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493章 参赞夫人的红河回忆

1901年1月初。巴黎、伦敦、柏林、纽约等地报馆

1900年岁末在云南蒙自举行的“红河嘉年华会”,其影响远未随着圣诞钟声的消散而结束。相反,这场由神秘东方富豪王月生主导、充满了跨文化交融与创新活力的盛会,其影响正迅速扩散至世界舞台。1901年元旦刚过,欧美数国的重要报刊,纷纷在其新年特刊的不同版面,以显着篇幅报道了这场发生在遥远中国西南边陲的非凡事件。

其中,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刊物之一《费加罗报》(Le Figaro),在其“世界之窗”专栏,刊登了一篇署名“c. de V”(克莱尔·德·维尔纳夫)的独家报道。文章并非传统的新闻稿,而是一篇文笔优美、情感充沛、充满法兰西式文艺气息与浪漫情怀的日记体回忆录。

作者克莱尔·德·维尔纳夫夫人,正是法国驻蒙自领事馆参赞的夫人。她在圣诞前夕亲赴云南探望丈夫,并有幸全程参与了这场红河嘉年华会。她的日记,从一位敏感、细腻、受过良好教育的法国上流社会女性的视角,为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

《云南红河畔的圣诞奇迹——一位法国夫人的日记》(节选)

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 “…从未想过,在遥远的云南,在红河如诗如画的河畔,我能经历如此一场充满‘生命之舞’的午后。阳光是金色的蜜糖,洒在翠绿的草地上。当那奇妙的、带着异域风情却又无比流畅的旋律响起时(原谅我无法描绘它的名字,它如同精灵的低语,只存在于那一刻的空气中),整个草地仿佛被施了魔法。年轻的绅士们抛却了矜持,勇敢地向心仪的女士伸出手;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在刻意留出的舞池中央,随着那简单却极具感染力的节奏旋转、滑步、欢笑。那不仅仅是在跳舞,那是在释放被文明规训所束缚的、最原始的生命热情!吉他?康加鼓?沙锤?还有那两位西班牙歌手炽热的歌声?这一切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我看到平日里严肃的德国工程师拉着一位羞涩的中国士绅女儿旋转,看到美国传教士的妹妹与本地翻译翩翩起舞,甚至我们白发苍苍的老领事也挽着夫人跳起了舒缓的舞步…空气中弥漫着青春、荷尔蒙和纯粹的欢乐。那一刻,国籍的界限模糊了,只剩下人类共通的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这浪漫与激情交织的下午,将是我珍藏一生的记忆。”

十二月二十四日,傍晚: “…如果说下午的舞会是激情的释放,那么傍晚的聚餐则是温馨的回归。艾莲娜·鲁米厄小姐(一位充满智慧与魅力的法语教师,也是此次外国人联谊的灵魂人物)倡议的‘家乡美食汇’,简直是天才的想法!草地上铺开了巨大的席毯,各家各户拿出了看家本领:德国夫人令人惊艳的黑森林蛋糕散发着巧克力和樱桃酒的醇香;英国领事馆的烤牛肉和约克郡布丁保持着传统的尊严;一位中国士绅家厨秘制的汽锅鸡,汤汁清澈鲜美,鸡肉滑嫩脱骨,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还有我们法国邻居带来的普罗旺斯炖菜,那浓郁的橄榄油和香草气息,瞬间让我仿佛回到了南法的阳光之下…没有繁复的餐桌礼仪,大家随意取用,席地而坐,分享着食物,也分享着笑容和故事。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闹,大人们则热烈地交流着对美食的赞叹和下午舞会的趣闻。这份由最朴实的‘家’的味道串联起的温馨与热度,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也温暖了每一个离乡背井的灵魂。”

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晚: “…圣诞夜的星空,在蒙自显得格外璀璨、格外低垂,仿佛触手可及。当童声合唱响起时,时间仿佛凝固了。那些中国孩子——有汉族、彝族、哈尼族的小姑娘小伙子们,穿着簇新的民族服装,手捧摇曳的白色蜡烛,用他们尚显稚嫩、发音或许不够标准的嗓音,唱着一首我从未听过的圣诞颂歌《在闪耀的星空下》(In the bleak midwinter)。那纯净、空灵、带着一丝圣洁忧伤的旋律,在寂静的寒夜中直抵心灵最深处。歌词描绘着神子降临马槽的卑微与伟大,与眼前烛光下孩子们虔诚的脸庞、远处彩灯闪烁的朴素十字架、以及头顶浩瀚无垠的迢迢银河,形成了一种撼动人心的共鸣。第二遍时,几乎所有人都加入了合唱,不同的语言,相同的信仰与感动汇成洪流。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何为‘天下一家’,何为‘圣光普照’。这绝非教堂穹顶下的仪式感,而是在天地之间、在心灵深处自然生发的神圣联结。”

(光之诗篇) “…而最令人屏息、堪称神迹的一幕,发生在歌声停歇的刹那。在不远处的河滩高地,点点幽绿的萤火虫之光开始汇聚!起初如星屑散落,继而越来越多,如同被无形的指挥棒引导,在夜色的画布上缓缓勾勒…烛光是人间虔诚的温暖,十字架的彩灯是信仰的指引,银河的星光是宇宙永恒的沉默诗篇,而萤火虫的微光…那是大自然最灵动、最神秘、最不期而遇的馈赠。这四种截然不同的光源,在那一刻交织辉映,构成了一幅无法用言语尽述、只能用心去感受的壮丽奇观。它超越了宗教派别,是一种直击灵魂的、关于生命、信仰与宇宙之美的终极震撼。”

(心路转变) “…在启程前往云南之前,我的内心充满了忧虑。报纸上充斥着关于中国北方‘拳乱’(指义和团运动)的可怕报道,排外的暴力事件令人胆寒。我甚至想象过在云南也会遭遇敌视的目光,乃至更糟的情况。然而,红河嘉年华会开幕式的这一天,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想。我看到的不是敌意,而是好奇与友善的交融;不是暴力,而是纪律与热情的共生。那些在宣礼行进中高举旗帜、步伐铿锵、英姿勃发的中国男孩们,展现的是秩序与力量之美;下午为外国歌手伴奏的中国乐手们,尽管乐器简陋,却迸发出令人惊叹的热情与奔放的节奏感;而晚上,不同民族的中国儿童手持蜡烛,用他们的歌声传递出的那份纯净的善意与对和平的祈愿,更是深深打动了我。这让我明白,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远比我们简单化的报道所描绘的,要复杂、深邃、且充满希望得多。”

这篇充满诗意、情感真挚、细节生动的日记体报道,迅速在巴黎的沙龙和咖啡馆中流传开来,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与主流叙事中“野蛮”、“排外”的中国截然不同的、充满活力、文化包容甚至带有神圣浪漫色彩的云南图景。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费加罗报》编辑部在这篇感人的日记后,附加了一段措辞严谨却意有所指的“编者按”:

编者按:德·维尔纳夫夫人以其亲身经历和细腻笔触,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云南蒙自红河嘉年华会的盛况,展现了当地和平、繁荣、中外人士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夫人笔下中国民众展现出的纪律性、热情好客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特别是当地儿童参与圣诞活动的温馨场景,有力地证明了中法两国之间,无论是官方往来还是民间交流,都建立在和平、理解与友好的坚实基础之上。

这份来自遥远云南第一线的、目击者的真实记录,以其无可辩驳的细节和感染力,将某些近期流传的、关于云南周边地区(此处暗指法属印度支那,特别是滇越铁路越南段)所谓‘紧张局势’或‘不当行为’的不实传闻,驳斥得体无完肤。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如德·维尔纳夫夫人这般亲历者的诚实目光。云南的和平景象与中法友好的现实,正是对恶意中伤最有力的回击。我们期待这种基于相互尊重与文化交流的和谐关系,能够持续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这篇报道连同其编者按,如同一枚精心投下的舆论炸弹。一方面,它满足了法国读者对东方异域风情的浪漫想象和对和平的渴望;另一方面,编者按巧妙地利用维尔纳夫夫人描绘的云南“和谐美好”景象,作为反驳和淡化同期被曝光的法国在滇越铁路越南段建设工地上虐待劳工、残杀村民等暴行的舆论工具。它试图将公众的注意力从殖民地的黑暗面,转移到中国土地上展现出的“中法友好”亮点上,并暗示所有关于法国在印度支那劣迹的报道都是“不实传闻”。这种“以美好掩盖丑恶”、“转移焦点”的舆论操作手法,在当时的殖民语境下,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红河嘉年华会的传奇,就此从红河之畔,正式登上了国际舆论的舞台,其影响和解读,也开始卷入更复杂的政治漩涡之中。而始作俑者王月生,正默默注视着这一切,他精心布下的棋子,正在按照他的预期,一步步搅动着时代的棋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