不已,而诸如管仲、商鞅和吴起更是被他时常挂在嘴边。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赵顼为何会对王安石仰慕不已并在其后对力主变法的王安石一见如故。

这便是在被正式确立为皇储之前的赵顼,一个志在有朝一日能够君临天下继而让大宋帝国威服四海的热血少年。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我不知道负责编撰和审核教材的人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立场和角度去考量的,总之呈现在课本上的那个宋神宗被只言片语地描绘成了一个志大才疏且又总是在国政大计上左右摇摆的平庸之辈,是一个不能坚定自己的心性最终把宋朝害得满目疮痍的无能之辈,是一个好高骛远又无法承受惨痛失败的怯懦之辈。或许我的这个概括有些偏激了一些,但历史教材想要灌输给当代青少年的印象就是宋神宗不是一个有为之君,他对宋朝的破坏远大于贡献。这种认知和看法与后来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保守派)如出一辙,简直就是一个娘胎里生的。

不过,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记录神宗皇帝生平的《神宗实录》几经修改最终就是由反对变法的旧党分子修订而成的,甚至《宋史》也是由那些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的宋朝理学弟子所修撰的。在这些所谓的公正客观的史官笔下,宋神宗和王安石能够善终已经是他们大发慈悲了,而其他的变法派(新党)成员则没那么幸运,诸如章惇和吕惠卿等人更是被他们的史笔给牢牢地钉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真正的神宗皇帝是个什么样子?前后共计十八年的神宗朝又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那些所谓的忠臣和奸臣又有着怎样的一副面容?这些都在我们即将展开的故事里逐一呈现。

当然,现在的宋朝还并未进入神宗时代,属于赵曙的时代虽然短暂,但毕竟赵曙这时候还没有到谢幕的时候。这一年的赵曙年仅三十四岁,这个年龄无论怎么看都正值一个男人的大好年华,而赵曙在忙活完自己手头上以及家里边的这些紧要家务事后也似乎做好了要大干一场的准备。

赵曙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所干的事以及这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在很大程度上都深远地影响了往后的历史,我们首先从第一件事说起。

这年二月,不久前才从陕西凤翔被调入京城担任“判登闻鼓院”的苏轼突然接到了一份通知要他去参加馆阁官员的选拔考试。这可是很多年轻官员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毕竟这馆阁官员可是通往学士院乃至是东西两府的必经之阶梯。这一年的苏轼刚满二十九岁,对一个男人来说这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而且通过制科考试以及在凤翔的三年历练,苏轼无论是在个人名望还是官场的资历与见识上都做好了腾飞的准备。恰好就在此时,好运再次降临在了他的头上,但苏轼不知道的是他能这么一路顺风顺水在很大程度上与赵曙对他的赏识很有关系。

作为北宋制科考试的第一个获评三等的“百年制科第一人”,苏轼的名头早已名满天下,但此时的苏轼并不是后来的苏东坡,他在书法、绘画、诗词上面的造诣也远未到其巅峰状态。然而,即便只是凭借自己的博闻强记和能言善赋,苏轼就足以在此时的北宋文坛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毫不夸张地说,当初凭借《三重门》而正式出道的韩寒都未必能火得过这时候的苏轼。重点是,苏轼可不是什么专职或专栏作家,人家是有正经工作的国家公务员,而且还是常务副市长级别的高官(签判凤翔府)。

赵曙的儿子赵顼此时对远在江南守丧的王安石仰慕不已但却难得相见,而登基之前的赵曙同样有一个让自己仰慕已久的人,这人正是苏轼。于是乎,当苏轼在凤翔府干满三年的任期后就火速地被调入京城成了一名京官,而赵曙觉得这还不足以配得上苏轼的大才,他想直接将苏轼连升数级提到学士院里去任职。也就是说,苏轼至少也将是一名知制诰。

这玩笑可就有点开得太大了,苏轼确实有才,可他在王安石面前还是得自认小弟,但王安石奋斗了十多年也不过才是一名知制诰,连翰林学士都还没捞着,你苏轼凭什么就能一步登天成为学士官?他可是连馆阁都没进过,这在今后指定会被人在背后嚼舌根,就连苏轼本人估计也会对此受宠若惊不敢接受。

韩琦听到赵曙说这话也是差点被口水给呛死,他对赵曙说道:“陛下,苏轼这人确实很有才,可他现在还需要培养和锻炼,他日朝廷自会对其有大用。你如果这会儿突然把他提升得这么快,那这对于苏轼来说反而未必是什么好事。”

赵曙略微沉思觉得韩琦这话并非毫无道理,他转而又说道:“那就让他来给朕修起居注,如何?”

韩琦还是摇头,回道:“这起居注与知制诰也没什么区别,而且连房舍都是紧挨着学士院。陛下如果真想与苏轼亲近就在馆阁里面为他安排一个职务,但苏轼还是得通过馆阁官员的选拔考试才行。”

赵曙对此大笑不止,他问韩琦:“以苏轼之才还需要考试吗?这对苏轼来说完全就是多此一举嘛!”

赵曙的意思就是苏轼可以免试直接到馆阁来任职,但韩琦坚持要考试,因为这是朝廷最基本的规矩(除了韩琦自己,朝廷的这些规矩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

于是,苏轼这才收到了让他去考试的通知,而一切也如赵曙所言的那样,这种考试对苏轼来说实乃小菜一碟,苏轼随即也由殿中丞被提拔为直史馆。当欧阳修亲自前来给苏轼报喜时,他也把赵曙和韩琦之间的对话说给了苏轼听,在感激赵曙如此赏识自己的同时,苏轼对韩琦也毫无半点埋怨,他反而觉得韩琦做得很对,他说:“这个韩相公看起来好像是有点见不得我,但实际上我觉得他这样做其实也是对我的一种爱护和保护!”(这话得用四川话读出来才有意境。)

当然,欧阳修此次造访苏家并非专为苏轼道喜,他此行的另一个目的便是来探望近日身体突然抱恙的苏洵。苏老爹这年即将年满五十七岁,在古代这已经算是高龄,尽管古代社会也有**十岁的老寿星,但那毕竟是少数。

很遗憾,这里必须要说的是,两个月后苏洵最终还是带着对这尘世的诸多眷恋无奈地作别而去。苏洵带病完成了《太常因革礼》的编修,而还没等到他向朝廷奏明此事他就走了,赵曙为此而下令赐苏家银百两、绢百匹以示哀悼。身为苏家长子的苏轼拒赐,他倒是希望朝廷能够给苏洵追赠官职,毕竟苏洵在逝世之时仅仅只是一个县主簿兼太常礼院编纂礼书。于是,苏洵被追赠为光禄寺丞,而且朝廷还特命相关部门出官船护送苏洵的遗体归葬蜀川眉州。

随着苏洵的离世,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不得不扶棺回乡并为父守丧三年。当年科考中第之后,苏氏兄弟因为母亲过世而回乡守丧三年,如今正当苏轼的人生即将腾飞之时他又得再次为父守丧三年。从步入仕途再到而立之年的十年时间里,苏轼有六年时间都在守丧,这对苏轼的仕途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对苏轼本人以及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事业而言却是件“幸事”。我们这里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六年时间的沉淀和积累,那么苏轼未必会成为后来的那个千年一遇文化奇才——苏东坡。这一切只能说是历史选择了让苏轼成为苏东坡,而非为宋朝再添一个官场上的韩琦——所谓的北宋一代名臣。

苏洵走了,或许在临终之时他会为自己的人生感到有一丝的遗憾,毕竟他曾经那么地渴望能够步入仕途并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可他至死也没能通过科考这一关。不过,如果他在泉下有知,那么他定会欣然而笑,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将会弥补他此生的所有遗憾:次子苏辙后来官至尚书左丞(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替他实现了政治抱负,长子苏轼成为了名满天下并光耀千年的苏东坡,更是成为了华夏历史上千年难得一出的集诗词、散文、书画、书法于一身的文学和文化宗师。

有子如此,夫复何憾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