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纳组的老周则掏出 300 度老花镜 —— 镜腿缠着透明胶带,是上周不小心摔断后临时粘的,胶带边缘都起了毛 ——
他用衣角擦了擦镜片,死死盯着屏幕上的绿色信号波动,连眨眼都控制在每 5 秒一次。
他负责的 “海眼 - 7000” 声纳阵列,能探测到 2000 公里外 0.1 米大小的物体,25 年的职业生涯里,他甚至能从杂音中分辨出外国潜艇螺旋桨的转速(比如俄制 “基洛” 级潜艇的螺旋桨转速约 250 转 / 分,美军 “弗吉尼亚” 级约 300 转 / 分),绝不能错过任何细节。
指挥中心再次被 “高效到压抑” 的忙碌笼罩,每个人都知道,深海里的未知生物不会给他们留多余时间。多争取一秒,就多一分掌握主动权的可能 —— 也多一分让队员们平安回来的可能。
深海救援:平静下的暗流
“舟山号” 护卫舰以 28 节的最高航速(约 51.86 公里 / 小时,相当于高速公路上小型轿车的行驶速度)劈开水面,白色的浪花像碎玉一样从船舷两侧溅起,又迅速落回海里,在船后留下一道宽 10 米的白色水痕,远远望去像一条银色的带子。
只用了 1 小时 40 分钟,它就抵达了 “海龙 -Ⅲ” 所在海域 —— 比原定计划提前了 20 分钟,舰长说 “多快一秒,队员就多一分希望”。
此时的海面异常平静,蒲福风级仅 2 级 —— 海浪高度约 30 厘米,像婴儿的手掌轻轻拍打着船身,连甲板上的救生圈都没晃动;
阳光透过薄云洒在海面上,粼粼的波光像撒了一把碎金,连 “深龙 - 2000” 救援艇的影子都清晰地映在水里,边缘没有一丝模糊。
若不是声纳屏幕上还残留着 “利维坦” 的声学痕迹(频率 1.2 赫兹,振幅 0.5 帕,类似远处的低频鼓声,闷得像敲在胸口),没人会相信这里曾发生过一场 “跨文明接触”——
这里安静得像从未被惊扰过的秘境,只有偶尔掠过的海鸥发出几声鸣叫,打破短暂的寂静。
“深龙 - 2000” 深潜救援艇从护卫舰的后甲板缓缓入水,银色的艇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条蛰伏的巨大银色鱼。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深潜救援设备,最大下潜深度 2000 米,配备 4 个液压机械臂(最大抓取力 5 吨,能轻松抓起一辆小型家用汽车;
2023 年演练时曾成功抓取模拟潜航器)和 1 套第三代磁吸式对接系统(对接成功率 98.7%,比第二代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研发团队熬了 300 多个夜晚,攻克了 “深海压力下密封” 的难题)。
2022 年南海救援中,它曾在 1500 米深海,顶着 150 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 15 公斤重量,能把普通铝合金压成饼状),成功将失联 72 小时的 “深海 - 1 号” 潜航器拖回海面 ——
那次救援中,潜航器因推进系统管路破裂,氧气仅剩 15%,队员们已开始写遗书;驾驶员老王尝试了 3 次才完成对接,最后救上来的队员嘴唇都发紫了,他自己也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后背的汗水把制服都浸透了。
这次老王准备得更充分:
他在操控台旁放了 2 套备用对接装置,用红色绳子系在桌边,怕航行中颠簸碰掉;手里还攥着一块擦汗的毛巾,是他妻子织的,上面有个小小的 “王” 字,边缘还绣着蓝色的海浪图案;
“这次绝对不能出岔子”,他对着通讯器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郑重,手指反复摩挲着毛巾上的 “王” 字 —— 这是他第 12 次执行深海救援任务,每次出发前,妻子都会叮嘱 “平安回来”。
“对接目标‘海龙 -Ⅲ’,深度 1850 米,距离 500 米,姿态稳定,偏差≤0.5 米。”
老王盯着操控屏,屏幕光映在他脸上,把他眼角的皱纹都照得清晰。他双手微调银色操纵杆 ——
操纵杆的灵敏度是 0.1 毫米,每动一下,救援艇在深海里只会偏移 1 厘米,比绣花还精细。为了保证精准,他甚至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对接坐标,连眨眼都放慢了速度。
15 分钟后,救援艇的对接舱成功与 “海龙 -Ⅲ” 的舱门咬合,舱内压力从 18.5 兆帕(相当于 185 个大气压,能把厚度 1 厘米的钢板压变形)缓慢平衡至 0.1 兆帕(标准大气压)。
这个过程持续了 8 分钟,老王全程盯着压力计,生怕出现 “压力骤变”—— 深海救援中,压力变化过快会导致 “减压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