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16章 青年才俊

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116章 青年才俊

作者:海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01 12:39:04

时间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公元1042年的尾声,有一个人的政治生命乃至于他的整个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帝国宰相吕夷简。

当年吕夷简的大伯父吕蒙正之所以请辞养老的原因就是“风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风,而这个病似乎是老吕家的家族病。吕夷简在这年冬天的某次朝会上当众出了一次洋相,别的大臣都是三拜而起,而吕夷简突然脑子犯糊涂,他只是拜了两次就站起身来。

众人都齐刷刷地跪拜于地而自己却直挺挺地站着,直到这时候吕夷简才回过神,他再又慌忙地跪拜在地,大殿上顿时一阵唏嘘之声。那些早就等着看吕夷简笑话的人更是忍不住地偷笑起来,言官张纮更是在私下里对同僚幸灾乐祸地说道:“这是老天爷在追吕夷简的魂,相信这个老家伙很快就要死了!”

承蒙张纮的“吉言”,吕夷简在十多天后果然就风疾发作(手脚不听使唤),他也因此而无法去中书省里上班。赵祯得知此事后忧心忡忡,他以手诏拜吕夷简为司空、平章军国重事,为了避免吕夷简太过操劳,赵祯还特别恩准他病情减轻之后可每隔三五日上一次班。

请注意吕夷简的这个“平章军国重事”的头衔,这可不是什么宰相,而是所有军国大事都由他一人打理。在这之前,为了方便统筹管理战争期间的一切事务,吕夷简已经以宰相之职兼任枢密使,说得再详细一点,他不但是宰相,也是枢密使,军政大权都系于他一人之手。这已经不是什么宰相了,而是丞相。当初,赵祯给他的官衔是“平章事兼判枢密院”,但这个“判”字意味着吕夷简可以在枢密院建一言堂,在言官的强烈反对下,赵祯最后只好让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任枢密使。也就是说,军国大事以后还得是大家商量着来。

赵祯这次对吕夷简的加官让其在个人权力上攀上了宋朝大臣的巅峰,可皇帝敢给吕夷简却不敢要。为何?避嫌!

面对赵祯给自己的巨大权力和恩遇,吕夷简立马上表请辞,他要不这样做,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以欧阳修等人为首的那些君子们对他的群起而攻之:宰相大人,请注意你的吃相。陛下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你知不知道做人应该谦虚?应该礼让?你什么都敢要,哪天陛下把龙椅送给你,你是不是也敢要?更何况,你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是半个废人了,你这样还有脸继续掌理朝政吗?人活一张脸,你如果要脸的话赶紧请辞吧!

吕夷简将赵祯给他的那些封赏和恩遇请辞之后,赵祯又把自己的“龙须”给剪了一撮下来,然后命人拿给吕夷简去熬药。这事如今看来是恶搞,但在当时堪称皇恩浩荡,宋朝立国以来吕夷简是第一个享受到如此大恩的朝臣。此外,面对吕夷简的这个日益严重的病情,赵祯也不得不开始做最坏的打算,他当然希望吕夷简能够痊愈,可如果吕夷简好不起来或是哪天突然蹬腿走人,那么帝国的管事人又该去找谁呢?

这个问题赵祯自己不会去想,他直接派人过来问吕夷简,希望吕夷简能够给他推荐几个人以备将来充任两府宰执,赵祯对吕夷简的信任和倚重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吕夷简都向赵祯举荐了谁,这个我们现在不说,但后面新一任两府重臣闪亮登场时我们将会知道答案是什么。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在老宰相吕夷简已渐力不支之时,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这些帝国未来的宰执大臣已经在幕后做好了接班的准备,而后来接替他们这些人执掌国之大政的年轻一代此时也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让我们暂时抛开那些让人感到烦懑和压抑的政治局势和国家现状,我们现在来聊一聊发生在这个公元1042年的另一件大事——科举。

北宋庆历二年的这次科举考试绝对可以在北宋的科举史上永垂后世,因为这次科考的前四名里出了三位宰相,而唯独那位状元郎却没能当成宰相,原因则是因为他没过多久就英年早逝。但是,这次科考能够名垂青史的最大原因却并不是因为这里面出了几个宰相,而是因为在这次科考里获得二甲第一名的那个人在历史上实在是太过声名显赫。当然,此人也是争议不断。

此人何许人也?揭开这个谜底之前,请允许我吟咏一句他所写下的那一句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没错,王安石!

作为北宋的又一个堪称神童的人物,王安石早年时期就酷爱读书且天生就有过目不忘的神奇本领,写起文章来更是提笔而成。得益于自己有一个四处为官的父亲,王安石早年跟着自己的老爹走南闯北见识颇丰,他对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也是由此有了一个最为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这段时期的经历对王安石后来锐意改革可谓是有着很大的直接影响。

不过,我们现在说这个事还言时为早,少年时期乃至是青年时期的王安石一点也不愤青,更是对政治和当官这种事不怎么上心。作为后来的一代崇慕佛学的文学和思想大儒,王安石的理想人设应该就是无拘无束的潇洒公子哥,但奈何命运的齿轮终究还是将他推向了历史和政治的浪口风尖。

未来的王相公在这一年刚好二十一岁,但他早在五年前就已经随父进入开封并与后来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结成了好友,这五年里王安石借由他的诗词和文章早已在京城的学子和士大夫群体里声名鹊起,就连一代文学泰斗和宗师欧阳修也对这个后辈的才华是赞不绝口,要是欧阳修有女儿估计他也会像当朝宰相晏殊那样把王安石给内定为了自己的女婿。

当然,这里不是说晏殊是王安石的老丈人,而是晏殊把自己的女儿都许给了他眼中的超级潜力股。

既然说到晏殊嫁女儿,那么就要说一下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谁,一个是富弼,这是未来的大宋宰相,一个是杨察,这是未来的大宋开封知府、御史中丞和三司使。两个女婿一个是总理,一个是司法部长和财务总长,晏殊看人的眼光不可谓不毒。

我们之所以要提这个事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一年把王安石的状元头衔给抢了过去的人正是晏殊的这个女婿杨察的亲弟弟——杨寘(zhi)。

杨寘能当状元还得感谢宋仁宗赵祯,这一次科举最后由考官们所提名的状元本来就是王安石,但当王安石的考卷呈给赵祯时,赵祯对里面的一句话感到很是不爽,那句话是“孺子其朋”。王安石在文章里说皇帝应该和臣子们像好朋友那样和谐相处,这让赵祯觉得很是大逆不道,于是他说有这种思想的人绝不可成状元,王安石的状元梦就此破碎。

因为考官们提名的榜眼和探花人选当时已经有了官职,大宋科考有一个内定的潜规则,那就是“锁厅人”参加科考不能被录为状元,所以本来是第四名的杨寘就顺位成为了这次科考的状元,而王安石则直接被降为了第四名——二甲第一。

那么,这次科考榜眼和探花又是谁呢?答案是王珪和韩绛,这两人后来也都在王安石之后相继平时成为了大宋的宰相,二人之中需要着重提到的是这个王珪。

王珪(公元1019年—1085年 ),字禹玉,北宋名相、着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说来此人还是已故皇太后刘娥的小老乡。无需讳言的是,王珪的名气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大,但他的后人里面有两个人在后世乃至是如今也都是大名鼎鼎,几乎是人尽皆知,而且这两人还都是女人。她俩一个是王珪的外孙女李清照,另一个则是王珪第四个儿子王仲岏(wán)的女儿王氏。

李清照的大名就不必说了,她的这个表亲姊妹王氏又是谁呢?只要把她的老公抬出来,我们就会瞬间倒抽一口凉气,此女子老公的大名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秦桧!

没错,这里的这个秦桧就是你想的那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