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闲话清史 > 乾隆:盛世的“败家子”

闲话清史 乾隆:盛世的“败家子”

作者:夏中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3 10:03:46

在清朝皇帝的“豪华套餐”里,乾隆那可是c位出道的主儿,自带话题,光芒万丈,就像舞台上最能折腾的“戏精”。他在位时,大清表面上那叫一个繁花似锦,可实际上,他干的那些事儿,说他是盛世的“败家子”,那可一点都不冤。咱这就一头扎进他那充满传奇与荒诞的一生,好好唠唠这位“败家子”的故事。

一、登基:含着金汤匙的开场

乾隆,全名爱新觉罗·弘历,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呱呱坠地的幸运儿。他爷爷康熙对他那宠爱,简直能把其他皇孙羡慕得眼睛发红。据说康熙第一次见到小弘历,就被这孩子的机灵劲儿给深深吸引住了。当时小弘历面对康熙,一点儿都不怯场,眨巴着一双大眼睛,脆生生地回答着康熙的问题,举止得体,聪明伶俐,把康熙给乐得呀,就差把他捧到天上去了。康熙觉得这孙子以后肯定有大出息,是个能成大事的料,于是大手一挥,就把他带到身边亲自教导。这待遇,简直就是皇家超级VIp,其他皇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里估计都在想:“为啥这好事儿就轮不到我呢?”

老爹雍正呢,为了给弘历铺就一条平坦的登基之路,那真是操碎了心,累得像头老黄牛。雍正勤勤恳恳地搞改革,辛辛苦苦收拾康熙晚年留下的烂摊子,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些政策,每天批奏章批到眼睛发花,累得腰酸背痛,就盼着给弘历留下个殷实的家底。终于,在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弘历顺顺利利地登上了皇位,开启了他的“乾隆王朝”,就像拿着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打开了帝国的大门。

野史上关于乾隆的身世,那说法简直是五花八门,离谱得让人惊掉下巴。其中最荒诞不经的要数“海宁陈家换子说”。这故事讲的是雍正当王爷的时候,和海宁陈家关系那叫一个铁,好得就像穿一条裤子。巧的是,两家夫人同时怀孕,结果陈家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雍亲王府生了个粉雕玉琢的女儿。雍正为了以后在争皇位的时候更有优势,就动了歪心思,偷偷把两家孩子给换了。这换来的孩子就是乾隆,所以乾隆其实是汉人。这说法就像电视剧编剧脑洞大开想出来的狗血剧情,可在民间却传得有鼻子有眼的,好多人都信以为真,还添油加醋地说乾隆六下江南,有好几次都住在海宁陈家,就是为了去认亲。您说荒唐不荒唐?就好像整个大清皇室的血脉传承,都成了一场随意编排的闹剧。

二、初期的“辉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风光

乾隆刚登基那会,确实给人一种新气象扑面而来的感觉。他接手的可是老爹雍正辛辛苦苦攒下的丰厚家底,国库里那银子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官员们也被雍正整治得服服帖帖,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时候的乾隆,就像个继承了巨额遗产的富二代,拿着丰厚的家底开始大张旗鼓地折腾。

他也学着爷爷康熙、老爹雍正的样子,摆出一副关心民生的架势,时不时减免农民的赋税,还像模像样地大搞水利工程。嘿,您还别说,这些举措还真让老百姓得了不少实惠。农民们不用交那么多税了,日子一下子宽松了不少,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水利工程修好后,农田灌溉有了保障,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一时间,到处都是歌颂乾隆的声音,什么“乾隆盛世”的名号也越喊越响,仿佛大清真的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在文化上,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这可是个超级无敌大工程,就像要把天下所有的知识都装进一个大口袋里。他召集了一堆文人墨客,像纪昀(纪晓岚)、戴震这些大学问家,那可都是当时文化界的大腕儿。他们把天下的书籍都搜罗过来,一本本仔细整理编纂。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传承文化,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就像给中华文化建了一座巨大的宝库。可实际上呢,乾隆借着编纂《四库全书》的名义,对很多书籍进行了篡改和销毁,干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

只要是那些对清朝统治不利,或者不符合他口味的书,统统都得遭殃。比如说,有些涉及反清思想的书籍,哪怕只是稍微有点影射,都被乾隆一伙人像猎狗找兔子一样给找出来,要么一把火烧个精光,让那些珍贵的文字化为灰烬;要么改得面目全非,原本的思想和内容被改得七零八落。好多珍贵的古籍文献就这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文化破坏程度,简直堪比一场“文化浩劫”。就好比为了建一栋漂亮的房子,把周围一堆有价值的老古董都给砸了个稀巴烂。《四库全书》虽然编成了,可背后的文化损失,那真是难以估量。但当时的人,谁敢说个“不”字啊,都得昧着良心夸乾隆皇帝圣明,这文化工程干得漂亮,一个个都跟被施了魔法似的,把心里的不满都藏得严严实实。

三、好大喜功:十全武功的“注水肉”

乾隆这人,那可是出了名的爱显摆,总觉得自己文治武功那都是天下第一,宇宙无敌。他给自己整了个“十全老人”的名号,还到处宣扬自己有“十全武功”,就差在脑门上刻上这几个字,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多厉害。这“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厉害,感觉他就像个战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实际上,这“十全武功”里,水分大得能养鱼了,就像注水肉一样,看着好看,吃起来全是假把式。

就说这两次金川之役吧,大金川和小金川,那就是俩巴掌大的小地方,人口也不多,在地图上找都得费半天劲儿。可乾隆派大军去打,那仗打得是相当费劲,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第一次金川之役,清军那是损兵折将,死伤惨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还没占到啥便宜,反而被打得灰头土脸。将领们愁得头发都白了,士兵们更是苦不堪言,可又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后来又发动第二次金川之役,那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把这俩地方给收拾了。为了这么俩小地方,搞得国库空虚,老百姓怨声载道,家里的壮劳力都被拉去当兵了,地也没人种了,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这也能算“武功”?简直就是劳民伤财,把好好的家底给折腾得够呛。

还有那缅甸之役,乾隆想让缅甸臣服,觉得自己天朝上国,缅甸就得乖乖听话。结果打了好几仗,清军根本占不到上风。缅甸那地方,气候炎热,地形复杂,清军去了那是水土不服,疾病横行。士兵们一个个病恹恹的,哪还有力气打仗。而缅甸军队熟悉地形,打起仗来那是灵活多变,把清军耍得团团转。最后双方实在打不动了,就互相找个台阶下,缅甸象征性地给清朝送点礼,说几句好听的,乾隆就觉得自己赢了,还美滋滋地把这也算进“十全武功”里。这就好比俩小孩打架,谁也没打赢谁,最后互相说句“我原谅你了”,就当自己胜利了,还到处宣扬自己有多厉害,您说可笑不可笑?

这些所谓的“武功”,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和兵力,把老爹雍正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就这么像倒水一样给折腾得差不多了。可乾隆还美滋滋地觉得自己是千古一帝,到处宣扬他的“十全武功”,恨不得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有多牛,就差给自己立个“宇宙第一皇帝”的牌坊了。他天天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觉得自己的功绩能和秦皇汉武相媲美,却不知道老百姓在下面苦不堪言,对他的行为那是敢怒不敢言。

四、奢侈享乐:皇家的“超级派对”

乾隆这人,生活那叫一个奢侈,奢侈到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把国库当成自己家的提款机了。他特别喜欢出去玩,六下江南这事儿,那可是出了名的,简直成了他的个人标志**件。每次下江南,那场面,简直比现在的超级巨星巡回演出还夸张,就像一场皇家的“超级派对”。

他带着一堆妃嫔、大臣,前呼后拥,队伍拉得老长,就像一条五颜六色的长龙在大地上蠕动。一路上好吃好喝好玩,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那也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每到一处,都要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就为了让乾隆住得舒服。那行宫修得是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好东西都堆在里面。吃的呢,那更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一顿饭的花费,够普通老百姓吃好几年的。什么熊掌、燕窝、鱼翅,摆满了一桌子,乾隆还不一定看得上眼。而且,他对吃的还特别讲究,不仅要味道好,摆盘也要精致得像艺术品。

据说有一次,乾隆在江南看上了一座私家园林,觉得这园子修得那叫一个漂亮,假山怪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佛人间仙境。他当时就心动了,回京后就非要在圆明园里仿造一个。于是,大把大把的银子就这么花出去了,工匠们没日没夜地干活,老百姓的赋税也跟着加重了。为了满足他这一个小小的念头,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这钱花得就跟流水似的,一点都不心疼。而且,他每次下江南,还喜欢搜罗各种奇珍异宝,看到啥喜欢的,不管多贵,都得带回宫去。那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也到处搜刮宝贝,搞得民间鸡飞狗跳,好多老百姓家的传家宝都被抢走了。这一趟趟下来,国库的银子就像被大风刮走了一样,哗啦啦地没了,可乾隆还觉得挺开心,觉得自己这是在享受生活,是皇帝该有的待遇。

除了下江南,乾隆在宫里的生活也是奢侈得不像话。他特别喜欢收集古玩字画,简直成了一个疯狂的收藏家。什么王羲之的书法,那可是书法界的宝贝,他想尽办法都要弄到手。还有唐伯虎的画,他觉得唐伯虎的画充满了灵气,看到一幅就想买一幅。为了收集这些宝贝,那可是不惜重金,不管是从民间收购,还是让官员进贡,他都要把这些宝贝纳入囊中。宫里被他搞得像个大型古玩市场,到处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字画和古玩。他还喜欢听戏,专门在宫里建了大戏楼,那戏楼修得是气派非凡,雕龙画凤。他养了一堆戏班子,每天变着法儿地唱戏给他听。他往戏楼里一坐,喝着茶,吃着点心,听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有时候一听就是一整天,把国家大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日子,过得比神仙还逍遥,可苦了那些老百姓,赋税越来越重,日子越来越难过,好多人都吃不上饭了,可乾隆却一点都不在乎,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奢侈生活里,尽情享受着这一切。

五、宠信和珅:“天下第一贪”的诞生

乾隆这辈子,干得最糊涂的事儿之一,就是宠信和珅。这和珅,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贪官,被称为“天下第一贪”,名气大得就像一颗超级巨星,不过这名声可不是啥好名声。

和珅刚开始当官的时候,那也是个精明能干的主儿,办事能力特别强,就像一个万能钥匙,不管啥事儿,到他手里都能迎刃而解。他总能把乾隆交代的事儿办得妥妥当当,深得乾隆的欢心。乾隆交代他办一件事,他不仅能按时完成,还能办得超乎乾隆的想象,把乾隆哄得那叫一个开心,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得力助手。可这人心啊,一旦被贪欲蒙蔽,就容易走歪路。和珅尝到了权力和金钱的甜头后,就像着了魔一样,开始大肆贪污受贿,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卖官鬻爵,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只要你给够钱,就能在他这儿买到一官半职。那些花钱买官的人,心里想的可不是为老百姓做事,而是想着上任后怎么把花出去的钱捞回来,于是就拼命搜刮老百姓,搞得民不聊生。而且,和珅还特别会做生意,他就像一个商业奇才,开了好多当铺、钱庄、酒楼。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打压竞争对手,别人的生意都被他挤垮了,只有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赚得那是盆满钵满。他的当铺,利息高得吓人,好多老百姓为了救急把家里的东西拿去典当,最后都赎不回来了。他的钱庄,操纵着金融市场,让好多商人都得听他的话。他的酒楼,那也是高档豪华,只有达官贵人能去消费,里面的消费高得离谱,可还是有人为了讨好他,不惜花大价钱去那里请客吃饭。

野史上说,和珅家里的财富多得吓人,什么金银财宝、古玩字画,堆满了好几个大宅子。据说他家里的银子,比国库里的还多。有人估算过,和珅被抄家时,他的财产折合白银大概有八亿两到十一亿两,这数字,简直让人惊掉下巴,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这得是多少钱啊,足够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乾隆呢,对和珅的贪污行为,那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么放任和珅在那儿疯狂敛财。这就好比家里养了只大老鼠,主人却装作没看见,任由它把家里的粮食都偷光,还觉得这老鼠挺能干,能给自己带来不少乐趣。乾隆可能觉得和珅能帮他解决很多麻烦事儿,又能逗他开心,所以对他的贪污行为就选择了忽视,却不知道和珅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把大清的根基都给腐蚀了。

六、官场**:从上到下的“烂摊子”

乾隆时期的官场,那真是**透顶,从上到下,就像烂透了的苹果,没有几个好的,简直就是一个大染缸,把所有人都染得漆黑一片。这主要原因,还得归到乾隆身上。他自己奢侈享乐,下面的官员自然有样学样,觉得皇帝都这样,我们干嘛不跟着享受享受。

那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乾隆,每次乾隆下江南,或者遇到啥庆典,都像疯了一样使劲儿搜刮民脂民膏,把老百姓的血汗钱都给榨干了。他们给乾隆送各种珍贵的礼物,什么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只要是能想到的好东西,都往乾隆那儿送。送完礼后,他们为了把送出去的钱捞回来,就变本加厉地剥削老百姓。老百姓被压榨得苦不堪言,日子过得是水深火热。有的老百姓家里本来就穷,被官员这么一搜刮,连饭都吃不上了,只能出去乞讨。可这些官员却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依旧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而且,乾隆后期,对官员的贪污**现象,那是越来越纵容。只要官员能把表面功夫做好,把他伺候舒服了,就算有点贪污行为,他也不怎么追究。这就导致官场风气越来越坏,贪污受贿成了家常便饭,卖官鬻爵更是公开的秘密。整个大清官场,就像一个大泥潭,那些本来正直的官员,进去了也很难保持清白,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排挤出去。

比如说,有个地方官,为了给自己捞政绩,虚报当地的粮食产量,说老百姓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粮食。乾隆听了很高兴,觉得自己治理有方,还给他升官。可实际上,当地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好多人都逃荒去了,路上到处都是饿得皮包骨头的灾民。这种欺上瞒下的事儿,在乾隆朝那是屡见不鲜,可乾隆却被这些虚假的繁荣景象给蒙骗了,还以为自己统治下的大清一片太平盛世呢。他每天听着官员们的阿谀奉承,根本不知道下面的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却不知道大清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了。

七、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的“鸵鸟政策”

乾隆在位的时候,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就像开了挂一样。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工厂里机器轰鸣,火车在铁轨上飞驰,轮船在大海上乘风破浪。可乾隆却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他觉得大清地大物博,啥都不缺,不需要和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在他眼里,外国都是些蛮夷之地,那些外国人都是没开化的野蛮人。他还把外国来的使者,都当成是来朝贡的藩属国使臣,根本不把人家放在眼里,觉得人家是来求着大清赏口饭吃的。英国派使者马戛尔尼来和大清谈通商的事儿,带来了好多先进的科技产品,像望远镜、蒸汽机这些,都是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晶,代表着科技的巨大进步。马戛尔尼满心期待,想着能与大清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打开这个庞大市场的大门。

可乾隆呢,对这些东西根本不感兴趣,瞥一眼那些新奇的玩意儿,就轻蔑地说这些都是“奇技淫巧”,没啥实际用处。在他心中,大清的传统农耕文明才是正道,这些西方的“怪东西”不过是些供人玩乐的小把戏。他把英国使者当成普通的进贡者,按照惯例,要求人家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马戛尔尼代表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自己的外交礼仪和尊严,哪肯轻易行此大礼,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乾隆压根没意识到,这次会面本是大清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绝佳机会,却因为他的傲慢与无知,白白错过。他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自认为大清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夷互通有无。最后,通商的事儿没谈成,乾隆还洋洋洒洒写了封信给英国国王,信中傲慢地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话就像一道坚固的屏障,把大清与世界隔绝开来。

这闭关锁国政策,就像给大清套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又似一道无形的紧箍咒,限制了大清的发展。西方各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前进,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而大清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固步自封,依旧沿着传统的老路缓慢前行。慢慢地,差距越来越大,等到后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乾隆的子孙们才惊恐地发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已经大到难以跨越,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此时再后悔,却早已来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经辉煌的大清帝国在列强的侵略下摇摇欲坠。

八、身后的“遗产”:盛世的崩塌

乾隆在位六十年,把老爹雍正留下的家底折腾得七七八八,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表面风光,内里却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在位时,凭借着祖宗积累的财富和前期的一些举措,大清看似繁荣昌盛,可实际上,各种问题已经在悄然滋生,犹如冰山之下的暗礁,随时可能让这艘庞大的帝国之船触礁沉没。

他一死,嘉庆皇帝上台,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第一件事儿就是拿和珅开刀,抄了和珅的家。这一抄家,那可真是抄出了个天文数字,和珅的财富多得让人瞠目结舌,这便是民间流传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的巨额财产暂时缓解了一下嘉庆时期的财政危机,可这不过是饮鸩止渴,大清的衰败已经如同滚滚洪流,势不可挡。

乾隆时期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嘉庆及以后的时代陆续爆炸。官场**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官员们只想着中饱私囊,无心治理地方,百姓生活愈发困苦,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闭关锁国使得大清与世界脱轨,面对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和侵略野心,毫无还手之力。曾经的“乾隆盛世”,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在历史的微风中轻轻一触,便“砰”的一声,彻底破灭。

回顾乾隆的一生,他就像一个肆意挥霍的败家子,拿着祖宗留下的丰厚遗产,尽情地享受和折腾。在位时,他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虚假繁荣中,却对国家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野史中那些对他的记载,虽不乏荒诞夸张之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一生的任性与荒唐。乾隆的故事,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时刻提醒着后人,无论国家多么强大,家底多么丰厚,若不能居安思危,理性经营,一味地贪图享乐、固步自封,终究难逃衰败的命运,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叹息与深刻的教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