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的清晨,县实验小学的上课铃刚响过,沈浩坐在六年级(2)班的教室里,手里攥着钢笔,却忍不住走神 —— 昨天晚饭时,妈妈李秀莲扒着米饭叹气:“最近进货量翻倍,放学高峰光靠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小浩你还要帮晓雅补语文,总不能让你天天请假看店……” 爸爸沈建国也皱着眉:“实在不行,我跟单位请半天假?可月底要对账,也走不开。” 这话像根小石子,在沈浩心里荡开圈儿,一个念头慢慢冒了出来。
下课铃一响,沈浩就拉着林晓雅往走廊走:“晓雅,我最近可能没法每天放学马上帮你改作文了 —— 小卖部忙不过来,我得先去搭把手,等忙完咱们再找地方复习,行吗?” 晓雅赶紧点头,还从兜里掏出颗橘子糖塞给他:“没事!你先顾店里,我可以先写初稿,要是阿姨实在忙,我放学也能去理理货,反正我家离得近,不耽误事。”
沈浩心里暖了暖,却摇摇头:“不用,你专心复习就行。我想好了,找我外婆来帮忙 —— 外婆退休在家没人陪,要是能来县城住,既能帮着看店,还能跟街坊聊天解闷,一举两得。” 其实他早算过,外婆退休前在街道办管过物资登记,算账、理货都熟,只是以前怕外婆住不惯县城,没敢提。
放学回家,沈浩刚推开院门,就听见屋里传来熟悉的笑声 —— 是外婆!他赶紧跑进去,看见外婆正坐在炕沿上,手里拿着妈妈刚洗好的苹果,银灰色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身上穿的蓝布衫还是去年过年妈妈给买的新衣服。“外婆!您怎么来了?” 沈浩扑过去坐在外婆身边,伸手摸了摸外婆的布包,里面还装着她常带的老花镜和小账本。
李秀莲端着刚炒好的土豆丝从厨房出来,笑着解释:“早上我给你外婆打电话,说店里忙不过来,问她愿不愿意来住阵子帮衬帮衬,你外婆一听就答应了,我中午特意去车站接的她。” 外婆拉着沈浩的手,眼里满是笑:“在家待着也闷,不如来给你们搭把手,还能天天看见我的乖外孙。”
沈浩趁机凑到外婆耳边,小声说:“外婆,我跟您商量个事 —— 您来帮妈妈看店,我给您‘开工资’,每月 200 块零花钱,您想买桃酥、买布料,都不用跟人要!” 他知道外婆爱吃街角的核桃味桃酥,上次打电话还念叨 “县城的桃酥比乡下的香”,只是舍不得让儿女花钱。
外婆愣了一下,手里的苹果差点掉在炕上:“给我钱?我帮自家闺女看店,哪能要你们的钱?不行不行,这钱我不能要。”
“这不是‘要’,是您应得的!” 沈浩赶紧坐直身子,掰着手指头算,“您每天要早起开门,放学高峰要递货、收钱,晚上还得帮着对账,多辛苦啊!200 块是辛苦钱,再说,您拿着钱,想买啥就买啥,多自在?” 沈建国也跟着帮腔:“妈,小浩说得对,您来帮忙,我们能松口气,这钱您就拿着,以后不够我们再给您涨。”
外婆看着一家人真诚的样子,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行!那我就去给你们搭把手,不过这钱…… 我先帮小浩存着,等他考上一中,给小浩买个新书包,再买支好钢笔。”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外婆就跟着李秀莲去了小卖部。沈浩特意提前半小时起床,把小卖部的价目表抄在硬纸板上,贴在收银台最显眼的位置 ——“干脆面 5 毛、泡泡糖 5 毛、铅笔 2 毛、橡皮 3 毛”,每个价格后面都画了简笔画:用圆圈加横线画成 “干脆面”,用小泡泡图案代替 “泡泡糖”,方便外婆认。他还把计算器放在外婆手边,手把手教:“您看,收了 5 块钱,买 1 块 5 的零食,就按 5 减 1.5,等于 3.5,找给人家 3 块 5 就行,算不明白就问街坊,大家都熟。”
外婆学得很认真,还拿出自己带的小账本,把价目表一笔一划抄下来,遇到记不住的,就掏出来看两眼。早上的客人大多是买早点的街坊,看见外婆在店里,都笑着打招呼:“张婶,您来县城住啦?以后买东西更方便了!” 外婆也笑着回应:“是啊,来给孩子们搭把手,你们买啥直接说,我记着价呢。” 熟客们知道外婆刚上手,买东西时都会主动报价格,有的还帮着算钱,场面热热闹闹的。
中午放学,沈浩特意绕到小卖部,刚进门就看见外婆正忙着给学生递唐僧肉,手里还拿着小账本,一笔一划记着:“李小明:5 毛(唐僧肉)、王妞妞:1 块(泡泡糖 铅笔)”,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都没漏。“外婆,您记这个干啥呀?晚上我妈对账就行。” 沈浩走过去,帮着把空货箱挪到角落。
“记着心里踏实,免得漏了账,给你妈添麻烦。” 外婆把账本合上,笑着说,“今天上午卖了 28 块 3 毛,比你妈昨天说的还多几块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