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的县城彻底浸在了初冬里,胡同里的老槐树连最后一片枯叶都落尽了,光秃秃的枝桠伸向灰蒙蒙的天。每天清晨六点半,“小浩小卖部” 的煤炉就会冒出第一缕青烟,李秀莲蹲在炉边添煤,铝壶坐在炉上 “咕嘟咕嘟” 响,壶嘴飘出的白汽很快就被冷风裹住,散成细雾。
苏晴总是第一个起床,穿着李秀莲给她改的蓝布棉袄,袖口还缝着圈浅灰色的绒边 —— 是从沈浩旧毛衣上拆下来的。她轻手轻脚地帮李秀莲扫院子,竹扫帚划过青砖地,发出 “沙沙” 的响,生怕吵醒还在睡觉的沈浩和王阿姨。“晴晴,别扫了,快进屋暖着,一会儿晓雅该来了。” 李秀莲把热好的馒头装进搪瓷盘,“我给你们煮了红薯粥,盛在保温桶里,路上喝不凉。”
苏晴刚进屋擦手,就听见胡同口传来晓雅的声音:“晴姐!小浩!快出来,张大爷的油条刚炸好,我多买了两根!” 她赶紧拎起桌上的保温桶,沈浩也背着书包从里屋跑出来,头发还翘着一撮,手里攥着两盒磁带 —— 是昨天卖剩的 Beyond《海阔天空》,要带去学校给同学的。“你俩慢点,别摔着!” 李秀莲追到门口,手里还拿着沈浩的围巾,“小浩,把围巾戴上,今天风大,别着凉。”
三人并肩往学校走,晓雅手里拎着油纸包的油条,还冒着热气;苏晴背着保温桶,里面装着红薯粥;沈浩则把围巾分了一半,偷偷搭在苏晴的肩上 —— 她的棉袄领口有点松,冷风总往里面灌。“昨天我妈说,下周要期中考试了,英语要考单词默写,我还有好几个没背下来呢。” 晓雅咬着油条,芝麻掉在衣襟上,“晴姐,你英语比我好,晚上能不能帮我对对单词?”
苏晴赶紧点头:“当然能!我把英语课本带来了,晚上咱们一起背,晓雅你发音准,还能帮我纠正呢。” 沈浩插了句嘴:“那我的数学应用题咋办?上次模拟考我又错了三道,晴姐你得帮我讲思路,我总绕不过来。” 苏晴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放心,晚上写作业时我帮你画线段图,保证你能懂。”
走到学校门口时,上课铃正好响了。三人赶紧往教室跑,晓雅的书包带滑下来,苏晴顺手帮她提了一把;沈浩怀里的磁带差点掉出来,晓雅伸手扶住 —— 这些小动作像刻在骨子里的默契,比小学时一起跳皮筋还要自然。
白天的课过得很快,下午最后一节是自习课,李老师让大家自由复习。沈浩趴在桌上翻数学练习册,眉头皱得紧紧的,一道行程问题看了半天也没头绪。苏晴悄悄把自己的草稿纸推过去,上面画着简单的线段图,标着 “小明家”“学校”“速度 50 米 / 分”,还在旁边写了句小字:“先算总路程,再求时间。” 沈浩看着线段图,突然就通了,赶紧拿起笔演算,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比平时轻快了不少。
晓雅则在旁边帮苏晴整理英语笔记,把难记的单词抄在小卡片上:“你看,‘tomorrow’这个词,我妈教我记‘to-mor-row’,分三段记,就不容易忘。” 苏晴接过卡片,小心地放进文具盒里,上面还画着个小太阳 —— 是晓雅特意画的,说 “看着暖和,记单词也有劲儿”。
放学铃响后,三人没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家,而是绕到了沈浩的磁带摊。最近天冷,买磁带的同学少了些,剩下的存货堆在小木桌下,用帆布包盖着。“晴姐,你帮我理理账呗,我昨天卖了多少盒,记混了。” 沈浩从书包里掏出个小账本,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 —— 他总顾着卖磁带,记账时总偷懒。
苏晴接过账本,蹲在小木桌旁,借着夕阳的光一笔笔核对:“11 月 8 日,卖了刘德华磁带 3 盒,小虎队 2 盒,收入 40 元;11 月 9 日,卖了周慧敏 1 盒,英语听力 2 盒,收入 24 元……” 她还从帆布包里拿出空白纸,把存货分类记下来:“剩下的 Beyond 有 5 盒,英语听力有 8 盒,下周得再进点刘德华的新专辑,同学总来问。” 沈浩蹲在她旁边,帮着数磁带,心里悄悄佩服 —— 晴姐比他细心多了,要是早让她帮忙理账,也不会总记混。
回到家时,王阿姨已经在厨房帮忙了,正和李秀莲一起包饺子,案板上摆着两盘馅料,一盘白菜猪肉,一盘韭菜鸡蛋 —— 知道晓雅爱吃韭菜鸡蛋,特意多和了点。“你们回来啦?快洗手,饺子马上就好。” 王阿姨擦了擦手,给三人递过热毛巾,“晴晴,你爸以前最爱吃白菜猪肉馅的,我多包了几个,你尝尝是不是那个味儿。”
苏晴接过毛巾,眼眶有点热,却笑着点头:“妈,我肯定爱吃,一会儿多吃几个。” 沈浩赶紧说:“阿姨,我也爱吃白菜猪肉的,咱们比赛谁吃得多!” 晓雅跟着起哄:“我也要比!我能吃十个韭菜鸡蛋的!” 厨房里的笑声裹着饺子的香味,飘出窗外,连路过的邻居都忍不住探头:“秀莲,你们家今天吃饺子啊?真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