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轻叹一声,只好慢慢道来:“其实风水这门学问,跟别的玄学不太一样,它本身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东晋学者郭璞所着的《葬书》,被列为古代三大建筑经典之一。”
“中国的墓葬风水讲究‘灵钟东应’,意思是人去世后若能感应天地,就能福泽后代。所以讲究风水,所谓风水就是风与水,以风调理气场,以水滋养生机,这样的地方才被称为风水宝地。”
“从科学角度来说,水流的走向可以保证墓穴不受湿气侵蚀,而稳定的风向则能防止大风破坏墓穴土质。”
我打开手机地图,继续说道:“所谓‘龙脉’,指的是山的脉络,象征着‘气’。这类山脉往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至于相关的地质学知识,我想张凌学长比我更清楚。”
张凌点了点头。
我接着讲:“明代绘本《三才图会》中记载,我国有三条‘干龙’,皆以昆仑山为起点,分为南、北、中三支。而我们目前所在的位置,就处于中龙,属于太行山的一条支脉。”
我指着地图向所有人展示,并用绘图软件清晰标出太行山脉的走向。整条山脉宛如一条展开五爪、腾空而起的巨龙,而我们正处于其中一只龙爪的下方。
收起手机,我环顾四周,继续解释:“在风水学中,理想的墓穴宝地讲究砂水相配。‘砂’指的是墓穴周围的山势,‘水’指的是墓前的流水走向。通过分析这两者,我们甚至可以反推出墓道口的位置。”
我指向远处一座山顶较为平坦的山:“砂有四势,四势合围可以把风挡在外面,吹不进来。那就是玄武。”
又指了指我们脚下以及对面较低的山岗:“这是青龙、白虎。”
最后指向另一侧的高山:“那是朱雀。”
恰好在朱雀所对应的山下,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那座山下有一条河,我来的时候注意到了。河道曲折绵长,是上佳之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入水口偏窄,象征墓主人后代香火不旺。”
“照你这么说,这附近应该有一座大墓了?”
话音未落,坡下正在工作的队员突然大喊:“陈教授!王队!这里有个盗洞!”
连我也怔了一下,没想到我这三脚猫的功夫居然真给蒙对了。
周围的人也纷纷露出既兴奋又复杂的表情。
我们跟着陈教授快步跑下土坡。陈教授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平时步履蹒跚,一听说发现了盗洞,竟跑得比谁都快,仿佛瞬间年轻了二十岁。
几分钟后,众人围到了盗洞前。这时工地上已经聚了不少人,有考古队员,也有帮忙的当地村民。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这一带自古就是墓葬密集区,随便一铲子都可能碰到古墓。
陈教授戴上白手套,轻轻拨开盗洞周围的浮土,用手指搓了搓土粒,又探头朝洞里张望。
我在旁边观察,不禁暗叹这盗墓贼的身形未免太瘦小了。这洞口仅容一个脑袋通过,难道世上真有缩骨功这种功夫?
陈教授打着手电往里照了照,无奈地摇头:“完全进不去。真不知当初盗墓的是怎么钻进去的,洞口也没留下什么痕迹。从土质判断,这个盗洞恐怕有上百年历史了。”
这洞本身也算件文物了。
陈教授转头看向我:“林悦啊,你刚才说的那些,还能继续推演吗?”
我明白教授的意思。我们在这里勘探了三四天,始终一无所获。
别说墓道口,连块像样的碑石都没找到。
眼下,要说还有什么方法值得一试,恐怕就只有风水堪舆了。虽然这门学问透着玄妙,但对信奉风水的古人来说,反而更贴近他们的思维方式。
我指着四周的荒地:“这片区域开阔平坦,估计有十几公顷。墓葬规模一定不小。风水学中确定墓穴位置的方法叫做‘点穴’,但绝不是靠什么寻龙尺,而是靠双眼观察。”
“要通过观察‘明堂’来确定墓穴所在。所谓明堂,就是墓穴前方平坦开阔的地带,分为小明堂、内明堂和外明堂。”我指着脚下的土地,“我们站的位置就是内明堂,根据周围山水走势,基本可以确定这里就是明堂所在。”
我转身指向后方:“墓道口应该就在那个方向。”
“哦?”陈教授听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亲自拿起工铲,带着考古队和村民来到我指的位置,二话不说就开始挖掘。
挖着挖着,突然传来“铛”的一声脆响。
整个山谷顿时安静下来,有人抬头高喊:“挖到了!挖到了!”
所有人都围拢过来,只见厚厚的土层下隐约露出一块白色石头。
工地上立刻沸腾起来,大家以那块白石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挖掘。
然而一个小时后,除了那块白石,再没有其他发现。
可以肯定地下确实有座大墓,但我们挖到的显然不是墓道口,而是墓室的顶部。
“小伙子,你这判断不太准啊。”王队长拍着我的肩膀笑道,“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你,懂得真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