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系统,你管这叫九子夺嫡? > 第130章 你掀起波澜~

“殿下,”宋濂再次开口,神情无比郑重,

“今日见殿下规划新民村,设立启蒙学堂,我等心中,既感且佩。殿下不拘一格,擢升元仪于草莽之间;

又不辞劳苦,亲入疫区,拯救万民于水火。此等胸襟,此等气魄,实乃我大夏之幸。”

茅元仪也跟着说道:“殿下,元仪出身罪臣之后,本以为此生再无出头之日。是殿下,给了元仪表字的机会。

元仪知道,这天下,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有才华,有抱负,却因出身寒微,或家道中落,而被埋没的读书人。他们十年寒窗,所求,不过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罢了。”

他说到这里,声音已带上了一丝哽咽。

“我等,恳请殿下!”

宋濂的声音铿锵有力。

“为天下寒门,再开新途!为我大夏,革新科举之弊!”

“请殿下……行科举改革!”

“科举改革。”

萧济安看着眼前这位双鬓斑白,却为了天下寒门奔走呼号的老者,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也是最坏的时机。

科举,是国之根本,更是一张盘根错节,连接着皇权、世家、以及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利益大网。

他如今虽然风头正盛,但根基尚浅。

贸然触碰这张大网,无异于以一人之力,挑战整个帝国的旧有秩序。

那后果,比面对瘟疫和刺杀,还要凶险。

“殿下?”

宋濂见他久久不语,还以为他有所顾虑,神情不由得黯淡了几分。

萧济安回过神,看着宋濂和茅元仪那充满期盼的眼神,他笑了笑。

风险?

他这一路走来,哪一步,不是在刀尖上跳舞?

他走到书案前,亲自为宋濂和茅元仪倒上茶,

“前番我等提出的糊名与策论二法,已是石破天惊。但如今看来,还不够。”

他看向宋濂:“先生,我们之前的方案,只求了公平与务实。但要彻底解决人才之渴,还必须加上第三柄剑——均势!”

“均势?”宋濂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不错。”萧济安声音沉稳有力,

“针对我朝取士地域不均之弊病,本王要推行——分地取士之法!”

“恩科取士,名额不再由一地独占。而是要按照各州府的人口、税赋,进行定额分配!比如,京畿文风鼎盛,便给一百个名额。西北地广人稀,便给十个名额。南疆蛮荒,便给五个名额。”

“即便西北、南疆的考生,文章写的不如京畿、江南的学子,但只要他在本地的考生中,名列前茅,便同样可以金榜题名,入朝为官!”

这……这……

这一次,连宋濂都惊的说不出话来了。

这已经不是改革了。

这是在刨世家大族的根!

是在动摇整个帝国延续了百年的选才根基!

“殿下,此法……此法恐怕……阻力太大。”

宋濂的嘴唇有些发干,“此法一出,京畿和江南的士子,必然群起而攻之。他们会说,这是对教化昌明之地的不公,是对圣贤文章的亵渎……”

“不公?”萧济安冷笑一声,

“他们生在天子脚下,坐拥最好的老师,最全的书籍,与那些在边疆吃了上顿没下顿,连一本蒙学读物都凑不齐的寒窗士子同场竞技,这,才是最大的不公!”

“本王要的,不是选拔出文章写得最好的文人,而是要为帝国,选拔出最合适的官员!”

接下来的几日,王府书房的灯火夜夜不熄。

一份包含了“糊名誊录”、“策论实务”以及“分地取士”的,详尽的《恩科改制章程》,被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完善。

终于,在七日之后,这份足以震动整个大夏朝堂的奏折,被工整的誊抄在了明黄色的奏本之上。

翌日,卯时,天色未明。

大夏皇宫,午门之外,百官序立,静待朝会。

当身着玄色四爪蟒袍的济世亲王萧济安,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的汇聚了过去。

那些目光里,有敬畏,有好奇,但更多的,是来自东宫和沛王那边,毫不掩饰的怨毒和冰冷。

萧济安对这一切,视若无睹。

他只是平静的,走到了百官队列的最前方,那个独属于亲王的位置。

【洞察】

【太子朱标:他竟然还敢上朝?父皇真是老糊涂了!不行,今日必须想办法,再给他找点麻烦。】

【沛王刘邦:济世亲王?哼,不过是父皇用来安抚灾民的工具罢了。等风头一过,看我如何炮制你!】

钟声响起,宫门大开。

百官鱼贯而入,太和殿内,庄严肃穆。

天武大帝高坐于龙椅之上,不怒自威。

一番枯燥的例行公事之后,大殿内,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直到,内侍监总管王承恩那尖细的声音响起。

“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今日将平淡收场之时。

萧济安缓步出列,走到了大殿中央。

“儿臣,有本启奏。”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龙椅之上,天武大帝的眼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讲。”

“……启禀父皇,新民村一期工程已然动工,预计一月之内,便可安置老弱妇孺三千余人。

京畿建设总司,已承接城东塌方路段的修补工程,预计可为朝廷节省开支三成以上,工期缩短一半……”

汇报完毕,萧济安话锋一转。

“父皇,儿臣在安置灾民,推行工程之时,深感人才之匮乏。我大夏,并非没有人才,而是选拔人才之制度,已然积重难返!”

“当今科举,名为为国取士,实则早已沦为世家门阀之间,党同伐异,固化阶层之工具。儿臣以为,若不改革,国将不国!”

他从袖中,取出那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奏折,双手高举过顶。

“故,儿臣恳请父皇,恩准儿臣于今岁秋闱,试行科举改制!”

王承恩快步走下御阶,接过奏折,恭敬地呈送到了天武大帝的御案之上。

天武大帝展开奏折,当他看到“糊名誊录”和“策论实务”时,神色还算平静。

可当他的目光,落在那最后一条“分地取士”上时,深邃的眼眸便微微一凝。

随后将奏折交还给王承恩说道:“念。”

“遵旨。”

王承恩清了清嗓子,开始高声诵读。

“臣,济世亲王萧济安,诚惶诚恐,叩请圣安。臣以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然,戎之根基在兵,兵之强弱在将,而将之优劣,在于选拔之制……”

起初,殿内还算平静。

然而,当““分地取士,以固国本”、“增设实务科,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一个个石破天惊的建议,从李德全口中念出时。

整个太和殿,彻底炸开了锅。

“荒唐!简直是荒唐!”

“分地取士?这让江南的才子们情何以堪?简直是因噎废食!”

“增设农科、工科、算学科?奇技淫巧,也配与圣人经典并列?滑天下之大稽!”

窃窃的私语,变成了愤怒的声浪。

尤其是那些出身世家大族,依靠着科举这棵大树,为家族不断输送利益的官员们,更是脸色涨红,如丧考妣。

龙椅之上,天武大帝却依旧面无表情,他只是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的扶手,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终于,当李德全念完最后一个字时。

礼部尚书孔文正,再次颤抖着出列,正欲重复上次那番“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陈词滥调。

然而,这一次,不等他开口,一个更尖锐的声音便抢先响了起来。

一名来自江南道的御史,满脸涨红的冲出队列,声音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尖利:“陛下!臣有异议!那糊名与策论,虽有争议,尚可再议。但分地取士之法,万万不可!”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朝堂上半数以上官员的共鸣,这些人,几乎全都来自京畿与江南富庶之地。

“陛下!此法名为公平,实为最大的不公!”

那御史痛心疾首,“京畿与江南文风昌盛,十年寒窗,百里挑一,方得一进士。”

“如今竟要将宝贵名额,无端让予蛮荒之地,岂不是让骐骥与驽马同场,令明珠与瓦砾同价?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必将庸才遍地,国将不国啊!”

“请陛下三思!”

“此法,乃是劣币驱逐良币之法,万万不可推行!”

一瞬间,朝堂上的风向彻底变了。反对的声音不再是针对改革本身是否合乎礼法,而是变成了**裸的地域之争,利益之辩!

太子朱标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太子朱标的党羽见状,立刻有一名都察院的言官出列,将矛头直指萧济安的动机。

“臣弹劾济世亲王!其名为改革,实为收买边疆人心,培植党羽!今日他能为边地强争科举名额,明日他便能以边地之民意,行不轨之事!其心可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