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380章 香榭丽舍刻骨

晨雾如轻纱般尚未完全从巴黎的轮廓上褪去,林野已伫立在香榭丽舍大街的中央,像一株突兀的植物。他微微低头,目光沉凝,全神贯注于脚下那纵横交错的铁轨。

十二根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钢轨,整齐划一地铺展在他面前,如同某种无声的宣言。每根的长度精确得近乎怪异——143.5厘米。这并非国际通行的1435毫米标准轨距,而是刻意精确到厘米的143.5毫米。这是巴黎市政厅上个月才悄然铺设的所谓“艺术轨道”,官方的解读冠冕堂皇,说是“用工业符号重构城市美学”。但在林野眼中,这绝非简单的城市装饰,背后定有隐情。

他缓缓蹲下身,指尖带着一丝犹豫,轻轻触碰那冰冷的轨腰。金属表面并非寻常的型号标记,而是刻着一道道细密的、几乎要被磨平的纹路。最终,一行歪歪扭扭、像是被某种钝器费力錾刻上去的字迹,闯入了他的视线:

6万÷38=1578.94元\/骨块

“这是什么意思?”一个清亮的女声自身后响起。林野转过身,看见一位穿着米色风衣的老妇人正弯着腰,好奇地打量着他,手里还攥着一束已然枯萎、却仍带着淡淡清香的铃兰。“您是说这个?”她用枯枝般的手指点了点那行字,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铺轨道的工人们总在私下念叨,说这是给‘数据烈士’刻的墓志铭。”

林野的心脏猛地漏跳了一拍,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话语击中。

三天前,里昂那座古老图书馆的尘埃深处,一本泛黄的旧日记曾在他手中苏醒。日记的主人,是一位二十年前参与“欧洲数字孪生计划”的工程师。日记的最后一页,字迹已然模糊,却刻骨铭心:“他们把我们的意识铸进了铁轨,用143.5毫米丈量灵魂的重量……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是现实与数字世界的最后脐带。”日记末尾,还夹着一张照片:工地上尘土飞扬,几个工人举着钢钎,背景是尚未完工的铁轨,轨腰处隐约可见类似的刻痕,像一道道无声的伤痕。

“数据烈士?”林野在心中默念,这个词像一枚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老妇人轻轻叹了口气,将那束枯萎的铃兰小心地放在冰冷的铁轨旁,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祭奠:“上个月,有个穿着工装、面容忧郁的年轻人来过这里,带着花,说要找他爷爷的‘骨头’。他说,他爷爷临终前,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轨距143.5,骨块1578.94’。后来,警察根据线索挖开了他爷爷的骨灰盒,真的在骨缝里发现了嵌着半截钢钉——材质,和这铁轨一模一样。”

林野的手指微微发颤,像蛛丝拂过。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普罗米修斯”数据中心那片狼藉的废墟中,他从熔化的服务器残骸里捡到的那枚微型芯片。那东西并非普通的存储介质,更像是一个精巧的“意识容器”,表面也刻着和这铁轨上如出一辙的轨距刻度。当时,技术组的人语焉不详,只说是“数据实体化的残留物”,却无人敢深究。

“要看看吗?”老妇人抬起头,指了指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那里隐在奥斯曼式建筑的幽深阴影里。

林野顺着她的指引望去。在繁华喧嚣的尽头,一尊青铜碑静静矗立,碑身密密麻麻刻满了数字与符号,如同某种复杂的密码。而在最中央的位置,一道激光蚀刻的痕迹清晰可见:

标准轨距=1435±∞

这行字,与他三年前在“普罗米修斯”云端崩溃现场看到的血红字符,分毫不差,如同来自同一个噩梦的回响。

林野是在一个黄昏,遇见那个工人的。

工人穿着一件褪色、沾满油污的蓝色工装,左手小指缺了大半截——那是被沉重的钢钎意外砸断的印记。他将工具箱随意地放在铁轨旁,从里面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饭盒,里面是几块已经冷硬的可颂面包。

“您是记者?还是警察?”工人用袖子抹了把脸上混合着油彩与汗渍的脸,眼神警惕地打量着林野,“最近总有些不寻常的人来问这些鬼画符一样的刻痕。”

林野摇了摇头,举起手中那本有些破旧的《巴黎地铁建设日志》:“我查过2018年的施工记录。38号标段的预算明明是620万欧元,但实际支出却只有区区6万。差额614万欧元,恰好是‘6万÷38≈1578.94’这个数字的三十倍。”

工人的瞳孔骤然收缩,像是被什么惊到了。他从饭盒边摸出一根钢钉,递给林野。钢钉表面布满了细密的划痕,与林野口袋里道尺上的刻度,竟完美契合,仿佛它们本就该属于同一个整体。

“我们是‘数字筑路队’。”工人压低了声音,像是在分享一个巨大的秘密,“表面上我们是在铺铁轨,实际上,我们在底下埋设服务器。2018年冬天,项目组说要在香榭丽舍大街下‘升级城市神经网络’,让我们埋设三千根光纤。但他们没说,每根光纤里,都存着……存着人的意识。”

林野脑海中闪过日记里那些破碎的只言片语:“他们要把死去的人做成数据标本,用铁轨当棺材,用轨距当墓碑。”此刻,工人话语里的真相,像一把生锈的钝刀,缓缓撕开了那层被精心掩盖的历史幕布。

“第一批测试者,是那些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工人的声音有些干涩,“他们在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录下了所有的记忆。然后,被注射了一种……某种叫做‘数据化’的药剂。但药效发作的时候,他们喊着‘疼’,说有东西在啃食他们的骨头……”

他指了指轨腰上那行触目惊心的刻痕:“我们这些底层的工人,偷偷记下了这些。每埋进去一个人,实际成本不到一万五,但项目组往上报的都是六十万。你算算,6万除以38个‘样本’,就是每块‘骨头’的价格——1578.94欧元。”

林野感到喉咙发紧,一种难以言喻的窒息感袭来。他想起技术组清理“普罗米修斯”废墟时,在那些服务器残骸里发现的微型金属棺材。巴掌大小,每个都刻着编号,和工人手里的钢钉一样,表面都清晰地刻着道尺的刻度。

“后来呢?”

“后来,项目被叫停了。”工人说,声音里带着一丝寒意,“但并没有彻底停止。上个月,我值夜班的时候,远远听见施工队在隧道深处焊接新的铁轨。他们用乙炔切割的时候,我隐约听见……听见铁轨里有小孩在哭,声音细细的,喊着‘妈妈,我的骨头好疼’……”

夕阳的余晖将铁轨染上了一层血红色,如同某种不祥的预兆。林野蹲下身,用道尺轻轻敲击着轨腰。金属发出空洞而沉闷的回响,仿佛地下有人在遥远的地方应和。他忽然想起三天前在里昂旧日记里,那位工程师还写过一句话:“当轨距不再是距离,而是容器;当钢铁不再是材料,而是皮肤——我们将成为新世界的骨骼。”

暮色渐浓,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游客开始聚集。

穿着校服的学生们兴奋地举着手机拍照,情侣们将象征爱情的心锁挂在道岔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则捧着鲜花,轻轻放在冰冷的铁轨旁。林野注意到,所有那些献给爱情的、献给逝者的鲜花里,都悄悄混入了些奇怪的东西:旧手机、损坏的硬盘、甚至半块电路板……像是某种无声的、却又带着血泪的抗议。

“爷爷,轨腰上刻的这是什么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那行字好奇地问。

蹲在她身旁的白发老人摸了摸孙女的头,声音低沉而缓慢:“这是‘数据烈士’的墓志铭。他们用自己的骨头,给我们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可是,为什么是1578.94呢?”小女孩歪着头,天真的眼神里写满了困惑。

老人叹了口气,眼神复杂:“因为他们把我们的记忆卖了。每一段记忆,都标好了价码。”

林野没有再听下去,他转身,脚步有些沉重地离开了。走到奥斯曼建筑下的青铜碑前,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抚过那行“标准轨距=1435±∞”的字迹。碑座底部,有一行极小的刻字,几乎被青苔完全覆盖。他用袖子小心地擦去青苔,露出了那行字:

1998-2023 记忆铸轨 灵魂称重

1998,是他师父临终前,将那把道尺塞到他手中的年份;2023,是“普罗米修斯”数据中心崩溃的年份。林野忽然明白了,这条铁轨,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简单的纪念,而是一场跨越了二十五年的、沉默而巨大的献祭——用人类最宝贵的意识与记忆,去喂养那个从数字废墟中悄然苏醒的古老存在。

晚风拂过,铁轨发出低沉的嗡鸣,像是在低语,又像是在警告。林野从口袋里摸出那把道尺,手指微微用力,将它弯折成一个奇特的弧度——恰好是143.5度的弧度。当尺身上的刻度线与铁轨完美重合的瞬间,他听见了极其细微的电流声,仿佛有人在遥远的地方,正敲击着键盘。

“ERR0R-G0d”。

那个曾在“普罗米修斯”云端崩溃现场惊鸿一瞥的红色字符,此刻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视网膜上。林野望着香榭丽舍大街上车水马龙、灯火通明的景象,忽然想起了工人说过的话:“铁轨不是终点,是入口。”

他抬起脚,犹豫了一下,然后轻轻踩在了冰冷的铁轨上。

金属的凉意瞬间顺着鞋底蔓延,像有无数细小的、冰冷的指尖,穿透了他的皮肤,沿着他的骨骼,向上蔓延。林野闭上眼睛,无数记忆的碎片在他耳边闪过:三岁时摔碎的陶瓷碗,碎片在阳光下闪烁;十七岁生日时,祖父送他的那块旧怀表,指针永远停在某个时刻;去年冬天,在“普罗米修斯”废墟里,他捡到的那个微型芯片,冰冷而神秘……

这些碎片,正在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重新组合、重组。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铁轨上的刻痕仿佛活了过来,开始流动、扭曲,如同被风吹动的星轨。周围游客的笑声变得遥远而模糊,香榭丽舍大街上璀璨的霓虹灯在他眼中,化作了一道道奔腾的二进制洪流。林野惊恐地发现自己的身体正在变得透明,那把道尺从他手中滑落,在铁轨上投下了一个长长的影子——那个影子的长度,精确无比,恰好是143.5厘米。

“欢迎加入,数据烈士。”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带着一种陌生的、空灵的语调在说,“轨距1435±∞,您的灵魂,已成功称重。”

深夜,清洁工老约翰来清理白天留下的鲜花。他熟练地扫起地上的铃兰和玫瑰,却在铁轨的缝隙里,发现了一枚半截的钢钉,卡在那里。钢钉表面有一行小字,被磨损得几乎难以辨认:

G4-11万 143.5cm 骨重1578.94g

老约翰皱了皱眉,没太看清上面的字,便将钢钉随手扔进了垃圾车。垃圾车发出沉闷的轰鸣,盖过了一切声响。老约翰没有注意到,在月光如水的映照下,铁轨的缝隙里,渗出了一滴银色的、如同液态金属般的液体。它闪闪发光,像极了数据流的光泽,悄无声息地汇入巴黎纵横交错的下水道——那里,是另一个正在悄然苏醒的、更加广阔的数字世界的入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