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 第271章 智能城市的尺锋

清晨的阳光,像一把金色的梳子,试图梳理开“智慧铁路联合实验室”里那层厚重的电子屏蓝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气味——廉价速溶咖啡的焦苦、人体散发的汗味,以及一种更微妙、更根本的东西:高速运转的芯片散发的微热与电流的嘶嘶声。这声音像背景音乐,日夜不息,提醒着这里发生的一切都非同寻常。

林野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前,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流和复杂的系统架构图,仿佛一座正在构建的数字巴别塔。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胸腔里那点不安。技术攻关小组的成功,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这扇通往更高层级的大门。公司被纳入国家“智慧交通枢纽”试点工程的核心技术支持单位,一个听起来就足以让整个行业侧目的项目。他们的任务,是研发一个整合探伤、调度、安防、能耗等核心系统的“铁轨大脑”平台。这不仅仅是一个软件项目,这是要让钢铁巨龙——铁路,拥有一个智慧的、能自我感知、自我优化的“心脏”。

新成立的“智慧铁路联合实验室”里,气氛与前几次他参与的小型项目截然不同。这里汇聚了各路顶尖人才,西装革履的、穿着格子衫的、眼神锐利如鹰隼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如流水的……他们身后,是象征着财富与实力的It巨头们的Logo。空气中弥漫的,除了咖啡因,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种对“正确”路径的近乎偏执的追求。

林野被任命为“安全状态感知与预警”子模块的负责人。这个模块的核心,本质上是他对探伤技术智能化延伸的进一步深化,是他那把“道尺”理念在数字世界的具象化。他熟悉这片领域,甚至可以说,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钢轨在风吹日晒、荷载碾压下的每一丝呻吟与挣扎。物理,是这片领域的底层逻辑,是应力、是材料疲劳、是断裂力学。

然而,这里的壁垒,不再是过去那种**裸的学历血统论,而是更隐蔽、更致命的技术与资本的傲慢。他感觉得到,那些来自硅谷、来自顶尖高校的年轻精英们,看他的眼神里,除了好奇,更多的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审视,仿佛在观察一个有趣的、但终究属于旧时代的标本。

首次跨模块协调会,被安排在一个巨大的环形会议室里。冰冷的金属桌椅,环绕着一块占据整面墙的曲面显示屏。投影仪的光束打在空气中,扬起微尘,像一条沉默的银河。

坐在主位对面的是项目首席架构师,艾伦·肖。他大约三十出头,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明亮,带着一种自信的光芒。更重要的是,他身后站着的是某家硅谷明星AI公司的代表,据说这家公司刚刚融到了巨额风投,手握着最前沿的AI技术。艾伦的技术背景确实深厚,但更令人侧目的是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被海量资本滋养出的傲慢。

会议开始,各个模块负责人依次汇报。轮到林野时,他打开自己的演示文稿。里面没有炫目的动画,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术语堆砌,只有简洁的图表、清晰的逻辑链条,以及他对物理模型如何应用于钢轨安全状态感知的详细阐述。他解释了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捕捉微弱的应力变化,如何利用材料科学模型预测疲劳累积,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物理规则的预警机制。

他的发言平静而专注,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甚至提到了“道尺”的核心理念——通过对物理世界精确的测量与推演,找到那些隐藏在数据噪音下的真实风险。这并非炫耀,而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

然而,当他汇报完毕,会议室里短暂的安静后,并没有预想中的认可或提问,反而是一种近乎怜悯的沉默。人们交换着眼神,似乎在思考如何用更委婉的方式告诉他,他的方案已经“过时”了。

果然,艾伦·肖第一个打破沉默。他微微前倾身体,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林野身上。

“林先生,”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您的模块算法……太‘物理’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品味这个词,然后继续说道:“现代AI需要的是大模型驱动的数据智能,是神经网络的自我进化,而不是基于传统物理模型构建的确定性规则。我们计划引入自研的‘动态裂纹预测模型’,它将彻底取代你这种基于预设规则的方案。”

艾伦打开自己的ppt,屏幕瞬间被绚烂的色彩和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图填满。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语速快,节奏感强,充满了“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自适应优化”、“迁移学习”、“强化学习”等最前沿的AI术语。他的手势富有表现力,时而指向屏幕上的某个节点,时而挥舞着强调某个观点。他的模型,听起来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魔法盒子,能够从海量的、混乱的运营数据中,自主学习出钢轨损伤的规律,并预测未来的风险。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有人低声议论,有人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些炫目的图表和术语。相比之下,林野刚才朴实的方案,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在钻石的光芒下显得黯淡无光,甚至有些“过时”。

林野安静地听着,感受着那道无形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身上。他没有丝毫动摇,只是默默地观察着艾伦,观察着会议室里那些或惊叹、或附和、或若有所思的脸庞。他知道,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

等艾伦说完,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气氛微妙而紧张。林野知道,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着看他如何回应。是羞愧地低头认错,请求修改方案?还是……?

他没有争辩,只是深吸一口气,站起身。他的动作很慢,带着一种深思熟虑的沉稳。然后,他从旁边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东西。

那东西被巧妙地伪装成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高端平板电脑,线条流畅,边缘锐利,一看就价值不菲。在场的不少人,包括艾伦,都下意识地以为这是林野要拿出什么补充材料或者进行现场演示。

林野将这个“平板电脑”轻轻放在桌上,屏幕朝内。他开口了,声音平稳清晰,没有丝毫因为刚才的沉默而带来的慌乱:

“肖先生的技术令人赞叹。AI的潜力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模式识别和大规模数据分析方面,确实远超传统方法。但是,钢轨探伤,它涉及的是基础设施安全,是数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它的底层逻辑,首先是物理学:应力如何传递,材料如何疲劳,裂纹如何萌生与扩展。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艾伦脸上:“AI模型,尤其是您提到的这种需要海量高质量数据训练的大模型,它的强大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可现实是,某些极端失效模式——比如极寒天气下的冻胀导致的层状撕裂,或者极高荷载下产生的次生应力裂纹——这些在常规的运营数据中,样本极少,甚至为零。如果完全依赖AI从数据中学习,那么一旦遇到这些‘从未见过’的情况,模型很可能会失效,甚至给出错误的判断。”

林野的语气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而基于确定性物理模型的规则引擎,它就像一条‘兜底’的安全绳。即使AI模型因为数据不足或环境干扰而失准,物理模型依然能够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进行推演和判断。我们可以结合AI的智能,提升系统的效率和精度,但我们不能完全替代物理框架,尤其是在安全模块这个核心环节。没有了物理框架的‘兜底’,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将存在巨大的、不可控的风险。”

艾伦嘴角微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带着怜悯的笑意。他似乎觉得林野的坚持有些可笑,像一个守旧的顽固派,试图用古老的罗盘来对抗GpS。

“物理模型需要精确的边界条件,林先生,”艾伦的声音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宽容,“而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温度变化、振动干扰、传感器误差……这些因素无穷无尽。这正是AI解决不确定性的强项。它不需要完美的条件,它能在混乱中找到模式,在噪声中识别信号。被传统思维束缚太久了,林先生。”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但这次的沉默里,多了几分尴尬和压力。艾伦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涟漪。不少人对林野的看法,似乎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觉得他确实有些“落伍”了。

林野不再争辩。他知道,语言上的交锋,在对方掌握了话语权和术语优势的情况下,往往效果甚微。他需要的是一种更直观、更有力的证明。

他拿起桌上的“平板电脑”,指尖在侧面轻轻一划。一道微光闪过,平板的屏幕缓缓亮起,但并非展示任何内容,而是进入了一种奇特的待机状态。

“指令输入:双轨并行推演。”林野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魔力,仿佛在下达一个古老的咒语。

“目标:肖氏AI模型 vs ‘尺痕’物理模型(融合新感知算法)。”

“模拟工况:某地磁暴干扰场景 超载货运列车冲击波。”

话音刚落,林野的意识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瞬间沉入一个空旷、纯粹的意识空间。在这里,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变得模糊。他看到,在他的意念中,两股截然不同的力量正在构建两个并行运行的虚拟世界。

一个世界,充满了跳动的数据流,神经网络的结构图在其中不断演化、生长,试图从模拟的、充满噪声的传感器数据中,学习出裂纹扩展的规律。这就是艾伦的“动态裂纹预测模型”的运行环境。它依赖的是历史数据,依赖的是算法的自我学习与优化。

另一个世界,则更加直观,充满了力与运动的可视化模拟。钢轨被精确地建模,材料的属性被赋予,应力、应变的变化被实时渲染。物理定律在这里精确地运行着。林野的“尺痕”物理模型,融合了他最新研发的干扰识别算法,正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模拟着磁暴干扰和超载列车冲击下的钢轨状态。

推演开始。

在第一个虚拟世界(肖氏AI模型)中,模拟的磁暴产生了强烈的电磁干扰信号,混杂在钢轨传感器传回的数据里。AI模型开始高速运转,试图从这团混乱的数据中识别出裂纹的信号。然而,干扰信号的特征与某些早期裂纹的信号有相似之处,加上超载列车带来的冲击波也产生了复杂的应力变化,AI模型的分析结果开始变得混乱。它错误地将一部分干扰信号解读为潜在的裂纹扩展迹象,触发了系统的预警机制——一次严重的误报。工程师们如果据此采取行动,可能会浪费大量资源,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而在第二个虚拟世界(物理模型)中,情况则完全不同。“尺痕”模型首先利用新融合的干扰识别算法,精准地捕捉到了磁暴干扰信号的独特频率和模式,并将其有效滤除。随后,模型结合超载列车冲击波产生的应力反演计算,精确地锁定了实际受载区域,并监测到某处焊缝出现了微小的、但确实存在的位移。这并非误报,而是真实的风险。物理模型准确地识别了干扰,并精准预警了真实存在的风险。在整个推演过程中,它的漏报率为零。

推演结束。

林野的意识从那个奇妙的虚拟空间中抽离,回到了现实。他睁开眼睛,会议室里的气氛似乎比刚才更加凝重。艾伦脸上的笑容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审视和探究。其他人则更加好奇,想要知道林野刚才到底做了什么。

林野没有展示那份惊心动魄的推演过程。他知道,直接展示意识推演,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过于玄乎,甚至会被认为是故弄玄虚。他只是将一份事先打印好的报告,轻轻推到了会议桌中央。

报告的封面很简单,只有一行字:“基于过往类似干扰事件的推演分析报告”。打开报告,里面是详尽的逻辑推导、数据图表,以及与刚才推演过程逻辑上完全一致的结论——在特定干扰条件下,物理框架在鲁棒性和准确性上的优势。

他没有做任何华丽的辩解,也没有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平静地说:

“这是基于过往类似干扰事件的推演分析报告,证明了物理框架在应对极端干扰和保证零漏报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讨论融合方案的优先级,如何让AI更好地辅助物理模型,提升整体效率。但我坚持,安全模块必须保留物理框架的核心地位。这是对生命的负责。”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没有掌声,没有惊叹,也没有反驳。只有那份报告安静地躺在桌面上,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林野坐回自己的座位,端起桌上已经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小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散开,但他觉得心里却出奇地平静。

他看到了艾伦·肖眼中一闪而过的动摇,看到了那些原本附和艾伦的人脸上的迟疑。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东西,正在悄然建立——那不是依靠地位、学历或者资本,而是纯粹的技术实力带来的底气。

这底气,如同他手中的“道尺”,看似平凡,却蕴含着对世界最根本规律的深刻理解。在智能城市的宏伟蓝图中,这把“尺锋”,或许正是刺破浮华、守护安全的利器。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前方的路依然漫长,挑战依然严峻。但至少,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这片由代码和算法构建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里,他选择相信那些永恒不变的物理定律,选择用最“物理”的方式,去守护最“智能”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