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434章 热带的风与钢轨的歌

太子港的晨雾,裹挟着咸腥的海风,像一条湿漉漉、凉丝丝的纱巾,悄无声息地漫过工地的边缘,缠绕在每一根尚未完全苏醒的钢架和每一株沉默的棕榈树上。风里挟着热带特有的、混杂了咸盐、晒干的泥土、腐烂的落叶以及某种不知名花朵的复杂气味,扑在脸上,带着一种黏腻的凉意,仿佛要将人从头到脚都浸透。

林野正蹲在圣马克港那段废弃了三十年的铁路遗址前。这里曾是海地铁路网络的一个小小节点,如今却只剩下被时间彻底遗弃的骸骨。他指尖轻轻拂过一块裸露在外的枕木,这块枕木早已褪去了原本的深褐色,变成了一种接近泥土的灰白,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裂纹,像极了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而枕木之间,甚至枕木之上,藤蔓如同贪婪的触手,肆意地缠绕、攀爬,它们有的细如发丝,有的粗如手腕,颜色从嫩绿到墨绿,从枯黄到深褐,层层叠叠,仿佛要将这钢铁与木材的遗骸彻底吞噬。有些地方,竟然还倔强地生长出了碗口粗的榕树,气根如同老者的胡须,垂落在锈迹斑斑的钢轨两侧,有些已经深深扎入泥土,与钢轨并行,仿佛在守护着这段沉睡的记忆。

这段铁路,像一条被遗忘的巨蟒,受伤般地趴伏在热带雨林的残垣断壁之间,诉说着被时间遗弃的漫长故事。铁轨上覆盖着厚厚的青苔和腐叶,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凹陷变形,仿佛在无声地抗议着被遗忘的痛苦。而在这条巨蟒的身旁,是生机勃勃、几乎要将一切吞噬的热带雨林,高大的棕榈树、芭蕉树、不知名的阔叶乔木层层叠叠,阳光艰难地穿透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却又带着一种原始的、略带危险的野性。

而现在,它即将被重新唤醒,被改造成一条连接太子港与海地角的重要货运专线,承载起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度对未来的期盼。这条铁路,不仅仅是一条物理上的通道,更是一条连接经济、连接人心、连接希望的纽带。

“林工!”一个洪亮的声音穿透晨雾,项目负责人杰克举着平板电脑,像一阵风似的跑过来。他是个美国人,皮肤被海地的阳光晒成了古铜色,额头上挂着亮晶晶的汗珠,工装裤上沾满了泥点,显然是刚从工地里跑出来的。他喘着气,将平板电脑递给林野,语气里带着一丝焦虑,“您看这个……”

林野接过平板,指尖停在“软土层厚度12米”这几个字上。数字不大,但后面跟着的“地下水位常年超警戒线”却让他皱紧了眉头。半年前在缅甸修K83段时,他们遇到过类似的软基沉降问题,当时用的是标准的“换填法”——挖去软土,换填碎石垫层,增加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可这里是海地,是圣马克港,周围是茂密得几乎无法穿透的热带雨林,碎石要从三百公里外的山区运来,成本高得离谱,而且运输周期也会大大延长,这对于本就资金紧张的工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林野闭上眼睛,脑海中迅速闪过K83段的施工画面,那些被挖掘机翻开的、如同流沙般的软土,那些密密麻麻铺设的碎石,那些工人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他深吸一口气,试图从记忆中提取出其他的可能性。

“用竹笼!”他几乎是脱口而出,仿佛那个念头已经在他脑中盘旋了很久。

话刚出口,身后的阴影里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声,带着一丝质疑:“林工,竹笼能扛住海地的飓风吗?”

林野转头,看见个穿靛蓝工装的姑娘,正从工棚的阴影里走出来。她个子不高,皮肤是健康的棕色,发梢别着朵娇小的鸡蛋花,在晨雾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她的腕间系着串贝壳手链,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碰撞声。她的工装裤上也有泥点,但洗得很干净,一看就知道是个爱整洁的人。

“我是安娜,”她晃了晃手里同样拿着的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复杂的地质图,“本地工程师,负责地质监测。”她的英语带着海地克里奥尔语的卷舌音,听起来有些绕口,但每个词都咬得很清楚,“我阿公说,他小时候见过用竹笼护基的老铁路——在莱凯那边。”

林野眼睛一亮,莱凯?他听说过那个地方,靠近多米尼加边境,铁路网络曾经更发达一些。他立刻来了兴趣:“莱凯?那边的竹笼是用什么编的?怎么固定?”

“金竹,”安娜弯腰从脚边的草丛里捡起一根枯萎的藤蔓,仔细地展示着,“要选三年生的,泡足三个月盐水,这样竹条不容易裂,而且更柔韧。编的时候用山藤捆扎,一层压一层,错开缝隙……”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比划着编织的纹路,“我阿公说,这样编出来的竹笼,既能透水,又能挡土,比石头还结实。”

她指了指不远处的雨林深处,那里雾气更浓,几乎看不清边际:“后山就有片金竹林,我带您去看?”

林野心中一动,这真是个意外的发现。他一直觉得,在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传统的施工方法成本太高,而当地又缺乏先进的工程设备和技术,必须找到一种更经济、更符合当地环境的解决方案。竹笼,这种古老而智慧的发明,或许正是答案。

“好,走!”他立刻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杰克,你先看看报告,我回来再跟你细说。”

施工队进驻雨林的第一天,林野跟着安娜钻进了那片几乎密不透风的藤蔓丛林。安娜扛着那台造型奇特的智能水位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着各种数据,显示着地下水位的变化。林野则提着从国内特意托人在云南选的、和海地金竹同属一科的金竹苗——这是他为了验证安娜的说法,提前做好的准备。

雨林里的空气湿热得让人喘不过气,藤蔓如同无数条纠缠的蛇,挡住他们的去路。安娜熟练地拨开挡路的枝条,在前面带路,她的脚步轻盈而稳健,显然对这片雨林非常熟悉。林野跟在后面,一边小心地避开脚下的树根和滑溜溜的苔藓,一边观察着四周的环境。这里的植被异常茂盛,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阳光只能零星地洒下几缕,照在潮湿的地面上,反射出幽绿的光。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鸣叫,昆虫的嗡鸣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曲热闹而原始的交响乐。

“林工,您看!”安娜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不远处,那里有一棵巨大的老榕树,树冠像一把巨大的绿伞,遮盖了几乎半亩地,气根如同粗壮的绳索,垂落在地面,深深扎入泥土。

林野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榕树的根系附近,几根原本铺设的旧钢轨被泥土和植被半掩着。“根系发达得很,”安娜有些担心地说,“会不会影响我们新铺的路基?这些根要是被压坏了,恐怕会腐烂,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林野蹲下来,用随身携带的竹片小心地刮开树根旁的泥土。湿润的土粒里裹着细碎的贝壳——这是海地的“海积土”,含盐量高,普通的植物很难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但榕树却长得异常茂盛。“这树是宝。”他用随身携带的卷尺量了量树围,惊讶地发现这棵榕树至少有上百年历史了,“保留它,树根能固土,还能调节微气候;砍了它,反而容易塌方。你看,”他指着树根周围被压实过的泥土,“这里的土质明显更紧实。”

安娜的监测仪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警报声,伴随着刺耳的蜂鸣。

“地下水位上涨0.3米!”安娜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她抬头望了望天空,脸色变得更加凝重,“要下暴雨了!”

林野也立刻抬起头,雨林的天空正翻涌着铅灰色的云,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水瓶,迅速地扩散开来,遮蔽了最后的一丝阳光。空气变得异常闷热,仿佛下一秒就要爆炸。

“要下暴雨了!”林野扯开嗓子喊,声音在空旷的雨林里回荡,“安娜!把竹笼抬过来!让工人们按我画的图挖基槽!快!”

暴雨来得比预报还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安全帽上,像敲战鼓,瞬间就汇成了水流,顺着安全帽的边缘流进脖子,冰凉刺骨。能见度迅速降低,十米开外就已经看不清人了。雨声、风声、林间的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混乱的交响乐。

林野站在基槽边,雨水冲刷着他的脸,模糊了他的视线,但他依然能感觉到脚下土地的震动。他看着工人们像一群在风雨中搏斗的蚂蚁,在泥泞中艰难地搬运着竹笼,把它们码成一道道临时的“墙”。竹条缝隙里渗出的水混着泥浆,在他胶鞋上冲出两道白印,越积越深。

安娜的声音突然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静电的杂音,但依然清晰:“林工!姜茶煮好了,在临时帐篷里!”

林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雨水立刻又流了进来,冰冷刺骨。他咬了咬牙,冲进不远处的临时帐篷。帐篷是用防水布搭的,里面相对干燥一些。安娜正蹲在一张小桌子前,用一个小小的煤油灯加热着搪瓷缸里的姜茶,她的头发被雨水打湿了,贴在额头上,显得有些狼狈,但眼神却依然明亮。桌子旁边放着一个竹筐,里面装满了鲜艳的木棉花。

“我阿婆说,木棉花败火,给修铁路的兄弟们喝。”她把热气腾腾的姜茶递给林野,茶汤的颜色浓得像蜂蜜,散发出辛辣而温暖的味道,“海地的雨比缅甸大,喝这个,别让骨头着凉。”

林野接过姜茶,双手捧着,感受着那股温暖从掌心传遍全身。他喝了一大口,辛辣的姜味刺激着喉咙,热流立刻从喉咙窜到胃里,驱散了寒意。他看着安娜,她的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明亮,像雨后的星辰。

“谢谢。”他由衷地说。

窗外的雨幕里,工人们的身影在晃动,像一群与风雨搏斗的蚂蚁,他们用身体挡住风雨,保护着那些刚刚码好的竹笼。林野忽然想起在缅甸时,扎伊煮的姜茶,小陶递来的搪瓷缸,玛依竹筐里的棉絮,老周怀表里的滴答声……原来无论多远,无论在哪个国度,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都是相通的,那种被关心、被照顾的感觉,都是如此地熨贴人心。

雨渐渐小了,但天空依然阴沉。工人们趁着雨势减弱,加快了施工的速度。林野站在路基旁,看着工人们用山藤将竹笼牢牢地固定在基槽里,然后开始填充碎石和砂土。竹笼的缝隙让雨水能够顺利地排出,而填充物则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力。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既经济又实用,更重要的是,它尊重了自然,与这片雨林和谐共存。

三个月后,第一段路基铺好了。林野站在新铺的钢轨上,脚下是稳固的路基,枕木间新栽的金竹正抽出新枝,嫩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藤蔓绕着竹笼爬成绿网,像给钢轨织了件花衣裳。雨水冲刷过的钢轨泛着银光,像一条苏醒的巨龙,即将在这片土地上腾飞。

“林工!”杰克举着一份厚厚的检测报告,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沉降数据出来了!软土层沉降控制在3厘米内,远低于设计标准!”

林野接过报告,快速地翻阅着,他的眼睛越睁越大,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指了指远处,那里有几棵巨大的榕树,气根如同老者的胡须,垂落在钢轨两侧,与钢轨并行,仿佛在守护着这条新生的铁路。

“当地村民说,这是‘会呼吸的路基’——下雨时吸水,天旱时放水,连老榕树的根都没受损。”杰克兴奋地说,“他们以前从没见过这么‘聪明’的路基,都觉得很神奇!”

林野笑了,他腕间的银镯在阳光下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是扎伊临走前塞给他的,用红绳系着,绳子末端打着克钦族的“平安结”。这枚银镯,此刻仿佛也带着缅甸的风和雨,带着扎伊的牵挂和祝福,来到了这片遥远的海地土地。

“这得感谢安娜。”他说,语气里充满了真诚,“是她带我们找到金竹林,教我们编竹笼的手艺,还提醒我们要保护那些老榕树。”

安娜不知何时凑过来,她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是一张照片。她举着手机递给林野:“看!这是村民拍的,说我们的路基和雨林融为一体了。”

屏幕里,钢轨泛着银光,竹笼裹着绿藤,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几个赤脚的孩童正在追逐着蝴蝶,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像串跳跃的音符。安娜指着照片里最前排那个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女孩,她的眼睛又大又亮,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这是我侄女,她叫莉莉,她说长大要当铁路工程师,像林工一样。”

林野看着照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望着远处的海平线,那里是太子港的方向,也是这条铁路的起点。热带的风吹拂着他的工装衣角,也吹拂着他心中的思绪。这风里,有雨林的潮湿和泥土的芬芳,也有大海的咸腥和远方的呼唤。他忽然明白,所谓“支援”,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相互的学习,一种共同成长的过程。

是安娜的金竹竹笼教会他“柔软的力量”,在看似脆弱的竹条中,蕴含着对抗风雨的坚韧;是海地的雨林教会他“顺应自然”,在看似荒蛮的丛林里,隐藏着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智慧;是姜茶的甜香、木棉花的清苦,以及那些细碎的声响——银镯上的铜铃、暗河里的木楔、老周怀表里的擒纵轮、智能仪器的蜂鸣、木槌敲打木楔的脆响——把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碎片,串成了更结实的网,织成了更温暖的情谊。

暮色渐浓,雨林的上空升起了第一颗星星。林野蹲在新铺的钢轨旁,用那枚来自缅甸的银镯,在崭新的枕木上刻下一行字:“铁轨会记住所有温暖的手。”他的手指有些颤抖,但刻下的字迹却异常清晰。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留言,更是他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对这条铁路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风掠过雨林,带着夜晚的凉意,竹笼与藤蔓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应和着他的话语。远处,传来几声夜鸟的啼叫,悠长而空灵。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那是首班货运列车,正载着海地的香蕉、咖啡,驶向太子港的港口。钢轨与藤蔓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在夕阳里拉得很长,很长——

那是中缅的银镯与海地的藤蔓,共同写下的,关于守护与新生的诗。而诗里最动人的句子,是安娜用克里奥尔语说的那句:“mèsi, m. Lin. Nou ka travay ansanm.”(谢谢,林工。我们一起工作。)这句话,如同温暖的种子,种在了林野的心里,也种在了这片热带雨林的土地上,即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