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的清晨,寒风裹着碎雪粒,在园丁小区的胡同里打了个旋儿,却吹不散 “晓雅书屋” 门口的暖意。临街的铺面挂着块新做的木招牌,红漆写着 “晓雅书屋” 四个大字,旁边用白漆描了个小小的书本图案,是苏晴前几天特意找美术老师借了颜料画的。玻璃门上贴着张浅粉色的海报,上面写着 “会员专享:满 50 元赠学习计划咨询”,字里行间还画了几颗小星星,是晓雅的手笔。
沈浩裹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捧着个热水袋,站在书店门口帮林父搬书。刚从新华书店运来的教辅堆在门口,用牛皮纸包着,上面印着 “语文全解”“数学同步练习” 的字样。“林叔叔,这箱初三的中考真题放哪儿?” 他踮着脚,把箱子往屋里挪,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得快。林父穿着件洗得干净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拿着块抹布,正擦着新打的书架,听见问话,抬头笑着指:“放最里面的架子,标上‘初三重点’,学生好找。”
这笑容,是沈浩近两个月没见过的。以前林父总低着头,眼神发直,现在眼里有了光,擦书架时连边角的灰都擦得干干净净,连说话的声音都比以前亮了些。
苏晴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上面画着会员制的表格:“林叔叔,您看这会员积分表,满 50 元积 10 分,100 分能换笔记本或者钢笔,咱们进的都是晨光的文具,学生肯定喜欢。刚才王奶奶来问,说她孙子初一语文不好,想让您帮忙制定个背古诗的计划,您等会儿有空吗?”
林父接过笔记本,指尖在表格上轻轻划着,嘴角的笑意更浓了:“有空,等把这排书摆好就帮她孙子想。以前在乡下教书,最擅长帮学生抓基础,背古诗得按朝代排,每天背两首,周末复习,这样记得牢。”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等会儿我把计划写在纸上,让王奶奶拿回去,再跟她说要是有不懂的,随时来问。”
晓雅背着书包从家里跑过来,手里攥着叠传单,红扑扑的脸上带着笑:“爸,沈浩哥,苏晴姐,我去小区里发传单啦!张婶说她邻居家的孩子上初二,正好需要物理教辅,我去跟她说一声!” 传单是沈浩和她一起印的,淡黄色的纸,上面写着 “原县教育局文书、乡下优秀教师亲选教辅,小区门口方便近”,还特意用红笔标了 “步行 3 分钟可达”,怕邻居不知道位置。
沈浩赶紧喊住她:“慢点跑,别摔着!我跟你一起去,咱们先去 2 号楼,王奶奶家就在那儿,顺便把学习计划给她带过去。” 两人裹着棉袄,踩着薄雪往小区里走,传单上的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遇到买菜回来的张叔,晓雅赶紧递过去一张:“张叔,我家开书店啦,有您家小明需要的数学教辅,满 50 元还能让我爸帮忙制定学习计划呢!” 张叔接过传单,笑着拍了拍她的头:“好啊,晚上就让小明去看看,你爸以前在教育局,选的书肯定靠谱!”
一上午的时间,书店里就挤满了人。放学的学生背着书包涌进来,有的在书架前挑教辅,有的围着林父问学习问题。“林叔叔,我作文总写不好,您能帮我看看吗?” 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递过作文本,眼里满是期待。林父接过本子,坐在门口的小桌子旁,拿出红笔,一边看一边圈:“你这篇作文开头很好,就是中间的例子不够具体,下次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事,比如帮妈妈做家务,这样更真实。” 他说得认真,女生听得入神,旁边几个学生也凑过来,竖着耳朵听。
沈浩和苏晴在旁边帮忙,沈浩负责找书,学生要哪本,他能很快从书架上抽出来;苏晴负责登记会员,把学生的名字、年级写在本子上,还会提醒他们 “积分满 100 分能换文具哦”。晓雅则在旁边帮着整理散落在桌上的宣传单,偶尔也会帮学生递笔,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 以前她总躲在房间里哭,现在看着爸爸忙碌又自信的样子,看着书店里热闹的场景,心里像揣了个小太阳,暖融融的。
中午吃饭时,林母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是白菜猪肉馅的,还煮了锅红枣粥,放在书店里的小煤炉上温着。“沈浩,苏晴,快过来吃饺子,刚煮好的,热乎着呢!” 她拉着苏晴的手,眼里有点红,却笑着说,“以前总担心你林叔叔走不出来,家里天天冷清清的,现在好了,书店开起来,他又变回以前那个爱说爱笑的人了,晓雅也不用再担心,成绩都赶上来了。住得近就是好,要是没有你和沈浩,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苏晴咬了口饺子,暖意在胃里散开,笑着说:“阿姨,我们是邻居,更是一家人啊!以前我们买房,您和林叔叔也帮着打听小区情况,现在您家有难处,我们帮忙是应该的。而且林叔叔懂教辅,能帮到这么多学生,这书店开得值!”
沈浩也跟着点头,喝了口红枣粥:“以后我们放学就来帮忙,周末还能帮着整理书架,等寒假了,咱们还能搞个‘学习小组’,让林叔叔给我们补补语文,您看怎么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