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2章 君子权变

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2章 君子权变

作者:海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19:28:07

接下来我想提到一个人——这人就是此时的宋朝宰相薛居正,但在说这个人之前我还想对另一个人进行一番长篇大论,而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冯道。

本来我是不打算说冯道这个人的,因为在宋朝建立之前他就已经死了,因而他的人生故事与宋朝确实没有多大的关联。不过,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个由武人们主宰天下的历史时期文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法则,同时也是为了稍微补充一下宋朝建立之前的五代史,我觉得在这里非常有必要细说一下这个堪称五代时期的活化石同时也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活得最成功的人。

通过展现冯道的生平,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为什么在赵匡胤死后他的宰相薛居正和沈义伦等帝国大佬们会立马拜倒在赵光义的脚下,他们又是为什么没有去给赵匡胤的儿子们争取一下皇位的继承权。因为这里面有一股长达数十年甚至可以说是百余年之久的风气,那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如何在武人主导的乱世里安身立命的风气。

冯道(公元882年—公元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人(今河北交河)。

史称冯道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正所谓学而优则仕,作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冯道最后还是选择了入仕为官,而他的第一任老板就是时为幽州节度使的刘守光。这时候的刘守光已经把自己的老爹刘仁恭给囚禁起来了并把持了老爹手中的权柄,也不知道冯道是受人举荐还是刘守光自己觉得他这个人很有才,总之冯道成了刘守光的私人秘书。这个时候的冯道也就是二十八岁左右,如此年纪就当了封疆大吏的私人秘书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刘守光这个人的人品很有问题,他当初因为跟自己老爹的小妾通奸被其父刘仁恭痛打了一顿,然后就被赶出幽州到别的地方去当官了。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刘仁恭的一时心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趁着刘仁恭领兵在外,刘守光领兵占据了幽州,最后还把前来找他算账的老爹给擒获了,再后来他的大哥刘守文带着从契丹那边借来的援兵前来找他算账。刘守光手底下这帮人当然不是契丹铁骑的对手,可就在刘守光眼看就要兵败身死的关键时刻,作为兄长的刘守文却开始作死了。他于两军交锋间单骑出阵,大叫道:“哎呀,各位契丹大兄弟,你们千万不要杀了我的弟弟刘守光,他可是我的亲弟弟呀!”

也不知道刘守文是真心如此还是他有意要羞辱一番刘守光,可就在他这一通大叫之后,刘守光手下的一员大将猛冲过来把刘守文给生擒了。眼瞅着老大被活捉了,刘守文手下的喽啰们以及他请来的契丹援兵纷纷作鸟兽散,刘守光趁势绝地反击并就此这般平定了“内乱”。此战过后,刘守光这下可就算是把屁股下面的这把椅子给彻底坐稳了。

插一句嘴,刘守文是个糊涂蛋,但他的孙辈里却出了个人才,这人就是北宋名将刘光义。此人正是那位北宋平定后蜀时率领大军走水路入蜀的东路军主帅,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他因为避讳而被改名为刘廷让。

我们再把视线转回。

刘守光可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主儿,这个人的野心非常大。当朱温这个大魔头废唐称帝后,各地的节度使大人自然是群情激愤,但这帮人一边对朱温骂骂咧咧一边其实也都在干着跟朱温一样的事。既然你朱温这个大老粗也敢称帝,那么各地拥兵自重的军阀也就不用再立牌坊了,他们纷纷在当地自立为王,刘守光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唐朝灭亡后的第四年,刘守光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他在幽州建立了所谓的“燕国”,他自然就是燕国的开国皇帝,这下他可就把当时的另一个猛男给惹火了——李存勖。本来刘守光的老爹刘仁恭就跟李存勖的老爹李克用有大仇,李克用临终前给了他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这三支箭分别代表着他的三个仇人:忘恩负义的朱温、反复无常的刘仁恭、背信弃义的耶律阿保机。李克用让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干掉这三个人,如此他才能在地下安息。

闻听刘守光称帝一事,一向以唐朝节度使和李唐皇室成员自居的李存勖决定干掉刘守光。他联合了刘守光治下的定州驻军准备攻击幽州,刘守光得知此事后便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兵定州先干掉定州的叛军,而且他还要“御驾亲征”。他为此向手下的臣僚征求意见,这时候冯道就站了出来。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说说冯道的理想和抱负。这时候的冯道二十九岁,这正是一个男人风华正茂的年纪。作为一个儒家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辅助明君开创一代盛世,这些都是传统儒生的理想人生,冯道也不例外,更要命的是他觉得自己应该且能够做一个忠臣和正臣。于是,面对当下险恶的局势,冯道劝刘守光不要发兵定州更不可“御驾亲征”。史书没有对这段历史作具体的交代和记录,反正结果就是刘守光被冯道的这一番劝谏惹得勃然大怒,其程度严重到了他当即就被刘守光打入了死牢等候问斩。

我们可以想象冯道当时都干了什么说了什么。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一个以正臣自居且以此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人,作为一个深知时势的人,冯道自然知道李存勖是什么样的狠角色,他也知道刘守光如果亲征可能会造成的恶果。这一天他定然是对刘守光进行了死谏且出口多有不敬,但很遗憾的是,刘守光可不是李世民那样的一个能够听进去逆耳之言的君王。

诚然,冯道是刘守光的私人秘书,而且刘守光对他的才华很是欣赏,但在大军即将开拔之际他却给刘守光的头上泼了冷水,还让刘守光在众人面前丢了颜面,这是刘守光怎么也没法接受的。他可是一个发起狠来连自己的老爹和大哥都可以视若无物的人渣,冯道这么一个小秘书又有什么杀不得的呢?

就这样,冯道被扔进了死牢并等着被砍头。你能想象此时的冯道是什么心境吗?如果你是一个或者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顾一切舍弃一切,可当有一天你的理想被无情地打碎且你自己还面临着必死的绝望之境,那么我觉得你能够理解此时的冯道是何种状态。

我上有老下有小,我一心想要做一个正臣、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和国家,而且我时刻践行君子和正人正臣之道,当君王有错时我据理力争不惜触怒君王,圣人不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吗?可我最后为什么却落得个这样的一个下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错了吗?还是说圣人的教导有错?

这些应该就是冯道在死牢里所苦思冥想的东西。有句话可能不好听,但事实真的如此——监狱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个让人成材的地方。有的人在监狱里变成了文学家,有的人变成了思想家或哲学家,而有的人则成了成熟的政治家。对于冯道来说,这一次的牢狱之灾就是他个人的涅盘之旅。通过在死牢里与自己的灵魂进行深度对话,冯道从骨子里获得了重生,他的人生乃至是他的心性和处世哲学由此发生巨大的转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的三观经历了一次从摧毁到重建的过程。经历过这种事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的痛苦,况且冯道还是在死牢里经历的这种转变。

痛定思痛之后,冯道就变了。此前的那个冯道已经死了,而且结合后面的事情来看,冯道这一次死得很彻底。我只能用权变之道来形容他的这场转变,儒家学说里有一种思想叫做“中庸”,意即凡事不可走极端,要学会审时度势。说难听点这其实就是见风使舵,但我个人觉得见风使舵不是个贬义词,至少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贬义词,如果你在大河里划船,当你看见风向不对却还一根筋地逆风行舟,那么你就只能去死。冯道不想死,所以他变了。

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冯道最后没有被砍头,他被人给成功地营救了出来。至于是谁以及这人通过怎样的手段和方式把冯道给救了出来,这个无从考证,反正他是活着走出了死牢。

至于刘守光,他在跟李存勖互攻了两年之后被李存勖给生擒了,最后还被砍了头。不过,李存勖最想要的其实是刘守光的老爹刘仁恭的那颗项上人头,因为刘仁恭可是他父亲李克用到死都念念不忘的死敌。在攻入幽州后,李存勖将一直被刘守光软禁的刘仁恭给掏了出来,然后将其带回太原并将其押解到李克用的坟前砍了脑袋。

冯道这时候主动跑到了太原,他投到李存勖的阵营当了个小官。不过,冯道的直接领导并不是李存勖,而是李克用临死前为李存勖安排的辅政大臣张承业。张承业本是唐朝当初派驻到李克用军中的一名监军宦官,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便下令各地节度使诛杀军中的监军宦官,可李克用不惜违抗圣旨保了张承业一命,他也因此而对李克用父子忠心效命。

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张承业这个人可是不简单,李存勖最后能够灭亡朱温,张承业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可是非同小可,在这方面他堪称李存勖手下的萧何。另外,我个人甚至愿意将张承业与曹操帐下的首席谋臣荀彧相提并论,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唐王朝的忠心程度丝毫不差于荀彧。

要说冯道也确实非常有才,他的才情不但征服了刘守光,张承业同样也是对其赞赏有加并很快将其引荐给了李存勖。既然能被父亲留给自己的顾命大臣张承业所认可,李存勖自然也就近乎于无脑地给冯道点了个赞,他随即就任命冯道为河东节度掌书记(赵普当初投奔到赵匡胤帐下也是担任的节度掌书记一职)。从此以后,冯道就成为了李存勖手下的心腹笔杆子和重要幕僚。

李存勖称帝之后,冯道被加封为省郎并充任翰林学士,另外还获赐紫衣。紫衣这个东西在当时可是朝廷大员才能配享用的颜色,而冯道这时候也已经进入了人生的不惑之年。我们之前为什么要说冯道在出了死牢之后就变了呢?原因就在于他此时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李存勖的封赏。他的恩师和伯乐张承业是怎么死的?就是因为反对李存勖称帝而被拒绝之后抑郁而终(这也是我为何说他和荀彧很相似的原因之一),但冯道却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他没有选择像当初在刘守光手下那样当一头恪守忠君爱国之道的“犟驴”,而是做了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冯道转变了自己的为臣之道,但其个人私德和品行操守却仍旧奉行君子之道。在随同后唐大军征伐后梁时,当时以王师而自居的后唐军队根本就没有什么王师的风范和操守,大兵所到之处无不是烧杀抢掠。作为随军大臣且又是文臣,再加上冯道为人和善并因此而深得军中将士的尊敬,因此后唐军队在一番大肆掳掠之就会把抢来的金银财宝以及漂亮的花姑娘送给冯道,对此冯道总是推辞不受,但遇到那种大老粗——就是那种“冯大人,你要是不收下这些东西就是看不起咱家,那咱家可要跟你急眼”——遇到这种人这种事冯道也只好接下。不过,即使如此,冯道也没有去糟蹋那些花姑娘。他把这些姑娘先找地方安顿下来,然后又派人去打听她们的家人或住处,最后再又把她们送回原处。

为大丈夫如此,不足称君子乎?柳下惠如斯,有高下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