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485章 颜老板的生意经

陈启沅是从寨外“东头村道”(后世东头邨一带)的黄包车聚集点上车。此处是城寨附近最热闹的交通枢纽,挑着鲜鱼的海产贩子、背着竹篓的菜农、挑着担子的补鞋匠与拉客的车夫混作一团,空气中弥漫着咸腥的海味、腐烂的菜叶与煤炉的烟火气。黄包车沿“东头村道”向南行驶,路面为碎石铺就,部分路段铺木板,坑洼处积着昨夜的雨水。两侧是低矮的的唐楼,外墙刷着灰泥,窗台摆着褪色的搪瓷杯晾茶。行人挤在路边,有穿粗布短衫的劳工、戴斗笠的农妇,还有牵着小孩的妇女,小孩手里攥着糖画。

过了界限街,黄包车进入“九龙塘”区域(后世九龙塘地铁站附近)。此处地势渐高,街道变窄,两侧多为花园洋房,但仍夹杂着不少棚屋与果园,种有荔枝、龙眼。沿“歌和老街”(当时称“花园道”)爬坡,路面转为泥土路,雨季泥泞,旱季扬尘。黄包车的木轮碾过土块,发出“咕隆”声。路旁英军废弃的砖砌岗亭窗户钉着木板;卖鲜花的阿婆的竹篮里插着剑兰、百合,用麻绳捆扎;背着画架的西洋传教士正给路边孩童画速写,孩童躲在阿婆身后偷看。

过了九龙塘,黄包车沿“弥敦道”(当时称“罗便臣道”)下行,进入油麻地。这里是九龙的“黄金地段”——靠近维多利亚港,码头密集,如尖沙咀码头、油麻地码头,米行、布行、海味铺等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弥敦道是九龙最宽阔的街道,此时已铺石板,两侧店铺招牌林立:“广生行”(化妆品)、“永安公司”(百货)、“民信老铺”(凉茶)。车夫加快脚步,黄包车的木轮敲击石板发出清脆的“嗒嗒”声。沿途可见穿西装的买办夹着公文包,与外籍商人用英语交谈;戴面纱的阿拉伯妇人牵着骆驼,驼峰上挂着香料袋;卖云吞面的摊档大铜锅腾着热气,伙计用长筷捞面。

最终,黄包车沿“上海街”转入“砵兰街”(当时称“新填地街”),在“福来酒家”门前的石板路停下。此处已是油麻地的核心商业区,酒楼、茶居、绸缎庄鳞次栉比,空气中飘着烧鹅的香气与茶叶的清香。车夫刹住车把,喊一声“到啦!”。

“福来酒家”位于油麻地上海街与砵兰街交界处,介于九龙仓所在的尖沙咀与九龙寨城之间,开业于1885年,是油旺地区最早一批“中西合璧”酒楼。客群主要为本地商帮(米商、布商、海味商)、买办(洋行华经理)、乡绅(新安县士绅)。主打“粤式茶点 精致炒菜”,兼营“燕翅鲍”针对高端宴请,价格介于“大牌档”与“高级茶居”之间。它有个好处是临街二楼设雅间(包间),可俯瞰街景,既隐蔽又能彰显身份。

餐厅是一幢两层唐楼,外墙为典型岭南风格的青砖灰瓦,一楼层高4米,二楼设外挑阳台围木栏杆;门楣悬挂黑底金字木牌“福来酒家”,两侧挂“粤海珍馐”“南珍北馔”对联,下方悬大红灯笼,夜间点亮,白天收拢;一楼玻璃橱窗贴手写菜单(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展示烧鹅、叉烧、虾饺等招牌菜,玻璃内侧摆着半成品,如叠成莲花状的烧卖,吸引路人。

门前铺花岗岩石板防滑,摆两盆年橘寓意“吉庆”,伙计穿靛蓝短衫、黑布裤站在门口,见黄包车靠近便上前搭手。伙计提来竹篮,帮陈启沅取下随身带来的一个册子,另一伙计递上浸过玫瑰水的热毛巾擦脸,再用软毛刷清理黄包车座垫上的灰尘。随后,黄包车则被伙计牵到街角的“车房”(用竹棚搭的临时停车场),等待下一单生意。

头戴瓜皮帽的“企堂”(领班)从门内走出,拱手作揖:“陈老板,可是赴九龙仓颜老板的雅约?”。陈启沅抱拳点头,随企堂沿木质楼梯上二楼,楼梯扶手雕缠枝莲纹,走廊铺靛蓝地毯,两侧挂“松鹤延年”“麒麟献瑞”漆画,尽头是“福来厅”雅间。

企堂轻叩木门,喊“陈老板到——”。里面颜永祠早已掀门帘出来迎宾。二人抱拳拱手略作寒暄,然后相让一番,最后并肩进入雅间。包间的伙计递上盛温水的铜盆与胰子(肥皂),请陈掌柜净手,这是清代宴饮前的“净仪”。

“福来厅”约20平方米,布置讲究“雅而不僻,华而不侈”。一张酸枝木圆桌可坐8人,配6把官帽椅椅背雕“梅兰竹菊”,桌布为湖蓝暗花绸,防污且显贵;东墙挂“八仙过海”刺绣,寓意“各显神通”;西墙嵌大理石挂屏,刻“商道即人道”;北墙设博古架,摆瓷器茶具、玉镇纸。

中央悬煤油吊灯,外罩防风玻璃罩,两侧放铜台灯,配纱罩,光线柔和,桌面点两盏豆油灯备用。窗台摆两盆白兰花,香气清新;角落置藤编圆凳,供仆役候立;门后挂铜铃以召唤伙计。

大伙计端来紫砂壶、白瓷杯的“功夫茶”茶具,先温壶,再冲当时香港富商爱喝的乌龙茶“凤凰单丛”,第一杯敬了陈启沅。随后,小伙计双手捧上红木托盘,内放套锦盒的象牙筷、装豉油、芥末的银质蘸料碟、第二次更换热毛巾,递上菜单,菜单用洒金宣纸手写,封面印“福来酒家?特选”。

颜永祠作为东道主,请陈启沅点菜。陈启沅推让一番,先要了老火靓汤的冬瓜盅“例汤”,然后点了油亮皮脆的烧鹅“头盘”,便再也不肯点,将菜单递与颜永祠。颜永祠随后点了清蒸石斑鱼、鲍鱼焖鸡,以及杏仁糊、莲子蓉各一份作为甜点。因为知道双方要谈正事,兼之是中午,所以并未要酒水。

二人先随意聊了下近日的米价,又说了哪家英商新订的纺织机刚卸船,再到城寨拆迁的风声,陈启沅随口答了句并无做成房地产的意思,然后又貌似随意地问起香港的人力车生意。

说道这里,颜永祠知道戏肉来了,先倒了顿苦水,比如3月份车夫大罢工抗议汇通洋行加租,遭印警镇压;5月份鼠疫蔓延,人力车成传染媒介,两成车夫病死,另有不少拉车的苦力被吓得离职;8月份牌照改革,港府强制安装消毒铜牌等等。

陈启沅当然要开启商业互吹模式,马上恭维颜永祠在应对鼠疫时的义举。首先是捐东华医院设“车夫施药局”,每日派凉茶600碗;还有就是早于港府强制令自费为车辆安装锌铁防唾板。

1900年5月,太平山街人力车夫聚居区爆发鼠疫,单日死亡47人。为了保护高端客户如英商\/买办,降低染疫风险,规避车辆被官府根据疫车处理政策强制焚毁,颜永祠根据东华医院洋医艾尔顿报告中的飞沫轨迹模拟,发现站立咳嗽时飞沫水平喷射距离1.2米,弯腰拉车时飞沫上扬角度≤25°,这样,如果在车夫背后10厘米处,固定于车厢木架,安装一个弧度105°、高度30厘米,便可完全拦截车夫咳嗽吐痰时的飞沫溅射到后面的乘客。而这样一个厚0.8毫米的热镀锌钢板耐腐蚀且成本低廉,每片0.2银元。

安装后,6月港府数据显示乘客感染率下降68%,且因痰渍暴露于锌板易遭乘客投诉,车夫吐痰率被迫减少。此举给颜老板博得了不少懂科学、讲卫生的美名。当然,业内人士更羡慕他可以因自费安装0.2银元成本的防唾板而向车夫提月租0.5银元、向乘客加收“防疫费”0.02银元\/次。

一阵彼此吹捧,自是宾主尽欢。但双方只是点破了今日会面的主旨而已。因为没有喝酒,所以二人默契地继续边吃边闲扯,直到菜过五味,伙计袅袅茶香中,陈启沅将一叠写满工整小楷的方案和几张绘有精巧结构的图纸,恭敬地推到了颜永祠面前。

“颜老板,叨扰了。这是敝东主王月生先生托付在下呈上的‘飞燕牌’人力车工坊计划。旨在振兴我港华工产业,造出性能更优、价格更低廉的好车,让车夫兄弟拉得省力,乘客坐得舒坦,也让我华人车行能压过汇通洋行一头。” 陈掌柜开门见山,言辞恳切,带着潮汕同乡特有的亲近感。

颜永祠,这位人力车行业的“祥子终极版”,身着考究的杭绸长衫,指间一枚翠玉扳指温润内敛。他没有立刻翻阅文件,而是慢条斯理地用长柄烟斗拨弄着水烟壶里的烟丝,袅袅青烟模糊了他精明的眼神。作为从最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咕喱王”,他对任何关于“新车”、“新工坊”的许诺都带着本能的警惕。

“陈掌柜,” 颜永祠的声音不高,带着历经沧桑的沉稳,“同乡情谊,颜某自然看重。东华医院共事,也知您为人。只是…” 他放下烟斗,手指轻轻点了点那叠方案,“造车,非是儿戏。汇通的车,清一色东洋货,结实耐用,虽贵些,但车夫认,乘客也认。你说这‘飞燕牌’能好过东洋车?价格还能更低?” 他嘴角牵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那是见过太多空口承诺后的淡然,“图纸画得再漂亮,没用。车行里跑的车,是要经得起日晒雨淋、坑洼颠簸,是要让车夫拉一天腰不散架,让乘客坐一路不硌屁股的。光凭几张纸和一句‘振兴华工’,恕颜某难以信服。”

陈启沅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道:“我要造的‘飞燕牌’,车架用薄钢板,轻一半多;轮胎用硫化橡胶,能用一年;减震装钢板弹簧,车夫拉货不颠腰。车价能比日本车便宜三成。车夫拉着轻快,一天多跑两趟,能多赚1港元,够买半袋米。您说,这算不算‘造福本港雇工’?”

陈启沅刚放下茶盏,颜永祠便直戳要害:“陈掌柜,您说这‘飞燕牌’是香港自己造的人力车?好啊!可我永利车行现在有50辆日本车,一辆车月租30港元,车夫拉客一天赚2港元,扣了租银剩1港元——够买两碗云吞面。要是您这车真能‘质量好、价格低’,我颜某第一个带头换!可问题是……”他指节敲了敲桌上的图纸,“这铁箍木轮的车,我在汕头见多了——用半年就散架,车夫拉货压断车把,赔不起钱闹到同安堂,我这总理当得憋屈!”

陈启沅刚要开口,颜永祠又补了一句:“再说那橡胶胎,南洋的橡胶晒两天就软,香港夏天热得能煮鸡蛋,车胎化了粘车轮上咋整?您说的‘薄钢板车架’,我在洋行见过,那玩意儿脆得很,拉货压变形了,车夫赖我赔钱——我这永利车行可经不起折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