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246章 阿陋盐井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第246章 阿陋盐井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9 10:39:15

听闻王月生要去考察附近的盐矿,者黑嫫一点也不奇怪。她已习惯了王少爷这种想一出是一出的做派了。世家子弟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嘛。至于王月生回头看了一眼小队长和那几个学员,他们则立即明白了王月生的意思,很快在路上开了一个简短的碰头会,相互分配了各自重点考察的项目。这个王月生用后世某段历史时期中发明的一个词“飞行集会”,但不是搞宣传,而是指临时下达指令后,下级立即在不耽误行军的情况下,有关人员紧急通过民主磋商落实任务执行的细节。

马帮与盐商的关系简直就是典型的共生关系,甚至很多马帮就是盐商创立的。所以者黑嫫对这个行业门清,很快就带众人顺路来到了一处盐场,并且跟熟识的管事亲热地攀谈一番,获准进入详细看。

者黑嫫带王月生去的是座叫阿陋井的盐矿,位于玉溪广通县治东南五十里,地处丛山深林之中。四周被郁郁葱葱的山林环绕,一条清澈的小溪从盐井旁流过,溪水潺潺,环境清幽。远处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水墨画卷。通往盐井的道路是一条崎岖的山间小道,两旁长满了野草和灌木。道路并不宽敞,仅能容一匹马或一辆小推车通过。沿途偶尔可以看到一些简易的木屋,那是盐工们的临时住所。

待走出这片青山绿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褐色的喀斯特峰林,山体嶙峋如巨兽獠牙,盐井所在的洼地被乱石与枯木环绕,地面裂缝间渗出暗黄色卤水,散发刺鼻的咸腥味。天空被峰林切割成碎片,阳光在卤气中折射出诡异的光晕,仿佛置身地狱边缘。

一座座高达10多米的木质井架“天车”,形似瘦长的塔楼,由粗壮的圆木捆绑搭建,表面被风雨侵蚀得发黑。井架顶端悬挂着竹编绳索和铁制滑轮,绳索上挂着汲卤的竹桶,随着工人的号子声上下晃动,发出吱呀声响。直径1.5米的竖井如巨兽瞳孔,井壁麻绳磨出的凹槽深达寸许,井口架设的木辘轳布满裂痕,绞绳上浸透盐卤与血渍。

盐井周边凿出密集的隧道网络,洞口用红砂岩条石封住,表面布满青苔与盐结晶,宛如巨型虫蛀的伤口。竹制输卤管蜿蜒如蛇,接口处渗出黄褐色卤水,在地面蚀出沟壑,沿途散落破碎的陶罐与盐渣。工坊地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竹制笕槽的输卤管道,从井口延伸至储卤池,再分支到各座土灶,仿佛一张巨大的竹网覆盖矿区。卤水在笕槽中汩汩流动,偶尔溅出在地面结成白色盐渍。

数十座土灶沿山脊排开,灶膛内松柴燃烧的浓烟裹挟盐粒,在空中凝成白雾,与山间瘴气交融,与井架交织成一片灰蒙蒙的“烟林”,遮住半边天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柴烟和卤水的咸腥味。土灶旁,光着膀子的盐工挥动铁铲搅动沸腾的盐锅,火光映照在他们黝黑油亮的皮肤上;妇女抱着柴捆穿梭于灶台间,孩童蹲在角落捡拾碎盐块。陶制盐锅歪斜支在灶台,锅沿结着厚厚的盐垢,状如龟裂的铠甲,锅内卤水沸腾时翻滚着黑褐色泡沫。灶台边的盐堆在阳光下泛着惨白的光,宛如一座座小雪山。

井场边缘挤满低矮的茅草棚屋,屋顶压着石块以防被风掀翻,墙壁裂缝中塞着枯草。山腰处搭建的竹棚歪斜如醉汉,棚顶茅草混杂盐渣,遇风簌簌飘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官府的砖砌盐仓,门楣上贴着“盐课重地”的告示,门口有持棍的税吏把守。矿区外围搭着几间草棚茶铺,马帮的骡马拴在木桩上低头嚼着豆料,脚夫蹲在路边捧着粗瓷碗喝粥,小贩吆喝着售卖草鞋、烟叶和劣酒,地上散落着马粪和碎盐。

矿区背后的山林因长期砍伐柴火已变得光秃,裸露的红色山体上留着道道沟壑;山脚的人工卤池泛着青黑色,池边堆积着挖出的岩渣和废弃竹篓,野狗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远处可见玉溪的青山碧水,近处却是烟熏火燎的盐场,仿佛一片被工业啃噬过的疮疤。

钻井的撞击声、灶火的噼啪声、盐商的算盘声、马帮的铃铛声、工人的号子声混杂在一起,形成持续不断的轰鸣。卤水的酸涩味、汗水的馊味、马粪的腥臊味、焦木的烟味、劣质烧酒的辛辣味,交织成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盐矿气息”。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对抗自然——人力与畜力强行从地下榨取卤水,用火焰将卤水固结成盐,再用骡马将这些白色晶体运往远方。

青壮年**上身,脊背弯曲如弓,皮肤被卤水灼成深褐色,肩头压着百斤盐袋,脚底溃烂流脓,仍被监工皮鞭驱赶。老妇佝偻着用豁口陶碗舀卤,手指关节因长期浸卤变形。儿童背负盐渣,肋骨凸起如搓衣板,脸上沾满盐粒与煤灰。

盐吏头戴瓜皮帽,腰挎镶铜“盐捕刀”,脚蹬厚底官靴,站在竹棚阴影中冷眼巡视,手中账簿沾满盐工的血指印。监工光膀子纹着“盐”字刺青,手持槐木棍,随意呵斥着盐工。辘轳吱呀声划破寂静,盐工如傀儡般机械摇动绞绳,卤水入枧时溅起的水花在晨曦中凝成盐雾。熬盐灶火映红半边天,盐工用木耙搅动卤水,飞溅的盐粒在空中凝成细小的“盐雪”。

咸腥、焦糊、腐臭交织,熏得人睁不开眼;辘轳吱呀、盐锅沸腾、监工皮鞭破空声,构成地狱般的交响曲;空气黏稠如盐浆,呼吸时盐粒刮擦喉咙,灼烧感直刺肺腑。盐田结晶区的白色盐坨如累累白骨,盐灶浓烟在空中扭成锁链形状,盐工背盐的剪影与山间枯树重叠,仿佛天地间唯余“盐”这一吞噬人性的怪物。

王月生看着眼前的场景,脑海中浮现出在英国调研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煤矿的情况。当时是准备看看有哪些措施可以借鉴到没有工业基础的中国的工业起步阶段。当时了解到的是,19世纪中前期,英国煤矿工人平均每日工作12-14小时,井下作业常达16小时(含往返时间)。矿工需匍匐爬行通过高度仅0.6米的低矮矿道,用铁镐凿煤,肩扛百斤煤筐往返斜坡。煤尘导致矽肺病(“矿工肺”),矿工平均寿命仅35-40岁。1840年调查发现,约60%矿工因呼吸疾病丧失劳动能力。

由于巷道过于低矮,资本家甚至雇佣6-8岁的儿童去拉矿车,以便充分利用他们矮小的身材。最小记录为5岁,如1838年约克郡“斯托克顿煤矿”童工。儿童用绳索拖拽载重200-300斤的煤车,狭窄矿道中匍匐前进,背部被磨出血痕;大些的,比如9-10岁儿童负责用木桩支撑矿道顶板,事故中常被塌方掩埋。在约克郡、南威尔士等地,童工被编入“矿车队”(carters),每日拉动煤车往返井下斜坡30次以上。麻绳勒进手掌,铁钩刺穿肩膀,脚踝因长期摩擦溃烂。查尔斯·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写:“那些孩子像老鼠般在煤灰里爬行,脊背弯得像问号。”1842年《煤矿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载:“9岁儿童威廉·哈珀,每日拉矿车12小时,体重仅4英石(约25公斤)。”

地面上,妇女与儿童承担筛选煤块拣矸石的工作,每日需弯腰筛选2吨煤渣,手指被碎石割裂。

成年男性矿工日薪4-6便士,仅够购买2磅面包;童工2-3便士不足成人1\/2,且常被拖欠;妇女1.5-2便士,仅能换1品脱廉价啤酒。矿工需向矿场主预支工资(“记账制”),实际收入被克扣至仅够糊口。例如,德比郡矿工家庭债务占收入的70%。

矿工平均寿命较农民短15年。1851年人口普查显示,矿工家庭儿童死亡率高达40%(全国平均25%)。

只不过在英国和欧美,这些非人的工作条件和微薄的收入下,矿主获得的收益和超级利润被有意识地引导投资于扩大再生产或者其他工商项目,而在中国,由于制度的桎梏和不利于工商投资的产业政策,绝大多数矿主将利润用于个人奢侈消费和买地出租。

这些不是王月生现在可以解决的。或者说,按照他在后世学习的普及到每个接受过9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头脑中的在前世可称为屠龙术的思路,这些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

环顾了一下,看只有家丁环伺周围,隐隐地护住自己,小队长和其他几名学员都已自觉地分散开来,与工头、税丁、盐工等攀谈起来,随手塞一小块云土。其实,他们在其他地方做这种调研时的伴手礼经常是盐巴,但在盐场,肯定不能送这些。王月生虽然非常抵触,但有时候也不得不入乡随俗,谁让这个时代的鸦片或者烟土,不但有药用价值,还几乎成为了一般等价物呢。既然后世连伟大行军时都得认这个事实,自己也不能免俗。

看到旁边者黑嫫脸上一副淡然的样子,王月生好奇地问“你怎么看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呃,内个,活得怎么样?”

者黑嫫平平道“他们熬盐的灶台像我们的马蹄印,烧的是人命,踩的是血汗。井上的老爷和路上的老爷,吸血都一个德行!各人有各人的命,下井的该受井里的罪,赶马的该遭马背的灾。这世道谁不可怜?运盐的骡子累死了也得剥皮卖肉,何况是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