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场禁赛,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对步行者队来说,像是被抽走了主心骨,攻防两端都透着别扭,战绩磕磕绊绊。但对李特本人而言,这突如其来的“强制休假”,除了刚开始几天有点憋闷,后面他反而有点……享受起来了?
每天还是雷打不动的个人训练,跟着老爹捣鼓的那些科学仪器较劲,保持身体状态。但不用跟着球队东奔西跑,不用在比赛日把神经绷成一根弦,这时间一下子就富裕了出来。他甚至有闲心重新捡起被搁置的吉他,对着谱子磕磕巴巴地弹上两段,或者泡在父亲的书房里,翻看那些以前觉得枯燥,现在却品出点不同滋味的物理学着作和商业案例分析。
“你这哪是禁赛,分明是给自己放了个带薪学术假。”阿泰斯特来他家蹭饭时,嘴里塞着苏梅做的红烧肉,含糊不清地吐槽。他现在是彻底服了李特,不单单是球场上那一下子,更是这种山崩于前还能静下心来研究“薛定谔的猫”到底死没死的心理素质。
李特耸耸肩,把一本《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合上:“罗恩,有时候停下来,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联盟这处罚,我倒觉得是塞翁失马。”
“失马?我看你是失心疯!”阿泰斯特瞪着眼,“十场比赛啊!你知道我们现在掉到东部第几了吗?”
“知道,”李特给他倒了杯水,“但急有用吗?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
他这悠哉游哉的状态,在外人看来简直是没心没肺。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段远离赛场聚光灯的日子,让他有机会跳出球员的身份,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周边的商业生态。
而在这段“假期”中,两枚来自娱乐圈的重磅炸弹,先后在太平洋两岸炸响,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远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期。
先是艾薇儿·拉维尼的《My Happy Ending》MV正式发布。
李特客串的那个忧郁又带点叛逆的“前男友”形象,与他球场上冷静杀手的模样形成了巨大反差。尤其是在几个弹奏吉他、眼神带着故事感的特写镜头下,那种独特的文艺气质混合着东方面孔的神秘感,瞬间击中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MV一经发布,立刻冲上了各大音乐频道排行榜的前列。
紧接着,布兰妮·斯皮尔斯的《Everytime》MV也全球首播。
这支MV的风格与艾薇儿的截然不同,布兰妮的流行天后气场全开,而李特在其中饰演的那个与布兰妮有过短暂情缘,最终在病房外黯然离去的“神秘男子”,虽然戏份不多,但那场若即若离的“吻戏”(尽管最终借位)和充满张力的眼神戏,更是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
这两支MV,像是两股风格迥异却同样强劲的潮流,借助着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双渠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其引发的购买狂潮,让所有市场观察员都跌破了眼镜。
音像店里,但凡贴有“李特客串”标签的艾薇儿和布兰妮的CD、VCD、DVD,几乎上架就被抢购一空。盗版摊贩都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把李特在MV里的片段单独剪辑出来,做成“李特MV合集”光盘,销量好得惊人。学校里,男生们模仿他MV里的穿着和弹吉他的姿势,女生们则把他的海报贴在床头,讨论着他到底是和艾薇儿更配还是和布兰妮更有CP感。
这种影响力是爆炸性的,是跨圈的。它不再局限于篮球迷这个群体,而是渗透到了更广泛的流行文化领域。很多原本对NBA不感兴趣,甚至不知道步行者队是啥的年轻人,因为这两支MV,第一次知道了李特这个名字,进而开始关注他的比赛——哪怕他现在还在禁赛。
这种影响力,与大姚那种根植于中国篮球体系、凭借绝对身高和技术在NBA站稳脚跟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李特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他代表着一种更国际化、更个性化、更贴近年轻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他打球厉害,还能玩摇滚,还能跟国际流行天后同框演戏,这种“全能”、“跨界”的形象,在正在急速拥抱世界的中国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印第安纳波利斯,李特的公寓里。
门铃响起,李特开门,意外地看到风尘仆仆的艾薇儿站在门口,头上还戴着她那标志性的黑色领带,脸上带着点疲惫,但眼睛亮晶晶的。
“Surprise!”艾薇儿张开手臂,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嘿,听说你被关禁闭了?我来看看你有没有在房间里发霉。”
李特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笑着把她让进屋:“你怎么跑来了?巡演结束了?”
“中间有个短暂的间隙,”艾薇儿脱下外套,很自然地瘫在沙发上,打量着李特还算整洁的公寓,“看来你过得不错嘛,没我想象中那么颓废。我还以为你会抱着吉他天天唱悲伤情歌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