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医途大唐 > 第186章 立储纷争,谏言风波

医途大唐 第186章 立储纷争,谏言风波

作者:稻谷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1 18:17:15

周兴之死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朝堂之上又因立储之事陷入了新一轮的纷争,气氛愈发紧张,宛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沉闷。立储,这一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大事,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悄然拉开帷幕。

武承嗣,一直以来对皇位觊觎已久,自认为身为武氏宗族,理应继承武曌的皇位,延续武周的统治。在他心中,李唐宗室已在武周的打压下元气大伤,武氏子弟才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

在朝堂之上,武承嗣总是积极表现,每当有议题讨论,他都试图掌控话语权。他精心准备了许多关于武氏政权优越性的奏疏,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大肆宣扬武氏取代李唐乃顺应天命,强调武氏子弟对武周政权的忠诚不二,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武曌的决策以及其他大臣的看法。例如,在一次朝会上,他手持精心撰写的奏疏,高声说道:“陛下,自我武周建立以来,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这皆因我武氏一族秉承天意,治理有方。如今立储之事至关重要,唯有武氏子弟继承大统,方能保我武周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他的声音洪亮,在朝堂上回荡,试图以气势压倒众人。

私下里,武承嗣更是四处奔走,拉拢人心。他频繁地出入各位大臣的府邸,带着丰厚的礼品,与大臣们套近乎。对于那些位高权重、在朝堂上有影响力的大臣,他更是格外用心。他会在深夜秘密拜访,与大臣们闭门长谈,分析朝堂局势,暗示若自己成为皇太侄,必将对他们予以重用,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对于一些寒门出身、渴望在朝堂上崭露头角的大臣,武承嗣则以提携为诱饵,承诺会在武曌面前为他们美言,助他们平步青云。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在朝堂上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小团体,成员们在朝会上相互呼应,为他争夺皇太侄之位摇旗呐喊。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武承嗣还暗中指使亲信在民间散布舆论。他们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等场所,宣扬武承嗣的贤能与威望,声称他是武周未来的希望,只有他才能带领武周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这些舆论通过百姓之口,逐渐传播开来,试图营造一种武承嗣成为皇太侄乃众望所归的假象。

如今,随着周兴这一助力的倒台,他愈发急切地想要在立储之事上取得进展。武承嗣频繁地出入武三思的府邸,两人闭门密谈,商讨着如何在这场立储之争中占据上风。“三思,如今朝堂局势微妙,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争取早日让陛下下定决心立我为皇太侄。这周兴一死,我们的计划受到了些许影响,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成事。” 武承嗣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地说道。武三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堂兄所言极是,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在陛下耳边吹风,强调武氏血脉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打压那些支持李唐宗室子弟的大臣,让他们不敢再为李显等人发声。”

然而,武承嗣与武三思之间,虽表面上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谋划,实则也暗藏着竞争。武三思同样对皇位有着自己的野心,他深知武承嗣在武曌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但自己也绝非毫无机会。在私下里,武三思也在暗自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人脉,拉拢了一些对武承嗣不满的大臣,试图形成一股制衡武承嗣的力量。“哼,武承嗣以为自己稳操胜券,却不知我也并非吃素的。这皇位,究竟花落谁家,还未可知。” 武三思在自己的书房中,一边把玩着手中的玉佩,一边喃喃自语道。

与此同时,皇嗣李旦虽身处朝堂的漩涡之中,却表现得颇为低调。他深知武曌对权力的掌控欲极强,也明白自己所处的境地艰难。李旦虽为李唐宗室子弟,但在武周政权下,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时常闭门不出,潜心钻研书法绘画,试图以此来打消武曌对自己的疑虑。然而,李旦的心中,并非对皇位毫无想法。他暗中与一些忠诚于李唐的大臣保持着联系,等待着时机。“如今朝堂之上,武氏子弟争权夺利,陛下对我也心存戒备。我唯有忍耐,等待那一线生机,复兴李唐。” 李旦在深夜,对着祖宗的牌位,轻声说道。

而众大臣们,对于立储之事,态度各不相同,行动也各有差异。以狄仁杰为首的一众大臣,坚决支持庐陵王李显。狄仁杰平日里总是一脸严肃,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睿智。他深知李显乃李唐正统,且为人宽厚,若能继承皇位,定能让国家重回正轨,恢复李唐的荣光。狄仁杰多次上书武曌,言辞恳切。在一次上书中,他挥毫泼墨,写道:“陛下,自古以来,子承父业乃天经地义。庐陵王李显,仁孝宽厚,且为陛下亲子。立李显为太子,既能顺应民心,又能维护朝堂的稳定。望陛下三思。” 他的书法笔锋刚劲有力,如同他的态度一般坚决。其他支持李显的大臣们也纷纷附和,他们在朝堂下相互联络,交流看法,共同商讨如何推动李显成为太子。在朝会上,他们只要有机会,便会站出来为李显说话,言辞间充满了对李显的赞誉和对李唐正统的坚守。

有一些大臣则选择明哲保身,在立储纷争中持观望态度。他们深知立储之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些大臣在朝堂上小心翼翼,发言谨慎,尽量避免卷入这场纷争的漩涡中心。他们在朝会上,面对关于立储的讨论,常常只是默默倾听,偶尔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意见,既不得罪支持武氏子弟的一方,也不偏向支持李唐宗室的一派。他们在私下里,也告诫自己的家人和下属,切勿随意议论立储之事,以免惹祸上身。

而武承嗣的支持者们,在朝堂上积极为他造势。他们在朝会上紧跟武承嗣的步伐,每当武承嗣发表关于武氏子弟继承皇位的言论时,他们便会大声附和,称赞武承嗣的贤能与担当。其中一位大臣,在武承嗣发言后,激动地说道:“武大人所言极是,武氏子弟对我武周政权忠心耿耿,且能力出众。武承嗣大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若能立为皇太侄,我武周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这些支持者们还会在朝堂下,四处传播武承嗣的 “功绩”,为他拉拢更多的人心。

朝堂局势因立储之事变得愈发错综复杂,各方势力剑拔弩张。就在此时,林羽,这位年轻却睿智的大臣,决定挺身而出,进谏武曌。林羽深知立储之事关系重大,若处理不当,必将引发朝堂的动荡,甚至危及武周政权的根基。他在自己的书房中,日夜翻阅史书,寻找着能够说服武曌的依据。“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我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向陛下进言,让陛下明白立储的重要性和正确的选择。” 林羽心中暗自思忖。

终于,在一次早朝之后,林羽得到了面见武曌的机会。他手持书卷,神色恭敬地来到武曌面前。“陛下,臣近日研读史书,颇有感悟,特来向陛下进谏。” 林羽缓缓说道。武曌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林羽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臣翻阅史书,发现自古以来,立储之事皆关乎国家兴衰。前朝隋炀帝,因立储不当,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最终国破家亡。而汉文帝,立储英明,开创了文景之治,为后世所称颂。如今我武周,亦面临立储的关键抉择。陛下,臣以为,立储不可仅凭个人喜好,而应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 武曌听后,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沉思。林羽见状,继续说道:“陛下,庐陵王李显,乃陛下亲子,且其性格仁厚,若立为太子,必能团结各方势力,稳定朝堂。武氏子弟虽为陛下宗族,但如今朝堂之上,武氏子弟争权夺利,若立武氏子弟为皇太侄,恐将引发更多的纷争,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武曌静静地听着林羽的进谏,心中对林羽所言既有认同之处,又有诸多顾虑。朝堂局势本就复杂,立储之事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武曌深知,自己必须做出一个谨慎而明智的决定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