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40章 投军从龙

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40章 投军从龙

作者:海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19:28:07

走出开封,赵匡胤一路南下来到了湖北复州,这里有他老爹的一个故交,此人便是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论辈分赵匡胤得管王彦超叫一声叔叔,但这个只比赵匡胤年长十三岁的王叔叔在为赵匡胤接风洗尘的饭桌上直接就掏出了十贯铜钱(搁现在也就是差不多五千块钱的样子)递给了赵匡胤。好歹赵匡胤也是一个要脸且识趣的人,他当即就明白王彦超这样做到底是什么意思——王叔叔并不打算收留他,而是请他到别处去另谋高就。

这件事让赵匡胤困扰了很久,他不知道王彦超为什么不肯留下他,直到他后来当了皇帝之后这件事还是困扰着他。他有天在一次宫廷酒宴上借着酒劲当面问了王彦超,可怜这个王彦超当时被吓得赶紧跪下磕头,他说一切都是天意,还说赵匡胤是神龙,而复州那个地方水太浅,如果他当时收留了赵匡胤就不会有赵匡胤后来的发达。这个王彦超在战场上可是个猛男,堪称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名将和勇将,但是没想到这人拍起马屁来也是功夫一流,赵匡胤当时听他这么一番解释之后也是哈哈大笑,这事也就此翻篇。

不过,当时赵匡胤拿着王彦超的十贯铜钱并走出王家的大门时心里可非常的不是滋味,那感觉简直就是极度的悲凉。初次见面,他到底是哪里不好了或者是让王彦超看不顺眼了?对于像赵匡胤这种好面子的人来说,这种事是很伤自尊的,严重一点它甚至会让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就是带着这种心情,赵匡胤又上路去找工作了。其实他也不是去找工作,准确说是去找人投靠,因为赵老爹在湖北随州还给他准备了一个人——董宗本。

董宗本是随州的刺史,也是赵老爹的故交,但董宗本比赵老爹混得好,他至少是主政一方的父母官。此人本是后晋时的大汉奸赵延寿手下的人,可赵延寿投靠辽国当了汉奸后,不愿附逆的董宗本就偷偷地逃回了中原。或许是在逃亡的路上走得太过惊险和慌乱,他连自己的老婆都给搞丢了(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把这位老妇人又给接了回来)。

这个董宗本不像王彦超,在询问了赵匡胤的来意后,董宗本当即收下了这位故交之子。赵匡胤这下总算是可以安顿下来了,他准备在这里好好工作,甚至是准备干一番事业出来以便将来把妻儿接来就此安家。可是,天命这个东西还真的不好说,他怎么也没想到有个人竟然会成为他在随州的灾星(但从后来的人生走向上来说,这人却是他的福星),这个人就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

董遵诲比赵匡胤年长一岁,赵匡胤本来是很想跟他搞好关系的,可这位公子哥却总是看赵匡胤不顺眼。原因没有别的,在赵匡胤来随州之前,他是这里的一号衙内且能文能武,随州的所有年轻人都围着他转,他俨然就是随州地界上的天皇巨星,但赵匡胤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局面。

董宗本经常当着自己儿子的面夸赞赵匡胤,并且还数落董遵诲的诸多不是,再加上赵匡胤本人在各方面确实都比董遵诲强了那么一丢丢(譬如说比他懂礼数一点,比他壮一点,武功比他高一点,一直在京城里生活的赵匡胤在见识上也比他多一点和深一点,然后在为人处世方面又比他强一点),于是赵匡胤就成了董遵诲的眼中钉肉中刺。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身上一点也不奇怪,别说年轻人了,好几十岁的人遇到董遵诲这种事估计也会一时间意念难平。董遵诲就此开始跟赵匡胤处处斗气耍横,处处给他难堪。

这样的日子是种什么滋味是可想而知的,赵匡胤总不能每天都跑到董宗本面前去跟他的亲儿子争宠吧?只是半年时间,赵匡胤和他这位小老哥就已经势同水火,两人的矛盾严重到让赵匡胤觉得自己再也没法继续待在随州了。

就这样,赵匡胤离开了随州。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成了一个到处流浪无处栖身的流民。心高气傲的他不想回开封,因为那样会让他的自尊跌落到尘土里,尽管家里的人可能不会说他是个没用的东西,可他接受不了那样的事实。但是,面对眼前这个残酷的现实,他的内心可谓是相当迷茫甚至很痛苦,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去哪里该干什么,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下一顿饭在哪里。

命运这个东西到底存不存在?这是一个很玄幻的问题,但对于赵匡胤来说命运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他被王彦超拒绝,他在董遵诲那里受尽鸟气,他无处栖身只能四处流浪,他甚至混得没有饭吃,可正是这一扇又一扇为他无情关闭的大门将他最后带到了未来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身边。如果王彦超收留了他,如果董遵诲对他很和善,那么他后来也就不会在流浪的路上遇到前去平叛的郭威,他这辈子很有可能就只是一个最多能混个小官的普通人,可上面的这些如果一个也没有发生。

就在赵匡胤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他在路上遇到了带着大军前去平定李守贞叛乱的郭威。他主动去见了郭威,他说自己是赵弘殷的儿子,还说自己想要跟着郭威当兵,而郭威在确认了他的身份后也就收留了他。与其说赵匡胤这时候是立下了雄心壮志才会想着从军进而建功立业,倒不如说他这时候只是想有口饭吃。

就此,赵匡胤成了郭威身边的一名亲兵。郭威做出这样的安排肯定有赵老爹的原因,赵弘殷跟郭威可能不是很熟,关系也不是很铁,但至少是没有什么矛盾的,郭威因此也不想让这个年轻人去当炮灰。赵匡胤真的应该要感谢郭威,可以说,没有郭威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

参军是赵匡胤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可以说这件事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在当时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赵匡胤那时候不过就是一个快要饿死的可怜虫,走投无路之下他才不得已而为之,可这就是命运。

赵匡胤跟着郭威去打了李守贞,话虽如此,但他实际上就是站在郭威的身边看戏。郭威这个人真的是老谋深算,他没有和李守贞硬碰硬,而是选择了筑寨围困。等到最后把李守贞的粮食和给养快给耗光的时候,郭威这才叫人攻城,李守贞就这样完蛋了。当然,这其中的过程远非我这里所描述得这么简洁,请见谅我在这里不作细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郭威为国平乱立下了大功,可这却让后汉的那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刘承佑更加忌惮和猜忌本就位高权重的郭威。在杀了其父刘知远为他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之后,刘承佑又把屠刀对准了领兵在外的郭威,可年轻人做事毕竟不够谨慎,郭威提前知道并查证了这事后决定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前往开封兴师问罪。

这个时候刘承佑可是慌了,他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愤怒之下,他做了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他派人杀死了郭威留在京城里的全部家小,甚至连郭威的养子柴荣的家小也没放过。这件事让郭威变得万分震怒,但这件事最大的影响在于郭威断了子嗣,柴荣也被灭了全家——也就是说他们都没后了。柴荣还好说,他这时候还年轻还可以娶妻再生,可已经一把年纪郭威就不好说了。这件事所导致的后续影响就在于郭威死后只能立他的养子柴荣为新皇帝,而柴荣几年后也死了,可柴荣的大儿子那时候却只有七岁。

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如果郭威的儿子以及柴荣的儿子不被刘承佑杀掉,那么后来的皇位无论怎么排都是永远不可能轮到赵匡胤头上的。我没有替赵匡胤感到庆幸的意思,我只是在感叹命运的无常和神奇。郭威和柴荣这两位让赵匡胤敬重并对他有着知遇之恩的大恩人拼死拼活辛劳一生,但最后反倒是成就了赵匡胤以及他的大宋,这种事恐怕是谁也不会想到的。

得知自己的家小被杀得一个不剩之后,暴怒的郭威在半路上先是打败了前来阻截他的后汉大将慕容彦超,然后又领着大军杀奔开封。这一路上赵匡胤并没有因为大军的胜利而感到有一丝一毫的兴奋,相反他是极度的忐忑和恐惧,因为郭威为了给自己的家人报仇,同时也是为了激励他手底下的这些将士为他卖力,他在向开封进军的时候曾立下承诺允许手下的将士在拿下开封之后可以在城内随意大肆剽掠,就是说他们可以随意地抢东西抢女人甚至是杀人越货。

想必这个时候的赵匡胤想必一定在心里骂娘:“郭威你个混账东西!我知道你的家人没有了,所以你很愤怒,可是城里的老百姓有什么罪?”

赵匡胤之所以会愤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家人此时就在开封城里。他的老妈,他的老婆孩子,他的姐姐、弟弟和妹妹,他们都在开封城里。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他怎么可能不对郭威骂娘?

郭威的大军几乎未受任何的阻拦就进入了开封城,那一天的开封城再次成为了人间地狱。失去了指挥和控制的乱兵就像是一群野兽,这些平日里被严格约束和管教的人此时已经成了脱缰的野马,他们那长期被压抑的**和渴望这时候都找到了释放的出口,那些平日里让他们只能流口水却高不可攀的豪门贵妇和女子,那些让他们从前只能望而却步的高门大宅成了他们掳掠和洗劫的目标。杀戮、抢劫、放火、奸淫妇女,到处都是乱兵,到处都是兽性发泄的快感在咆哮,到处都是那些惨遭蹂躏之人的哀嚎。

赵匡胤显然不会参与这场全军的“狂欢”,他要做的就是在进了城之后拼命地跑回自己的家里。他来不及跟久别重逢的家人嘘寒问暖,他能做的就是像之前那样把他们都藏起来,把他们都紧紧地保护在他的身后。外面那群已经疯了的人都是他的战友和兄弟,可是这时候他们却是他的敌人,只要他们敢破门而入,他就只能杀了他们。

赵匡胤的家以及他的家人在这场持续数日的杀戮和洗劫中得以保全,但在他家之外却有无数的家庭和无数的人死于非命或惨遭凌辱。赵匡胤当皇帝之后为何会对武将们严加限制和防范?原因就在这里,他这一生见了太多的因为武将作乱而导致的兵变,他想让这一切在他的手里得到终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