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淬火
西南边境的雨季来得又急又猛。陆远志蹲在临时搭建的野战帐篷里,用军刀削着一根木棍。帐篷外,暴雨砸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像无数面小鼓,掩盖了远处山林的动静。
陆队,三号哨位报告发现脚印。通讯员小王撩开帐篷门帘,雨水顺着他的帽檐滴成一条线,不是我们的制式军靴。
陆远志的动作顿了一下。木棍的末端已经被削成尖锐的矛头,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他把木棍放在一旁,拿起桌上的地图:具体位置?
B7区,靠近界碑的位置。小王指着地图上的一点,深度约1.5厘米,前掌深后跟浅,像是负重行进。
帐篷外突然炸响一道惊雷。借着闪电的亮光,陆远志看到帐篷布上投射出几个模糊的人影——有人正悄无声息地接近指挥部。
通知各哨位,执行预案。陆远志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钉进小王的耳朵,你从后面绕过去,找老赵要那把改装过的79微冲。
小王的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明白。他转身的动作很自然,但陆远志注意到他的右手始终没有离开腰间——那里别着一把非制式的手枪。
等小王的身影消失在雨幕中,陆远志迅速从床板下抽出一个防水包。里面是一把拆解状态的85狙,每个零件都涂着防反光的哑黑色。他用了23秒完成组装,比军区纪录还快2秒。
帐篷外,雨声依旧。但陆远志的耳朵捕捉到了不一样的动静——那是靴子轻轻踩进泥水里的声音,来自三个不同方向。
出来吧,老赵。陆远志突然说,我知道是你。
帐篷外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一声低笑:你小子耳朵还是这么灵。老赵掀开门帘走了进来,身上的雨衣滴着水,三个,都带着家伙。小王那崽子果然有问题。
陆远志把一颗子弹推进枪膛:边境缉毒队的?
不像。老赵从口袋里摸出个弹壳,7.62毫米,但是复装弹,底火是外国货。他顿了顿,更麻烦的是,我在东侧林子里发现了这个。
那是一张被雨水泡得发皱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个点——全是边境线上的民兵哨所,包括他们现在所在的这个。
陆远志盯着地图看了几秒,突然抓起刚削好的木矛,猛地朝帐篷角落掷去。一声闷响,木矛穿透帆布,外面传来人体倒地的声音。
左边!老赵已经拔出了手枪。
陆远志的动作比他更快。85狙的枪口喷出火光,帐篷外又一声倒地声。第三个人影扑了进来,匕首直取陆远志咽喉。陆远志侧身闪过,枪托重重砸在对方后颈上。
留活口!老赵喊道。
但已经晚了。那人嘴角流出黑血,眼神迅速涣散——牙齿里藏着毒囊。陆远志蹲下身检查尸体,从对方领口摸出个奇怪的徽章:盾牌形状,上面刻着一把剑和数字。
剑7?老赵皱眉,没听说过这个组织。
陆远志的手指在徽章边缘摸到一道凹痕。他用力一按,徽章分成两半,露出里面微型存储卡。帐篷外,雨声中开始夹杂着引擎的轰鸣——增援到了。
不是冲我们来的。陆远志盯着存储卡,他们是来送信的。
三天后,西南军区司令部。
陆远志站在投影屏幕前,肩上的少校衔章在灯光下微微发亮。屏幕上显示着存储卡里的内容:十二张照片,每张都是一个穿不同国家军装的人,但都戴着相同的徽章。
国际雇佣兵组织剑与盾的第七分队。情报处长李剑锋指着最后一张照片,这个人是他们的队长,代号,前法国外籍兵团教官。
陆远志的目光停在第五张照片上。那是个亚裔面孔,迷彩服上没有国籍标识,但脖子上隐约可见一道疤痕——那是缅甸北部毒枭私人武装的标志性割喉礼。
他们的目标是什么?陆远志问。
李剑锋切换画面,显示出一张卫星地图:边境线上的七个村庄,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指向其中一个红点,三天前,在这里出现,买了大量粮食和药品。
建立前进基地。陆远志立刻明白了,他们要长期潜伏。
更麻烦的是这个。李剑锋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正在训练一群青少年使用武器,背景是某个山洞,他们在招募当地年轻人,传授游击战术。
会议室的门突然打开,通讯员匆忙走进来,递给李剑锋一份文件。李剑锋看完后脸色变得铁青:最新情报,已经绑架了三个村寨的头人,要求村民用武器换人。
陆远志接过文件,看到附带的照片上,一位白发老人被绑在木桩上,胸口挂着块牌子,上面用汉字写着:以牙还牙。
这不是普通的绑架。陆远志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他们在模仿六十年代边境冲突中的手法,这是心理战。
李剑锋点点头:司令部决定成立特遣队,由你带队。任务很简单:救出人质,清除威胁。他顿了顿,但有个条件——不能使用制式武器,不能留下任何能追溯到我国的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