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过了新年前后的时日,加上林老板自己给的,和刘丽凤给坑来的,刘丽凤家里的情况开始好转。
随着房子装修好,一群人忙活了一阵,总算是入住进去。她早早就从制衣厂辞职出来,用从林老板那里坑来的钱,在自家的店铺里开了一间小卖部一边守着小卖部,一边照顾家人的生活,一边兼做一些电子厂里拿出来的手工活。由于她家左邻村尾的工厂、右连陆续建成的住宅区,小卖部的生意出奇的好,每天都有一大笔营业额。
从四月底开始,刘丽凤已经可以着手偿还借款。
叶老六的事业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随着港商和村委资金的到位,飞腾工业区于吉日正式破土动工。奠基仪式结束,挖掘机“突、突、突……”一阵轰鸣,叶老六和周景生联合组成的“非凡建筑队”正式开始施工。
这个名字,还是小女儿明艳给取的,意思就是要创造出一番非凡招聘和挖来的专业工程师,日夜守在工棚里——这是历史性的飞跃;林老板现在已经升级成为“林总”,整天带着一个白色安全帽,在各个工地上“指导”动作,又负责与项目部对接,真有“老总”的范儿。
叶老六的非凡建筑队,也在走流程,准备成为林老板旗下的分公司。这是他手底下那些专业人士提的意见,他对此表示没有异议。为了照顾与他一路打拼过来的几人,刘政军、周景生、叶德安都算了股份,所以他们几个也是建筑队的基本班底。
港商的资金充裕,林总和叶老六终于不再为工程款、材料款和人工工资发愁了。
刘丽凤已经把商业街的店铺和出租房租了出去,有了几处收入,丽凤一家总算是熬出头。回想起这些年的艰难日子,丽凤至今都心酸得不能自已。那段日子,岂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艰难”就能够概括!家里总是能省则省,就连一把指甲刀用钝了,也还是一直凑合着用。要知道指甲刀无非也就一把一块钱,在两元店里买,通常还能找店老板讨要到一把挖耳勺。
洗发水、沐浴露买不起,用的是最便宜的香皂。大人和孩子的头发长了,都不去理发店,而是借来推子自己理,两个儿子为此还抱怨过,说学校的同学都笑他们的发型是活脱脱的乡巴佬风格。三餐也要省!老六时常到街道的菜市场买回几十斤最便宜的猪板油,回来熬了一大锅猪油,要供一群人吃两个多月。而那些猪油渣还不能浪费了,经常是三餐的饭菜里都能看到它,以致三小只都吃怕了,只要一见到猪油渣就反胃。
这样的日子,大人们倒还能够承受,反正他们也不是什么金贵的人,咬一咬牙也就过去了。可是,叶明艳在读五年级生、老大叶明朗即将中考,老二叶明乐也上了初中,各自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而且都在长身体,这样的日子着实苦了他们。
不过,三个孩子倒还乖巧懂事,能够理解家里的困难。他们不仅没有抱怨什么,也没有伸手向家里要什么,反而主动帮家里承担一些。写完作业,老大和老二会帮妈妈做手工活,老三则是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一家人共同面对困难,让一家五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刘丽凤开始有能力偿还欠款之后,人们对她的评价普遍转好,再没有人会说那些挖苦嘲笑的话,再没有人拿她当笑话看,尤其是叶德安。他从最初的不解与嘲讽,慢慢开始佩服刘丽凤的远见与胆识。他曾在很多场合公开表示,说刘丽凤这个女人不简单,叶老六娶到她,是祖上积德了。
他的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当然了,对于这样的赞美,虽然刘丽凤面上不露声色,但心里早已乐开花。当初是一个什么情况来着?她一个妇道人家,不仅要承受丈夫不支持、旁人不理解的痛苦,还要面对金钱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一些,对于一个农村里出来的女人来说,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才能够明白、体会。
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曾后悔过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德安以及一些工人追要工钱的关口。当时,她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登门借钱,可那个时候是年关,很多人都自顾不暇,哪里还能有钱借给她。当那些工人把老六堵在工地里,她是又急又怕,根本想不出应对的法子,幸得那些工人肯通融,最终明艳找到德安,及时化解了那一场危机。
如今,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一家五口不仅住进了新房子,生活也比以前提升了不少。
刚刚住进新家,把三个孩子高兴的,连着好几个晚上不肯安生睡觉。回想起住在铁皮房里的情况,两个儿子挤在一间屋子里、挤在一张床上,而小女儿只能住在最狭小的房间里,房间狭小得只能容下一张小床和一张小桌子。现在,那些情况已经为过去式——三个孩子一人一间房子,这对于已经长大的三个孩子而言,足够他们欢呼雀跃的了。
新家,总该有个新家的样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