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审计组的进驻与网络舆论的暗箭,如同两股交织的寒流,让京州官场的这个深秋,平添了几分刺骨的凛冽。
市政府大楼里,往日里略显喧闹的走廊安静了许多,干部们步履匆匆,交换眼神时都带着几分心照不宣的谨慎。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看不见的探头,记录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
然而,处于风暴眼中心的袁天,却展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与定力。
他既没有因为审计组的到来而手忙脚乱,也没有因为网络上的污蔑而暴跳如雷,更没有像某些人期待或担忧的那样,跑去省里四处活动、寻求庇护。
他就像一台精密设定的机器,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计划,高速而稳定地运转着。
周三上午,就在网络谣言开始发酵的同时,袁天准时出现在了市政府第三会议室,“杨柳”片区改造方案研讨会如期举行。
与会的除了相关部门负责人,还有几位被特意邀请来的街道干部和社区居民代表。这些代表起初有些拘谨,但在袁天温和而鼓励的目光下,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领导,我们那栋楼,下水道真是老问题了,夏天返味儿,一下雨就堵,家里都没法待!”
“路灯!最重要的是路灯!我们那片,到了晚上黑灯瞎火的,老人孩子都不敢出门!”
“还有那个公共厕所,多少年没修了?脏得下不去脚!”
“要是能有个小广场,让老头老太太们有个活动的地方就好了……”
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生活中最具体、最真实的困难和期盼。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却恰恰构成了城市治理最基础的底色。
袁天认真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还会仔细追问。
他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官架子,也没有空泛地许诺,而是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和初步方案。
“下水道问题,住建局牵头,本周内拿出彻底的改造方案和预算,不能再拖。”
“路灯的事情,城管局和电力公司对接,列出需要安装和维修的路段清单,尽快落实。”
“公共厕所纳入这次片区整体改造规划,统一设计,提升标准。”
“小广场的用地问题,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现场勘察,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边角地或者闲置地……”
他一条条回应,思路清晰,指令明确,将居民反映的一个个“小问题”,分解成了政府部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这种务实高效的作风,让在场的居民代表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带着希望的笑容。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散会后,几位居民代表围着袁天,激动地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眼眶湿润,声音哽咽:“袁市长,您……您是真的把我们老百姓的事儿放在心上啊!”
袁天握着老太太粗糙的手,语气沉稳而坚定:“老人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城市发展,最终是要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舒心。
请大家放心,也请大家监督,我们一定尽力把这件事办好。”
送走居民代表,袁天脸上的温和渐渐收敛,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他对陪同开会的市政府秘书长吩咐:“今天的会议纪要尽快整理出来,形成任务分解表,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下发各相关部门,我要每周跟踪进度。”
“是,市长!”秘书长连忙应下,心中对这位年轻领导的敬佩又加深了一层。
在自身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还能如此心无旁骛地关注最基层的民生疾苦,并且雷厉风行地推动解决,这份定力和情怀,绝非寻常。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或认同袁天的这种“坚守”。
下午,市委书记何海涛将袁天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何海涛的办公室比袁天的更加宽敞,布置也更为厚重,红木书柜、真皮沙发,墙上挂着寓意“海纳百川”的巨幅水墨画,彰显着主人的地位和品味。
但此刻,这位在京州经营多年、素以稳重着称的书记,眉宇间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忧虑。
他亲自给袁天泡了杯茶,叹了口气,开口道:“袁天啊,坐。”语气带着长辈式的关切。
袁天依言在沙发上坐下,姿态放松却依旧挺拔:“何书记,您找我有事?”
“还能有什么事?”何海涛在他对面坐下,揉了揉眉心,“省审计组那边,动静不小啊。还有网上那些风言风语……我都听说了。”
他目光复杂地看着袁天,“我知道你行得正坐得端,不怕查。但是……树大招风啊。
现在省里的局面你也清楚,陈书记那边要平衡,胡省长和慕容书记那边……唉,有些时候,退一步,或许海阔天空。”
他话说得含蓄,但意思很明白,是劝袁天在“数字科创走廊”和推动项目的方式上,适当让步,缓和与胡金茂甚至慕容田的关系,以求“团结”,换取省里压力的减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