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四年(公元234年)二月初八,终于从年初叛乱的灰暗中,变得有些明亮的朝堂,迎来了它今年的的第一场“大戏”:选太子。
三台六司的朝臣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其中,尚书台最为热闹,主要是中书台、御史台和六司的很多官员也都集中在了这里,甚至中书台的长官,御史中丞庞统也在这。
陆逊作为尚书台左仆射,看着整个朝堂能够团结一心的状况,十分欣慰。
自他执掌尚书台以来,可比以前好太多了。
因为尚书台建立以来,一直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一派与司马一派的争斗。
最初的时候,有沮授这个老牌河北世家的人镇着,还算和平,后来沮授叛乱,导致尚书台不得不洗牌。
而新的尚书令董昭虽然也是老牌世家的,但是他是河南派系的,没办法调节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内部矛盾,也无法得到河北派系官员的认可。
这就导致了皇帝袁熙,不得不再次找来了太原王氏的王朗,作为尚书令震慑朝堂。
虽然那段时间还算安宁,但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斗争从没有结束,王朗也是被二人搞得心力交瘁。
直到最后,诸葛亮胜出,王朗才算解脱。
而诸葛亮成为尚书令之后,皇帝袁熙为了平衡朝堂,把他陆逊提拔进入尚书台当左仆射,就是为了平衡局势,也是为了提高诸葛亮的话语权。
北方派系的官员,特别是河北派系官员也都闭了嘴,朝堂上虽然反对声音少了,但实际上暗流涌动。
如今,诸葛亮去世,司马懿因为丁零之战的擅自行为,被袁熙疏远,尚书台再次迎来了一家独大的情况。
而这一家就是他陆逊。
与之前的尚书台之主不同,他陆逊从来不是要独霸朝堂的人,他更希望朝堂能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大燕国。
要知道,整个尚书台的“内斗”根本原因还是袁熙这个皇帝的权术导致的,就是为了防止朝臣们过于团结在某人脚下,对皇权产生威胁。
可是,他陆逊从来没有想过对大燕国不忠,只要是能让大燕国好,他陆逊义不容辞。
而现在,作为皇帝的袁熙明显已经不是春秋鼎盛的状态,逐步有了点昏聩的迹象,而且身体也是不如之前。
作为大燕帝国最高位的重臣,尚书台左仆射陆逊不得不扛起大燕帝国的未来。
而选出一个最优的未来帝皇就是陆逊现在要做的,至于会不会背上“干涉内政”的骂名,陆逊已经不想考虑了。
至于太子的人选,陆逊不用多想,就两个字:贤明。
其实最符合这个形象的还真就是之前的太子,如今的大皇子袁谦。
但是很可惜,“盐铁案”之后的袁谦过于抽象,上个月的叛乱也彻底粉碎了他的可能性,没有人会选攻击过自己国都的皇子当未来皇帝的。
而次选项,一开始是四皇子袁诰,但是很可惜,四皇子最大的依靠,原皇后甄宓去世了,而且袁诰因为常年出使北境,落下了“咳疾”,这就让人不敢去赌了。
而其他那些有着将军或者部族背景的皇子,皇帝袁熙明显有着提防,汉末的军阀凌朝太过,让新任的皇帝对于有着军事背景的家族明显有忌惮心里。
二皇子袁诚、三皇子袁让、六皇子袁谛、十皇子袁讽,甚至十三皇子袁谋,机会就更加渺茫。
至于七皇子袁询,其性格过于附庸四皇子袁谅,不做考虑。
九皇子袁记,城府不够,也不做考虑。
十七皇子袁谨、十九皇子袁谚身份不足。
至于十二皇子、陈留王袁识,人家自己上了折子,专门拒绝了推荐,很有自知之明。
那么,答案也是呼之欲出,只有老八,那位“贤王”:袁谢。
“仲达,我观众位同僚的折子都已经统计过了,就你的还没拿过来。要不你也干脆别单独写了,就在这个联名折子上签个名得了。”就在陆逊老神在在地回想着这次“推荐太子”一事的前因后果的时候,御史中丞庞统看到尚书台右仆射司马懿在那边独自写着些什么,于是庞统走上前问道。
司马懿发现庞统如此说话,就问道:“联名折子,不是说单独推荐吗?”
“哦!是这样的。我看大家的意见都差不多,写的人选也多是同一个,干脆让大家统一做个联名折子递给陛下。陛下这不是还在修养吗,数百位臣工的折子看下来也累,不如合成一个折子得了!”陆逊看到司马懿有疑问,立刻代替庞统回答了。
庞统自然也继续他的问话:“是啊!上次陛下昏倒,你不在。杜太医(杜度,张仲景的弟子)说了,陛下除了是情绪所致,还有就是操劳过度,我们也是陛下着想。仲达你也签了吧!顺便让你侍中弟弟一起!”
庞统似乎没能说动司马孚这个侍中,始终人家是中书台的现任长官,岂能被你御史台的长官裹挟。
司马懿看了看陆逊,又看了看庞统,笑了笑,说道:“既然你们都联名了,我单独写一个也不影响。至于老三那(司马孚),我还真说不动他,你们也知道,他脾气有多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