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1章 圣明帝王

北宋帝国兴亡史 第11章 圣明帝王

作者:海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19:28:07

就在赵匡胤为是否撤兵而犹豫不决之时,跟随他一同出征的太常博士李光赞呈上了一道奏疏,这里面的内容很长,概括来说就是:“陛下你英武神明,小小的一个太原根本不值得你如此大动干戈。现在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我们在这里伤了元气就会被那些心怀不轨的势力所图谋。我们现在不如班师回京,然后留下重兵驻守上党,每年夏天我们派兵过来抢收他们的麦子,每年秋天来抢收他们的稻谷,如此一来北汉迟早被我们所耗空国力,到了那时候再取太原就易如反掌。还望陛下圣断!”

这份奏疏先是拍了赵匡胤的马屁,然后又针对现状剖析利弊且正中要害,最后还给赵匡胤想出了应对的法子。看完之后,赵匡胤心中也是一阵舒畅。他召来宰相赵普商量班师之事,赵普也建议他班师。就此,赵匡胤决心已定——撤兵。

在李光赞之后,绛州一“善数术”之人向赵匡胤进言道:“陛下,我们撤军之后应该在北汉四周广建军寨,同时把太原附近的居民迁往太行山以东,如此不但砍了北汉的民力,还可断绝北汉的赋税,不出几年北汉必定穷弊,到时候太原必然可不战而得。”

这个向赵匡胤进言的人名叫薛化光。此人在宋史里并不怎么知名,但他有一个名叫薛奎的儿子却在仁宗朝时期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尽管如此,薛奎也不算什么宋史里的名人,可薛奎有两个女婿在宋史里却是大名鼎鼎,其一为他的第三女和第五女的丈夫王拱辰(天圣九年的科考状元,先后担任开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吏部尚书,王安石变法期间的铁杆保守派),薛奎的另一个女婿(第四女的丈夫)更是了不得,此人的大名堪称家喻户晓——欧阳修。换言之,这个薛化光乃是欧阳修的老丈人的父亲。

赵匡胤非常欣赏并采纳了薛化光提出的这条建议。就这样,宋军一面在积极准备撤军的各项事宜,一面又在短短的数天时间里收拢了太原附近各个州县的一万余户居民。

一万多户居民,四万人左右的人口,在如今也就是一个乡镇的人口,但在当时失去这几万人对北汉皇帝刘继元来说可是相当的肉疼,简直是要让他捶胸顿足。

北汉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区,总计十州之地,在盛唐时期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人口,真正的民众百万之地,但自打安史之乱之后这片地方就从来没有太平过,战争、兵役、苛捐杂税,这里的人死的死跑的跑,到了北汉立国之时,这里的人口已经根本无法同极盛时期相提并论。不过,说这些都没用,说一个事实就能有一个直观立体的认识:十年之后,当赵光义灭亡北汉时,他所拿到的户籍人口册子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北汉全境当时的人口是——三万五千二百余户 。也就是说,赵匡胤这时候至少迁走了北汉四分之一的人口。

无论古今,人口都是最直接的生产力,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兵员、赋税、各种劳役杂役都得指望这些老百姓,所以战争时期经常看到获胜的一方抢夺人口,甚至是将一座城池劫掠一空。遇到赵匡胤这种人还算好的,虽然离乡背井但却会给你一个地儿安置你,如果遇到那种只抢女人和财物,男人、老人和小孩全部杀光的畜生和野兽那可真叫一个人间地狱。

一阵紧张忙碌之后,宋军终于是开始撤军了,但赵匡胤给他们的准备时间还是短了一些,根本不够用。当然,这也不怪赵匡胤,原因就在于辽国人的大军越来越近了,如果不抓紧时间离开太原,要是被辽军的大兵团给咬上了势必会有一场恶战。宋军全军上下包括赵匡胤在内都没有做好与辽国人进行一场大战的心理准备,一旦宋军跟士气正锐的辽军交上火势必会极其狼狈,甚至是惨烈。关于这一点,明朝时期的土木堡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果然,在宋军撤退的时候辽国人就追了上来。不过,辽国人也不是全军皆起,因为他们也不想跟宋军来一场你死我活的超级大火拼,他们只是派遣一部分的人去袭击宋军的后卫部队。宋军的这支几百人的后卫部队被辽国人给重重包围,宋军拼死突围但却仍然深陷重围。战报传至赵匡胤那里,他当即下令骁雄军副指挥使孔守正率领骁雄军前去救援。此外,赵匡胤还把自己的部分近身侍卫也派给了孔守正,而这些人里面就有在这次的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小猛男荆嗣。

到了战场,孔守正率领这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宋军冲入了辽军的阵中。一场恶战下来,这些原本想找个软柿子捏一捏的辽国人被宋军彻底地击溃,而被围的宋军则得以全部获免,最后跟着孔守正全军而还。

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宋军的几百后卫部队被围竟然要由皇帝陛下亲自下令前去营救,李继勋呢?曹彬呢?党进呢?赵赞和郭进呢?这些当时身在军中且威名赫赫的宋军大将呢?这就牵引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了,赵匡胤对军队的掌控几乎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任何的一次军事的调动他都得掌控于心。赵匡胤起于行伍,他亲近自己的侍卫,他也亲近自己的武将,但对于后者他的防范远超于亲近。

当然,他虽然是皇帝,可他也是此次征伐的主将,他做这些事或许都无可厚非,可问题就在于他的这个习惯和作风被他后面的那些继任者学了个有模有样,即使他们对军事一窍不通,即使他们从未上过战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第一任徒弟——大宋的太宗皇帝在后来北征幽燕和雍熙北伐时对军队和军事行动的无处不在的干预正是导致宋朝的开国雄狮几乎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是军事常识,但在宋朝这就是违命抗旨,而北宋所谓的第一良将曹彬先生也正是因为严格地执行了太宗陛下的英明指令才导致北宋开国之师的最后一支主战军团死伤殆尽。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在宋军撤出太原后,辽国人和北汉人是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尤其是在城里闷了几个月的北汉人。终于是可以出一口恶气了!宋朝人想跑?没门!看老子不打你一个落花流水!

辽国人先是去找宋军的殿后部队干了一架,尽管最初一片形势大好,但最后却被孔守正给坏了兴致。等到辽国人逃了,北汉人可就追出来了。正当他们准备一路猛追好好地出口恶气的时候,他们突然眼冒绿光走不动了。为啥?因为他们看见好东西了!

这帮又饿又穷的北汉大兵们看见宋军撤退之后留在营地里的大量粮食和金银绢帛,这些东西让他们双腿发软再也走不动了:我们出来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捡点便宜杀几个跑得慢的宋朝人出口恶气吗?可现在不用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就能得到这些好东西,那还追什么追?刚才辽国人不就是教训吗?他们非但没捡到什么好果子吃反而被宋朝人要了老命。算了,赶快抢吧!先抢先得!

史书里没有说宋军遗留下大量的物资是有意为之还是迫不得已,但如果是前者,那我只能说想出这个法子的人真的是一个有大智慧的机灵鬼。

当你疲惫不堪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后面追来两天恶狗要来咬你,你会怎么办?是扔一块肉给它们还是跟它们干一架?不用想,答案肯定是前者。当然,这只是一个纯粹的比喻,我没有侮辱北汉军人的意思。事实上,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北汉人在这次的太原保卫战里的表现是值得尊重和钦佩的。

宋军走了,刘继元接下来的第一要务就是赶紧排水,要不然整个太原城都要发霉了。当河水排干后,一件让北汉人看到之后只想给菩萨赶紧磕头的事发生了:太原城的好几处城墙在被晾了几天之后竟然塌了!

几个月前跑来给刘继元行册封大典的辽国使者韩知范这时候也跑出来看好戏,之前因为宋军围城他一直没跑了。愣了会儿神后,劫后余生的庆幸让韩大人哈哈笑道:“宋朝人真的是傻,就知道用水冲城墙,这城墙泡过之后再给它晒一下,这不就倒了吗?他们要是懂这个理,恐怕太原城里的人现在都死光了。”

也不知道赵匡胤和陈承昭在听说这事后会不会气得吐血,但一切都晚了。

城墙倒了,太原城里的人看到了另一幕让他们心惊胆战的画面:凶神恶煞的宋朝人是走了,可外面又来了一群正用火辣辣、直勾勾的眼神盯着他们的辽国人。辽国人以往南下中原时的种种光荣事迹他们可都是知道的,庆幸的是这次他们是友军而不是敌人,可友军也不能白出力。钱财和女人,这是他们唯二想要的,千百年间从北方而来的强盗们历来都是这个德行。既然这次是友军,他们可以不来硬的,也可以忍着不要女人,可总得拿钱吧!

怎么办?刘继元能怎么办?本就国弱民穷的北汉还能怎么办?刮地皮呗!

朕的子民们,大伙儿都回去看看家里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朕已经跟辽国人讲好了,他们这回只要钱财,为了保平安,大家都交点保护费吧!什么?没有?不是说任何东西只要挤一挤都是会有的吗?那就挤一挤吧!

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看到国家如此破败人民如此艰难,杨业看不下去了。他找到刘继元,说了一个他刚想好的计划:“陛下,辽国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迟早要吞了我们。我刚上城楼看了下他们的人马,这些人现在懒懒散散根本毫无防备,我申请带着城里的所有人马出去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我们这次奇袭一定大胜,我们能杀不少辽国人,还能抢几万匹马。宋朝的大军这时候还没走远,我们打败了辽国人之后就归降宋朝,如此我们的百姓就不用给辽国人钱财,陛下也可以长享富贵,这样岂不妙哉?”

不知道刘继元当时听到这话是个什么表情,估计是目瞪口呆差点惊掉下巴,甚至是差点吓尿了,他最后当然是没同意。不过,这倒是可以看出杨业的勇气和胆量,简直是勇不可当且胆大足以包天。辽国几万精兵陈兵于城外,这些人连赵匡胤都不敢轻易招惹,可杨业不但敢去打而且还说要杀退辽国人还要抢几万匹战马,如果真的能抢几万战马,按照战场上的骑兵和战马的战损比,他这简直就是要把外面的辽国人全部杀光。现实点说,他能赢吗?恐怕是相当够呛,这近乎于有点魔幻主义了,但从这之中也就不难理解杨业为何敢带着几百骑兵去偷袭猛将党进的营寨了。

再来说刘继元。宁为鸡口毋为牛后,这或许就是刘继元本人的心态。不管北汉再怎么破败,也无论他在辽国人面前再怎么卑微屈从,但他是北汉皇帝,他在北汉唯我独尊,即便他现在的实际身份只是一个太原的地方长官。不管这个皇帝他还能当的多久,但能当一天就是一天,他的身份注定了一旦他成了亡国之君就会永世压抑憋屈,永远别想出头,人品攒得不够就只能是像孟昶一样突然离奇地死去,更差一点那就是直接去死。没办法,这就是亡国之君的宿命,即便他能被赵宋的官家善待。

赵匡胤的妈妈曾说过一句关于帝王的话:“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而不可得。”

多么精辟,要么你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要么你连平民老百姓都不如。两者二选一,前面也说过刘继元是一个有血性的人,两者之中他的选择不言自明。要想让他屈服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凭硬实力彻底征服他。

我们最后来说赵匡胤。

他之所以要违背“先南后北”这一被他和柴荣都认可的一统天下的既定国策,原因就在于郭无为愿意做内应,从而让他可以兵不血刃地得到北汉。这种事放在任何一个立志于且正在开疆拓土准备一统华夏的帝王身上估计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干,而赵匡胤自然也不例外。遗憾的是,刘继恩突然决定要搞死郭无为,这让整个计划全部失算,而刘继元的横空出世以及他的大变脸更是让局势走向了完全不可预知的地步。

既然计划有变那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是不是就该继续执行先南后北的国策开始剑指南唐或南汉呢?或许当李继勋在开宝元年撤回国内的时候赵匡胤也是这样想的,可是辽国和北汉联合出兵攻陷晋、绛两州并将所有居民全部劫掠一空让赵匡胤感受到了空前的屈辱,他愤怒了。所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他决定洗刷屈辱,这才导致了他御驾亲征。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成年人被一个小孩子打了一巴掌,那他会有什么反应?肯定是愤怒!继而他会怎么做?肯定是报复!这种事换了任何人估计都是同样的反应。而在这之后呢?就在这个成年人准备报复的时候,他又挨了一巴掌就此鼻青脸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肯定是更为的暴怒!这笔账一定要清算,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清算!

这个例子可以诠释赵匡胤决堤汾河以及让禁军不计生死地攻击太原城的行为。也可以用一场赌博来形容,一个人走进赌场,本来只是想小玩一把,可谁知道输过头了,暴躁之下一手押了个重注但却还是输了,于是心态失衡继而想要翻本,那就只能是下更大的赌注,可如果又输了呢?

换做其他人估计很有可能就是要来一场终极决战——孤注一掷。具体到赵匡胤身上就是不计生死拿下太原城,哪怕是辽国人来了也要干到底。如果赵匡胤是冉闵、是李从珂或者石重贵,又或者是杨广,那这些人肯定会这样干,那么结局呢?他们可能会胜利,可能会拿下太原城甚至是打败辽国人,可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到了那个时候,宋朝的军力自然是元气大伤,而辽国人遭此大败肯定会报复,搞不好会来一场举国征伐,要跟宋朝一决雌雄。要命的是,在宋朝的南方还有一个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的南唐。如果历史真是这样,恐怕宋朝的命运就很难说了,说不准赵匡胤就会成为又一个冉闵、李从珂、石重贵或者杨广。在这之后,天下继续大乱, 继续重复五代十国的命运,辽国人继续横行霸道在汉人以及汉人皇帝的头上拉屎撒尿。

赵匡胤毕竟是赵匡胤,他不是冉闵、不是李从珂、不是石重贵,更不是杨广。在自己输红了眼的时候,他凭借自己超强的心性和非同常人的情绪调控能力把自己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这不但拯救了他自己,也拯救了整个宋朝。

能够在暴怒之时把自己从情绪失控的悬崖边上拉回来,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正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要素之一。放置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暴怒之下意欲寻求报复或反击,这种情况和遭遇屡见不鲜,但能够征服自己的情绪和**却并非是人人都能够做到。凡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称之为人杰,而作为手握无数人生杀大权的皇帝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更是难能可贵。

虽然这一次没有攻下北汉,可赵匡胤真的很沮丧吗?未必!现在的北汉也就剩最后一口气了,他已经被打残了,而且如赵普所言,北汉现在继续充当着宋朝和辽国的战略缓冲国角色,它隔开着宋辽这两个迟早要火拼的大国,这让赵匡胤可以继续去执行他的“先南后北”的国策。相对来说,此战他在硬实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反而是通过这一战再一次地磨砺了他的军队和他的心志,这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