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衍主城东南三十里的清溪村,是战后第一批靠灵脉重生的村落。村前那条“灵脉渠”,引着主城灵脉支流的活水,灌溉着村里百亩稻田,往年这个时节,稻穗该沉甸甸地弯着腰,可今年入夏后连降了半月雨,渠水却一天比一天浑浊,稻苗渐渐蔫了叶,村民们急得在渠边打转。
“苏先生,您可算来了!”村长王老汉握着苏小远的手,指着眼前的灵脉渠,浑浊的渠水里飘着枯枝败叶,渠底还积着厚厚的泥沙,原本该泛着灵光的水流,此刻只剩微弱的淡金光,“再这么下去,今年的收成就完了,村里娃娃的灵脉启蒙粮都凑不齐了。”
苏小远蹲在渠边,算经符纸贴在水面,淡蓝光晕透过浑水,映出渠底的景象——泥沙淤塞了近半渠宽,渠中段还卡着一截碗口粗的枯木,最关键的是,灵脉支流的活水因雨水稀释,流速变慢,根本冲不动淤塞的泥沙。雪球从他怀里窜出,爪子轻碰渠水,对着渠中段低吼,显然也感知到了枯木的阻滞。
“不是煞气问题,是自然淤塞加灵脉流减弱。”苏小远收起符纸,回头看向身后跟着的三个孩子,“阿雪、阿沙、小树苗,这次要靠我们的术法协作,清淤又要护渠,不能伤到灵脉支流的根基,敢不敢试?”
阿雪立刻握紧拳头,冰系灵力在掌心凝聚出细小的冰珠:“我能冻住渠水,让泥沙沉底!”阿沙拍着胸脯,沙系灵力让他脚下的泥土泛起细沙:“我能把泥沙‘吸’出来,不弄脏渠壁!”小树苗晃了晃背上的藤篮,里面装着刚培育的“固渠草”种子:“我的草能缠住渠壁,防止清淤时塌渠!”
李青山和秦雨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摩拳擦掌,秦雨轻声道:“灵脉守护不只是对抗大危机,解决村民的生计难题,才是最实在的守护。”李青山点头,指尖戮渊残片泛着微光,悄悄护住灵脉渠的薄弱处,以防孩子们操作时不慎损伤灵脉。
苏小远先让小树苗沿着渠岸撒下固渠草种子,指尖灵力注入土壤,种子瞬间发芽,嫩绿的藤蔓顺着渠壁攀爬,很快织成一张绿色的护网,将松散的渠壁牢牢固定。“好了,现在清淤不会塌渠了!”小树苗拍了拍手,藤蔓上的露珠还泛着灵脉光。
阿雪接着上前,双手结印,冰系灵力顺着渠水蔓延,靠近淤塞段的渠水瞬间凝结成薄冰,泥沙被冻在冰里,不再随水流晃动。“苏小远哥哥,冻好啦!”阿雪喊道,鼻尖还沾着细小的冰晶。
阿沙立刻跳到渠边,沙系灵力化作无数细小的沙线,钻入冰下的泥沙中——他的“流沙吸淤术”能将泥沙颗粒逐一吸附,不伤渠底的灵脉根系。只见沙线不断从冰下抽出,带着黑色的泥沙,落在渠岸的竹筐里,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两筐。
苏小远蹲在渠中段,算经符纸实时监测灵脉流:“阿沙,慢一点!前面三尺是灵脉根系密集区,别用太大力!”阿沙立刻放缓速度,沙线变得更细,小心翼翼地绕过根系,只吸走表层的泥沙。
就在淤塞快清理完时,雪球突然对着渠底低吼,纵身跳到冰面上,爪子指着冰下一处鼓起的地方。苏小远立刻展开符纸,光晕下,一截枯木的轮廓清晰浮现——枯木卡在渠底的灵脉节点上,周围的灵脉流因为挤压,已经变得很细,若不及时取出,节点可能会受损。
“枯木卡着灵脉节点了!”苏小远皱起眉,“阿雪,能不能在枯木周围冻出一个‘冰托’,不让它压到节点?阿沙,用沙线缠住枯木,我们一起把它拉出来!”
阿雪立刻调整冰系灵力,在枯木下方凝结出一个碗状的冰托,稳稳托住枯木;阿沙的沙线顺着冰缝钻进去,牢牢缠住枯木的两端;苏小远则用算经符纸画出“轻身符”,贴在枯木上,减轻它的重量。“一、二、三,拉!”三人同时发力,枯木缓缓从渠底升起,冰托跟着向上,直到枯木被拉出渠外,落在田埂上。
枯木一取出,渠底的灵脉流瞬间通畅,淡金色的灵光重新布满渠水,浑浊的水流渐渐变清,渠边蔫了的稻苗像是被唤醒般,叶片慢慢挺直,甚至能看到新的叶芽在生长。“通了!灵脉渠通了!”村民们欢呼起来,王老汉激动地握着苏小远的手,递上刚煮好的灵米粥,“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保住了我们的稻田!”
孩子们看着恢复生机的稻田,脸上满是自豪。阿雪蹲在渠边,看着冰融化后融入渠水,笑着说:“原来我的冰系术法不只能打架,还能帮村民浇地!”阿沙则把清出来的泥沙堆在一起,打算种上灵植,不让泥沙再流入渠中;小树苗则在枯木旁种下固渠草,让藤蔓缠住枯木,做成一个简易的“渠岸标记”,提醒村民注意渠道安全。
夕阳西下,灵脉渠的水泛着金光,灌溉着绿油油的稻田。村民们留众人吃晚饭,饭桌上摆满了灵麦做的馒头、灵稻煮的米饭,还有村民自己种的灵蔬,香甜的味道飘满整个村落。孩子们围坐在苏小远身边,听他讲当年在雾雨林修复灵脉节点的故事,王老汉则给李青山和秦雨说着村里的变化:“自从灵脉通了,村里的娃娃都能感应到灵力了,明年我们也要送娃娃去灵脉学堂,跟着苏先生学本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